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難對付的病,中國獲批了新療法!

脊柱就像是人體的“承重牆”,重要程度可想而知。可偏偏有一種疾病讓這堵“牆”面臨“變形”的危險——它就是強直性脊柱炎。

網絡上有不少人會把這種病稱為“不死的癌症”,就是因為這種疾病發展到末期後果嚴重、可能引發不可逆的殘疾,且尚無法根治。再加上不少患者一開始“骨痛治骨”,跑去骨科而不是正確的風溼免疫科,更容易貽誤病情。但如正確就診、科學治療,再加上創新藥物的研發和問世,面對強直並非無計可施。


強直並不少見:每一千人中就有3個強直患者

強直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在風溼免疫科不算一個小病種。數據顯示,我國強直的患病率約為0.3%,也就是說每一千人中就可能有3個人患病,且年輕男性為高發人群①,可以說是一種“重男輕女”的疾病。

這個病剛開始並不讓人覺得兇險,常見症狀是腰背(尤其是下腰和屁股處)疼痛、晨起僵硬、或伴有足跟痛,疼痛程度和頻次隨時間推移而加劇。可為什麼最後可能會讓人脊柱僵直、變形甚至殘疾呢?問題就出在“骨頭”上。

人體的脊柱是由一節節椎體組成的。正常情況下,椎體和椎體間由韌帶連接,這使得我們的背部可以靈活彎曲和伸展。韌帶和椎體相連的部位稱為“附著點”。強直患者由於免疫系統紊亂,附著點會反覆發炎,對骨頭產生破壞。人體會對這些炎症和骨破壞產生一系列的修復過程,並生出新骨。然而反覆的炎症導致大量的病理性新骨形成。於是,柔韌的韌帶漸漸骨化形成骨贅(類似於民間常說的“骨刺”)、骨贅繼續發展連在一起形成骨橋,骨橋進一步發展,最終導致完全的骨融合。到這時,椎體和椎體間原本柔軟的地方都變成了堅硬的骨頭,這種狀態就叫“強直”了。

這種難對付的病,中國獲批了新療法!

此外,因為是免疫性疾病,所以強直除了影響脊柱或其他關節部位,還會“偷襲”其他臟器和組織,如眼、胃腸道或皮膚等。因此,早診斷+科學規範治療,對緩解病情、降低致殘率十分重要。

強直的可怕之處:骨結構損傷進展“悄然無息”

和許多免疫系統疾病一樣,強直目前尚無法根治,“控制炎症、緩解症狀”是目前臨床治療的重要目標,也是延緩病程進展、幫助患者恢復正常生活的有效手段。

但近年來有研究發現,即使炎症得到控制,“骨結構損傷進展”依然可能繼續,而“病理性新骨生成”正是這一結果的病理性基礎。

如何在控制炎症的同時阻止骨結構損傷進展,為疾病發展按下一個暫緩鍵?這成為了亟待滿足的治療需求。“阻止病理性新骨生成”是關鍵且有效的一個方向。


治療:中國獲批新藥

近日,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批准了司庫奇尤單抗,給接受常規治療療效欠佳的強直性脊柱炎的成年患者帶來希望。這是目前全球首個且唯一全人源白介素-17A抑制劑,也是目前我國首個且唯一被批准用於強直治療的白介素類抑制劑,將為中國強直醫生和患者帶來多一種治療方案和希望。

白介素-17A(IL-17A)是近年來頗受關注的一個研究靶點,被發現是推動強直髮病和發展的“助推器”:它既參與炎症過程,可以促進炎症級聯反應;同時,它還是參與病理性新骨生成的重要介質。所以從理論上來說,抑制IL-17A可以實現雙重獲益。

國際上也有研究證實了這一點。在一項名為MEASURE 2的研究中,患者在連續4周使用IL-17A抑制劑後,疼痛、晨僵和疲勞症狀都得到了明顯緩解②③,說明炎症得到了有效控制。而在阻止骨結構破壞上,在持續使用IL-17A抑制劑的患者中,97%基線無骨贅(即參與臨床試驗時沒有發現骨贅)和73%基線有骨贅的患者2年內均未出現新生骨贅④,近80%的患者4年內脊柱損傷沒有進一步惡化⑤。這無疑給醫生帶來新的治療方案和思路。

早在2016年,美國就批准了IL-17A抑制劑司庫奇尤單抗用於治療強直性脊柱炎。

但最後還是要提醒,不論哪種治療手段、新藥或舊藥,長期遵醫囑用藥和管理是必須的!“不疼就不治”的思想要不得。嚴重的骨結構損傷是不可逆的,所以一定不能耽誤到那個程度再來干預。

參考文獻:

①中華醫學會風溼病學分會. 強直性脊柱炎診斷及治療指南. 中國風溼病學雜誌,2010,14(8):557-560.

②DeodharA,et al. Clin Exp Rheumatol. 2019 Mar-Apr;37(2):260-269.

③Marzo-Ortega et al. 2019 ACR Annual Meeting. Poster 1504

④Braun J et al. Ann Rheum Dis. 2017;76(6):1070-1077 and Supplementary Tables

⑤Braun J et al. Rheumatology (Oxford). 2019;58(5):859-868.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