為何用“一鳴驚人”來描述春秋五霸之一的楚莊王?

為何用“一鳴驚人”來描述春秋五霸之一的楚莊王?

“一鳴驚人”,這個成語是出自《韓非子》中,對春秋霸主之一的楚莊王在執政生涯中的描述。緣何會有如此跌宕的書寫呢?

話說楚莊王是在公元前613年,在楚穆王離世後繼位與楚國的諸侯王。當時楚莊王年齡不足20歲,由於年幼尚還無法掌控朝中局勢。即在繼位三年期間,整日不問政事、貪圖享樂,而毫無作為。即使是國內爆發大饑荒民生怨憤、餓殍遍野,之前作為楚國的個附庸國也乘機作亂,紛紛舉室操戈混亂不堪,作為君主的楚莊王也是一副不理不睬,任其為之的態度;對於楚國附庸國的蔡國,在被晉國侵犯攻打時的求援就別提了,也是不聞不問的態度。

如此君主何能更改脾性、能征善戰呢?

在“有敢諫者死無赦”的禁令下,朝中臣子莫敢直言諫言,有的便也只是隱喻諫言,如:“楚國高地有一大鳥,棲息三年,不飛不鳴,不知是什麼大鳥?”楚莊王也認為這是臣子借大鳥譏諷自己的作為,便回答到:“大鳥三年不飛,飛則沖天;三年不鳴,鳴必驚人”。蘇從做為楚國的大夫,抱著以死明志的態度,勸諫著楚莊王。這才有了楚莊王的幡然醒悟,想要作為一位有作為是君主。

至此後的時間裡,楚莊王便勤於政務,修繕兵事。從公元前610年到公元前597年期間,他親自帶兵出征攻打此前奮起作亂的個附庸國,使其敗退歸附於楚國的控制或者結盟。並兩戰當時的強國晉國,最終在邲之戰中戰勝晉國,從而稱霸中原。

試問楚莊王剛開始真是位翫忽職守的君主嗎?還是有意為之呢?

俗話說“江山易改,秉性難移”,如果楚莊王從小都只是為貪圖享樂的昏庸性格,即使有各位朝臣的勸諫,有一時的勤政;但是否會有之後從一而終的勤政修兵征戰四方,成就一方霸業的偉業,就不得而知了。

如果楚莊王只是因為年少,剛繼位無法把控朝政。而給自己一個積蓄力量、熟悉朝政的緩衝時機,好摸清當時國內外所面臨暗潮洶湧的環境,抓準時機一展抱負。不然怎麼會有“有敢諫者死無赦”的禁令,明知朝臣的諷喻而不怒而下罪呢?而是回答“大鳥三年不飛,飛則沖天;三年不鳴,鳴必驚人”的豪氣呢。

由此看來,楚莊王是位機智聰慧,有勇有謀的君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