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為什麼會出現“洋蔥危機”?

最近,投資圈發生了一件大事,印度支付公司Paytm完成了新一輪的融資。

這輪融資由軟銀和螞蟻金服領投,融資規模高達10億美元。有知情人士稱,在這筆融資之後,Paytm的母公司One97,會成為亞洲估值最高的創業公司之一。

這還不是孤例,在過去的幾個月之內,印度創業公司的估值出現大幅上漲。

比如印度最大的家政服務平臺Urban Clap和印度的社交電商平臺Meesho,它們在剛剛過去的八個月中,估值至少翻了一倍。

根據今年胡潤研究院發佈的一份報告顯示,印度的獨角獸公司數量,位居世界第三,僅次於中國和美國。

隨著印度創業市場的崛起,有一個觀點也重新進入了大家的視野,那就是“印度崛起”。

這個觀點在過去的十幾年內,一直都有人提起,畢竟印度地理位置優越、人口基數大、平均年齡也相對年輕。更何況,近幾年印度的軟件行業發展非常快,積累了大量的技術專業人才。

不過,雖說印度的確有不小的發展潛力,但印度的短板也很突出。

什麼樣的短板呢?看看近期印度餐桌上發生的一場危機,你就能看出端倪了。這場危機被稱為“洋蔥危機”。

今天我會來給你介紹一下這場危機。

所謂的“洋蔥危機”是從今年9月開始的,指的是由於洋蔥短缺帶來的物價上漲。

在印度首都德里地區,洋蔥在10月份的批發價格是每公斤25盧比。但在短短一個月之內,價格飆升了140%,漲到了每公斤60盧比。零售價格更高,漲到了每公斤80-100盧比。

如果跟去年相比,今年的洋蔥價格更是高得驚人。

去年,在洋蔥豐收區,洋蔥價格甚至低到了每公斤1盧比。在一年之內,洋蔥的價格可以說一個天上,一個地下。

為了穩定國內的物價,印度政府甚至在今年出臺政策,禁止所有洋蔥的出口,號稱“不準任何一顆洋蔥離開印度”。

要知道,印度可是世界上第二大洋蔥出口國。

印度禁止洋蔥出口,也影響到了其他國家,比如印度的鄰居孟加拉國。

因為民眾吃不上洋蔥,怨聲載道,孟加拉國的總理甚至更新了自己的菜單,在電視上帶頭不吃洋蔥,表示自己願意和人民一起共度難關。

到這兒你可能會想,不就是洋蔥嗎?大不了不吃,也不算是什麼壞事。為什麼在印度會搞出這麼大的新聞呢?

洋蔥對於我們中國人來說,可能只是一種普通的蔬菜。但是洋蔥對於印度,說是印度這個國家的命根都不為過。

為什麼這樣說呢?

首先是氣候原因。

南亞的印度因為天氣悶熱潮溼,很容易導致人們缺乏食慾,因此當地人習慣用辣椒、大料、洋蔥等等作料來刺激食慾。印度人喜歡吃的咖喱,其中的主料之一就是洋蔥。

除了口味,洋蔥受到印度人的重視,還有經濟原因。

根據世界銀行2014年發佈的數據顯示,印度差不多有三分之一的人口,在國際公認的貧困線之下,每天的生活費用不足1.25美元。那自然,這些人的菜單裡很難包含肉類,蔬菜便成為他們的主要食物。

洋蔥易種又高產,自然深受喜愛。所以洋蔥在印度還有個稱號,叫做“窮人的食物”。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會說,洋蔥對於印度人來說,不是一種普通的蔬菜。實際上洋蔥在印度被視為“政治蔬菜”,印度歷史上好幾次政治格局的變動都和洋蔥有關係。

比如說1980年,印度總理大選之際,“洋蔥危機”爆發了。當時執政的人民黨控制價格不力,民眾怨聲載道。

在野黨國大黨的領袖叫做英迪拉·甘地,她在參加競選的時候不戴珠寶,而是把洋蔥串成項鍊掛在脖子上,讓選民一看到自己就想到吃不起洋蔥這個問題。她的競選口號也和洋蔥有關,叫做:“不能控制洋蔥價格的政府,沒有權力掌權。”

就算在本世紀,洋蔥對於印度政局的影響也絲毫沒有減弱。

我查了一下,在過去的這二十年印度出現了至少4次嚴重的“洋蔥危機”。最近的一次洋蔥危機發生在2013年。有專家認為,印度現任總理莫迪能夠在2014年順利當選,就和前一年的洋蔥危機有關係。

聽到這裡你肯定要問了,既然洋蔥對於印度來說都那麼重要,那為什麼印度還是會時不時發生洋蔥危機呢?在任何一個國家,一個關乎人民生計的農作物,肯定不能讓它頻繁陷入產量危機。

所以印度的洋蔥產業到底出現了什麼問題?

