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兒童——鄉村教育新挑戰

15年到18年,在一所山村學校代課。那是雲南一個很典型的山村學校,四面環山,道路崎嶇,村子很大,人口分散,出產單一。一個字,窮。

窮,是很多故事的源頭。

一到六年級,一個年級兩個班,再加一個學前班,總得有六百多左右的學生,近一半的學生是留守兒童。當時我們班算是人數最少的班級,五十個學生。接近三十個是留守兒童。有些是父親或母親監護,父母其中一人在外打工,有些父母都在外打工的,由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或者哥哥姐姐監護。每一年或者幾年見一次父母。

小孩子調皮,打打鬧鬧,總能給你弄出一點事情。三年,六個學期,有些學生的家長,從未見過。每年新學期開學,見得最多的是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六七十歲的老人,頭髮花白,拄著棍子,牽著尚不能上學的小孫子小孫女,滿腳的泥濘帶著稍大點的孫子孫女外孫外孫女來學校報名。不識字的沒有手機的,甚至要為了報名所需的材料(一年級的孩子報名需要材料)一次又一次的來回跑。

孩子是調皮的但是他們更加敏感,當時有這樣一個學生,他的父母都外出打工,將他寄養在外婆家,打架鬥毆,欺負低年級的小朋友,不交作業。惹到比他強的,他威脅人家,他心臟動過手術,別惹他。惹到比他弱的,幾下就給人弄哭。我很無奈的叫來家長。他外婆很快就來了,見面就給孩子幾下。我趕緊上前拉住,打是解決不了問題的。

他的外婆跟我說,這個孩子,每天回家就給他媽媽打電話,一打就是一兩個小時,有時候不讓他打,就偷偷的打。孩子是寄養在他們這裡的,他們也不好過多的管教這孩子。

這只是一個七八歲的孩子,當他有一些不好的習慣或者行為的時候,監護人卻不好管教這孩子。這回答是顛覆我的人身觀的。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對其行為習慣影響最深的人,可是很多留守兒童卻從一開始就缺失了這份教育。

這是一個極度的沒有安全感的孩子。他的舅舅家有一個孩子,孩子的母親生下他之後就走了,父親不管事,從小由爺爺奶奶帶大。養大這個舅舅家的孩子,更多的金錢來自於他的母親。他的母親把他寄養在外婆家,每個月給他外婆錢,而他的外婆就這樣跟舅舅家的孩子說,爺爺奶奶養他不容易,如果沒有姑姑家的孩子寄養在家裡,沒有姑姑的錢,爺爺奶奶也不能把他養大。當著外孫的面,作為外婆說這樣的話。我是無法理解的。他極度的沒有安全感,回到家偷偷的給他的母親打電話,無論外婆說什麼,他都不願意聽。

這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事件。農村很多地方是重男輕女的,孫子和外孫的區別也很明顯,這些細微的差別老人已經習慣了,言談舉止中不經意間帶出蛛絲馬跡,就足以在小孩子幼小的心靈裡埋藏下不為人知的陰影,這陰影將來會發生什麼質變,誰也不知道,但是叛逆,無理,破壞在最初已經初見端倪,只是很多都掩藏在了少年的無知無畏和胡鬧之下,讓人很容易忽略。

第二個孩子,他的父親常年不在家,不管事,母親離家而去,孩子由爺爺奶奶帶著。暑假孩子的母親會將他接到身邊一段時間,這是個不幸卻也不算悲慘的孩子。孩子很聰明,但是很貪玩。常年不交作業,除非你守著他做,不然別想他在作業本上寫一個字。每次,孩子的奶奶都會拎著棍子來學校給老師。孩子的奶奶說,他們不識字,孩子回家說作業寫完了,他們也不知道是真寫完還是沒寫完。這個孩子不惹事,不打架,就是放著聰明的頭腦,拿著不如人意的成績混著日子。這樣的學生是最普遍的存在,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不識字,回家不要說輔導作業,連最基本的完成作業都做不到。作業對錯由老師負責糾正,但是低年級的孩子在最開始的時候,需要家長的配合讓他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而不是撒謊逃避的習慣。但是三年的經歷告訴我,這件事情在這樣的環境下是一件多麼困難的事情。山裡的孩子,啟蒙晚,基礎差,條件差,如果還沒有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我不知道將來他們拿什麼跟人家競爭。良好的學習習慣在其一生的生命當中,是真的非常重要的。因為沒有人能提供你大量的金錢去查缺補漏,沒有強有力的背景和資源讓你揮霍慢慢的學習適應社會的殘酷。只能靠著良好的習慣不屈的意志一點一點努力打拼自己的天下。

