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在哪些歷史時段“熱”?遠在明代中期早就已經相當“熱”了

中國民間收藏 藏龍臥虎,“好東西”一個又一個地出現令人瞠目結舌!改革開放40年來全國的“大動土”,把5000年來老祖宗埋藏的珍寶翻了個底朝天,不斷“出世”!書本上從來沒有著錄過的精品、國有博物館也沒有的驚人國寶、被利益集團“專家”無據說假的奇珍異寶,幾十年來在民藏中就出現了很多很多,全世界也為之目瞪口呆…


翡翠在哪些歷史時段“熱”?遠在明代中期早就已經相當“熱”了


就說唐代的老翡翠實物、元代的老翡翠實物……民間藏家都有,本人也親見過。可是專家卻硬要無據說假、無據打假(拿不出專門針對這個“標的”的過硬實錘數據就“堅決”說是“假的”),我們老翡翠界廣大順民又有什麼辦法呢?文獻證據我找出了多達12條,實物也有,但是人家只倆字兒:“假的!”就像我們手中的老翡翠 人家也只倆字兒“假的”就搞定了那樣——不屑出示專門針對它的過硬的科學數據。

守著固有的書本舊知識,不願意學習和更新新的認知,是很多專家的通病,更是這個民藏界廣大藏家被冤的根源性“痼疾”。唉,學術觀點,各說各的。知我罪我,一任當世。等待萬能的時間、萬能的歷史去裁判吧……


翡翠在哪些歷史時段“熱”?遠在明代中期早就已經相當“熱”了


緬甸翡翠究竟何時開始入華姑暫不論,現在需要探討的是,翡翠在中國,“熱”在康熙乾隆(乾隆甚於康熙),“更熱”在慈禧,這當然會極大地帶動整個中國官民的“愛翠熱”,問題是在乾隆之前翡翠在中國的民間就不“熱”嗎?乾隆之前難道就“沒有”或“很少有”翡翠流入中國(民間)嗎?這涉及到乾隆之前那一段時間在中國境內沉澱的翡翠數量可能大略有多少的問題。我們還是先來看歷史文獻所述吧:


翡翠在哪些歷史時段“熱”?遠在明代中期早就已經相當“熱”了


《雲南北界勘察記》記載,明朝初年,就有商販從雲南騰衝進入緬甸,到翡翠集散地勐拱經商,兩地多有翡翠貿易交流。明確記載明初“就有商販從雲南騰衝進入緬甸,到翡翠集散地勐拱”收翡翠,既然是商業行為,就必有流通,而且不可能只買賣一兩件。


翡翠在哪些歷史時段“熱”?遠在明代中期早就已經相當“熱”了


到了明清兩朝,中國的翡翠文化逐漸進入了空前繁盛的鼎盛時期,翡翠玉器在朝廷、民間開始廣為流傳。清乾隆進士檀萃在其《滇海虞衡志》中記載了當時的賭石盛況:“玉出南金沙江,江昔為騰越所屬,距州兩千餘里,中多玉。夷人採之,撇出江岸,各成堆,粗礦外護,大小如鵝卵石狀,不知其中有玉並玉之美惡與否,顧客隨意買之,運至大理及滇省,皆有作玉坊,解之,見翡翠,平地暴富矣。”


以上記述了當時雲南的賭石盛況,賭客們都“不知其中有玉並玉之美惡與否”(不知賭石究竟是不是翡翠原石及其色、種、水頭之質量高下),只好胡亂買下(“隨意買之”),運到大理或雲南各地,到“作玉坊”切割開(“解之”),結果竟然是漂亮的翡翠(“見翡翠”),這樣就暴富了(“平地暴富矣”)。

既然賭石都這麼盛行,難道還不“熱”嗦?


翡翠在哪些歷史時段“熱”?遠在明代中期早就已經相當“熱”了


“熱”是早就已經“熱”了,但是價格卻並不是很高的——就像現在人人都有的手機一樣,手機已經很“熱”了,可是手機價卻依然沒有房價高!


被中國電視藝術家們不知是“美化”還是醜化成“鐵齒銅牙”的“風流才子”紀昀(公元1724年~1805年在世,實為著名大學者,領銜總纂《四庫全書》,為中華文化傳承立下不朽功勳的巨人之一 ——編纂過程中對前世古籍內容進行抽毀是乾隆的旨意,紀曉嵐不可能違抗),他在所著《閱微草堂筆記》卷十五中說:


翡翠在哪些歷史時段“熱”?遠在明代中期早就已經相當“熱”了


“記餘幼時……雲南翡翠玉,當時不以玉視之,不如藍田,乾黃強名之玉耳,今則以為珍玩,價出真玉上矣……蓋相去五六十年,物價不同已如此,況隔越百年乎!”紀曉嵐說翡翠在他說這話的五六十年前不大值錢(當時大家沿襲明代熱衷於當漂亮石頭玩兒,沒看成是玉。那時的石頭價就好比今天的手機價,石頭熱是熱、手機熱是熱,可就是價格高不過房價),現在(他說話的當時)則已經成了高端藏品(“珍玩”)。說明除了宮廷,即便在民間喜歡翡翠的人也不在少數,宮中、民間都在“熱”。


翡翠在哪些歷史時段“熱”?遠在明代中期早就已經相當“熱”了


有長期收藏、研究翡翠的藏家學者通過考證文獻後總結說:“遠在我國的北方絲綢之路開發以前,南亞大陸就開闢了陸上通道。在這條驛道上,騰衝是最重要的最大前沿驛站。


元明清各朝,緬北翡翠珠寶產地曾長期隸屬中國,歷史給予騰衝翡翠集散地的地位。明永樂年間,社會穩定,經濟繁榮,明朝向周邊擴張,大力開拓雲南邊疆並對騰越的三徵麓川,使滇西尤其是騰衝得以極大開發,從而促進了各種貿易及翡翠珠寶交易旺盛。”明永樂年間已開始“熱”了起來。


翡翠在哪些歷史時段“熱”?遠在明代中期早就已經相當“熱”了


楊希林先生所撰寫的《翡翠簡史》說:“在封建社會晚期(明清兩朝),由緬甸北部至中國雲南騰衝,再至中國內地的“翡翠之路”得到了較快的拓展,翡翠飾品在我國的地位和影響已逐漸超過軟玉中的上品——白玉。”


又說:“清代康熙以後,緬甸國王常將翡翠飾品作為貢品,向中國皇帝進貢,歷史上著名的‘翡翠之路’得到了拓展,康熙之後,由於乾隆皇帝對玉有著特殊的愛好,使得大量的翡翠進入皇親國戚階層。”康熙朝開始,從民間熱,“熱”進了皇宮。


翡翠在哪些歷史時段“熱”?遠在明代中期早就已經相當“熱”了


當代學者、翡翠藏家的這些描述,加上前文所引據的歷史文獻記載,再結合《中國古代礦產開發史》、《翡翠玉石選購與鑑賞》、《翡翠探秘》、《翡翠溯源》等當代文獻的相關記述,我以為完全可得出“明代中期和晚期,翡翠在中國民間已然熱了起來,緬甸翡翠的進貢在康熙時又促進了宮廷和官宦貴族圈的翡翠熱”“而乾隆、慈禧兩朝更熱”的結論。這一結論,並不會影響“老翡翠‘熱’在康熙乾隆(乾隆甚於康熙),‘更熱’在慈禧”的市井固有舊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