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90、00後,就抓住了市場的未來


抓住90、00後,就抓住了市場的未來

90、00年代,這兩個年代的消費者,是未來的消費主流群體。他們這個群體不像70年代的人,經歷過物質匱乏的年代,同時也不會像他們的父母輩那樣,精打細算的過生活,而且他們這兩個年代的人,都因為計算機、網絡、手機的普及,處在知識爆發和信息爆炸的年代,他們除了在學校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之外,從網絡獲得了更多的知識信息,這其中最重要的一項知識就是關於生活、關於消費的知識。

90、00這兩個年代的消費者,都是網絡的原住民,也是使用網絡頻率最高的消費者。互聯網之於他們的生活,是不可或缺的。對於網絡的依賴度,是沒有網絡就覺得無法存活的一代人。他們重很大一部分人的生活消費知識都來自於網絡,而不是來自於父輩們和別人的引導,所以他們的消費知識的儲量是90年代之前的人。特別是對於一些帶有時尚性、超流性的消費知識,更是如此。所以對於對於這部分消費者,對於產品的消費行為與購買渠道也就發生了本質的變化,不是單純的網上消費,也不是單純的線下消費,會盲從,也會不不盲從。盲從的是對於自己有興趣、有共鳴的知識型產品。不盲從,是那些對於激發興趣、但無法引起共鳴的知識,既理性又不理性。


抓住90、00後,就抓住了市場的未來

這兩個年代的消費者與他們的父輩以及90年代以前消費觀念上有很大區別,他們典型的特點是有錢難買我高興,”我高興”是他們消費的主要特點,因此對於任何一件商品,他們都有著與其它幾代人不同的判斷。這個判斷更多是以價值判斷,而不是價格判斷。而他們用來判斷消費價值的這個體系,就是用自己所掌握到消費知識、生活知識,以及其它方面的知識的綜合之後建立的。

例如,在70或80年代的消費者,購買家用汽車,都是以實用為基礎,以自己實際收入量入為出,對車輛的配置、車輛的耐用性、車輛的性能指標作為價格衡量的基礎,其次才是考慮外觀、檔次、品牌等等。但是 90年代的消費者,卻是反過來考慮,首先是品牌和外形設計,其次才是性能指標,之後才是考慮實用性,最後不是量入為出,而是超前消費。雖然並不是所有的人都是這樣的消費觀念,但大部分是這樣。所以實際上這是對於汽車的消費興趣點不一樣,認同的消費價值不一樣,所以才有後面與車輛的使用互動方式,以及對消費評估的風險都不一樣,最終也就產生不一樣的消費行為。

現在隨著70年代奔五和80年代奔四的逐漸老化,雖然這些年代的人消費能力可能會大於90-00後年代的消費群,但是因為90年代以前的消費群,基本已經消費購買了很多商品,有些商品也已經不是剛需了,例如傢俱、例如車輛等耐用產品,飲料、休閒食品等等。所以未來總體消費能力要小於90以後的消費群體。因為他們可能還面臨著家庭建立,居住環境改善、生活品質改善、結婚生子等等,這個過程中蘊藏著巨大消費存量。而且根據社會發展規律,老去的老去,未來的世界屬於更年輕的一代人。所以,如何把握好他們的需求,把握好他們的消費興趣,如何去觸發刺激他們的消費興趣點,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抓住90、00後,就抓住了市場的未來

90以後的消費群的消費能力,也是現階段企業要繼續成長,要繼續成為市場寵兒的支撐力量。如果對這幾個年代的群體把握不準,那麼未來企業提供的商品無法提起這幾個年代的消費群體的興趣,那也就無法繼續在市場中去生存,那也就更談不上成長了。

但是現在我們很大一部分企業,依然還在按照過去的產品開發模式、營銷模式、服務模式在市場中運行。還停留在我提供什麼,消費者才能買什麼。而且對消費者的需求興趣研究,也只是停留在表象,就像前面提到的汽車一樣,消費者購買汽車,不再是單純的購買的是一個出行交通工具,而是購買的一種象徵,一種個性的載體,一種生活半徑的拓展工具,一種社交圈子和社交聯繫的工具了。是一種家庭生活節奏和工作學習節奏以及休閒生活方式的改變的推進器。更是一種自我實現、自我欣賞的價值取向的載體。所以正如有人說過,消費者購買鑽頭,不是買的鑽頭,而是那個洞。所以我們需要進行深層次的研究。

據有關方面統計,90、00這兩個年代人,總數高達三億多。這個龐大的群體,是未來市場成長的生力軍。所以他們的興趣喜好,決定著未來市場的潮流,也決定著商業企業的生死。過去我們覺得他們自我、特立獨行,是叛逆的一代等等,是被忽視的一個群體,但是社會發展必然是一代人又一代人的更替,市場也同樣如此,我們得針對他們自我、喜歡個性的特點去提供相應的服務。這也是市場因為科技發展和消費人群行為個性化而碎片化的根本原因所在。也正是因為個性化,為一些小眾企業和小型企業提供了機會。這也是未來企業營銷必須要注意的機會,如果還是做大一統的東西,沒有個性,沒有特點的服務,必將被這些消費群體摒棄,被淘汰於市場之外。

抓住90、00後,就抓住了市場的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