第三個孩子,父母都外出打工。由年邁的爺爺奶奶看護。他們家是屬於離學校最遠的那批學生,每天從家裡到學校大概需要一個小時,冬天,每天天不亮就要從家裡出發,晚上稍微在路上耽擱一會兒,回到家就天黑了(學校是沒有住宿條件的,現在相關部門正在著手解決這些孩子上學難的問題)最開始,他的母親在家,即便偶爾不完成作業,卻也是每天安安穩穩的到學校上課,後來他母親出去打工,由他的爺爺奶奶監護之後,三天兩頭跟著他哥哥逃學。那段時間,每天他遠在千里之外的母親都要打電話詢問他的行蹤,如果沒在學校,就要打電話讓人幫她找娃。她說,每天,她一看到老師的電話就心驚膽戰的。我記得,我當時跟她說,現在孩子太小,根本無法分辨好壞,他們更趨向於比他們年長的孩子做榜樣,我作為老師,希望這兩年她能待在家裡陪伴孩子長大一些,可是這個家長說,她們家有一個上高中的孩子,一個上初中的孩子,兩個上小學。如果她不出去工作,生活不了。這種為了生計讓孩子成了留守兒童的家庭真的很多很多,有些小孩從記事到長大,對父母的映像是極淺極淺的。這不僅不利於孩子的成長,而且也不利於親子關係的培養。

第四個孩子,父母外出,由姐姐監護。調皮搗蛋是基本情況,不完成作業是日常。我們這個學校是有國家營養改善計劃的,所以這幾年,他們每天中午在學食堂吃飯,晚上回家。但是,據同班學生反映,這個學生回家之後,他的姐姐也不是經常煮飯,老是買一些方便麵之類的食物來吃。

有一次,這孩子連著兩天沒來學校,說是感冒了。第一天請假了,第二天也請假了。那時,我還不知道他父親和母親都出去了,家裡只有他和他姐姐在。後來才從學生口中得知,這學生生病了,他姐姐也不管他,讓他在家睡覺,後來他大伯聽說了,去他家看,發現這孩子在發燒,才趕緊給送衛生所打針去了。那個時候的心情,真的難以言喻。這個孩子是個吃軟不吃硬的,他的父親偶爾回來,很嚴厲的教育他,他會抬頭鼓著眼睛看著他的父親,卻不發一語。如果班裡有一點什麼事情,他很積極,但是打架也很積極。可能在他的心裡,如果他自己不夠強,就只能被別人欺負,因為別人家有父母,他確是靠不了父母的。

三年的代課經歷,班裡成績好的,能力強的,基本都是父母在家,管理比較嚴格的,打架逃學無心學業,只想著去外面打工的,基本都是父母外出,而爺爺奶奶不管事的。

幾歲的孩子,每天不想著玩,不想著學習,總想著去外面賺錢打工,這是怎樣的環境才能培養出這樣思想的孩子?

窮,是一切的根源。留守兒童,就是經濟落後的產物。可是他們又何其的無辜和無奈?父母的長期缺席,帶給孩子的不僅僅是來自心靈的不安全感,更是行為習慣教養的缺失,這些東西在他們的人生中,卻洽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有時甚至是決定其一生命運的作用。

中國家庭教育的現狀,大部分的家庭現狀就是,讀書是改變窮的最簡捷的途徑,沒有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