最直接的原因當然是氣候。

我們都知道,印度屬於熱帶季風性氣候,會有明顯的雨季和旱季,而且印度70%的農業用地,主要的灌溉途徑是靠季風帶來的降雨,也就是所謂的“靠天吃飯”。

如果風調雨順,農作物的收成還好。但是今年的印度,偏偏在應該下雨的時候迎來了一場大旱,嚴重影響了洋蔥的收成。

好不容易熬過來旱災,印度在今年9月又遇到了洪災。根據印度內政部發布的數據,截至9月24日,已經有超過1600人死於強降雨引發的災害。而這場洪災,又泡爛了許多庫存中的洋蔥。

即便如此,你肯定還是會有疑問,印度的氣候的確不穩定,但是它作為世界上最大的農業生產國,又是一個不斷崛起的技術大國,為什麼經過這麼多年,還是不能保持一個關鍵農作物的平穩供應呢?

這背後的原因,其實是因為印度的農業,一直存在一些結構性的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農業基礎設施不普及。相信你肯定知道,為了對抗氣候波動,農民會修築水壩、水渠等水利設施。

但是印度的水利工程並不發達,水利設施儲存能力僅僅只有印度年徑流量的6%。你可以理解為,印度農業對於降雨量,只有6%左右的彈性。

這也讓印度的氣象部門規定,只要降水低於往年平均水平的90%都是“乾旱”,高於往年水平的110%就是“洪災”。也就是說,10%的降水波動就可以讓印度農業如臨大敵。

第二個問題,是印度的工業化水平很低。別看農業和工業一個屬於第一產業,一個屬於第二產業。實際上一個國家想要發展農業,和強大的工業密不可分。畢竟農業中需要的化肥、橡膠水管、塑料大棚、聯合收割機,都是工業製成品。而且這些製成品還必須質優價廉,不然農民無法負擔。

但是印度的工業化水平並不高。一般國家的發展,往往會經歷從工業化為主、到服務業為主的過程。

但是印度的發展路徑不太一樣,直接越過第二產業,工業,專心發展第三產業,服務業。這導致印度沒有建立一個完整的工業體系,無法全方位反哺農業。印度的工業製成品的質量低、產量小,也沒辦法完全讓農業自給自足。

第三個問題,是印度的食品供應鏈一直比較落後。

在2013年印度爆發洋蔥危機的時候,《經濟學人》雜誌就寫過一篇文章,記錄了一顆印度洋蔥的完整“旅程”。

結果作者發現,一顆印度的洋蔥,從被採摘到在市場被販賣,至少要經過4次裝載、分類和重新包裝。

但你知道,印度的氣候常年高溫,洋蔥在採摘之後的15天內就會腐爛。由於印度的道路路況糟糕、食品儲存技術落後,有很多洋蔥僅僅被放在木籃子裡被搬來搬去。這讓大約有40%的洋蔥,在出售之前就已經變質了,必須扔掉。

而且,由於印度缺乏現代食品加工業,一些本來可以做成洋蔥醬,或者洋蔥粉的次品洋蔥,也只能在採摘的時候被直接扔掉。

現任總理莫迪上臺之後,雖然也出臺了一系列的農業政策,但更多是農業補貼,而不是改進印度的農業基礎設施或者運輸系統。從2013年至今,印度的食品供應鏈體系並沒有很大的改善。

到這裡你也就明白了,印度洋蔥的價格,為什麼在過去這十幾年間會頻繁出現波動,甚至是危機(如下圖)。

印度為什麼會出現“洋蔥危機”?

除了氣候原因以外,更重要的是印度整個國家基礎設施以及工業基礎的薄弱。而這些因素,正是限制印度經濟發展的突出的短板。

由於這些短板,不看好印度的人其實也不在少數。

前段時間,我在波士頓出差期間曾經到哈佛的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聽了一場關於中美關係的講座,主講人是波士頓大學政治學教授陸伯彬。

現場有一位觀眾問他,印度在中美之間的競爭中扮演了什麼角色?他的回答很直接,他說,印度是一個正在衰落的國家。換言之,在大國角力當中,印度並不是最值得擔憂的對手。

當然,這只是一種觀點。關於這個問題,歡迎你在下方留言,跟我分享你的看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