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鑑》張儀為何能縱橫天下,一怒而諸侯懼?

【材料1】

張儀遂之韓,說韓王曰:“韓地險惡山居,五穀所生,非菽而麥,國無二歲之食;見卒不過二十萬。秦被甲百餘萬。山東之士被甲蒙胄以會戰,秦人捐甲徒裼以趨敵,左挈人頭,右挾生虜。夫戰孟賁、烏獲之士以攻不服之弱國,無異垂千鈞之重於鳥卵之上,必無幸矣。大王不事秦,秦下甲據宜陽,塞成皋,則王之國分矣,鴻臺之宮,桑林之苑,非王之有也。為大王計,莫如事秦以攻楚,以轉禍而悅秦,計無便於此者!”韓王許之。

【解析】

張儀離開楚國便前往韓國,遊說韓王說:“韓國國土多險惡山地,所產出的五穀,不是豆子而是雜麥,國家無法囤積兩年的糧食,總體軍隊人數不過二十餘萬,秦國卻有精銳軍隊一百餘萬。崤山以東的人的士兵只有披上盔甲才能作戰,而秦國人不穿盔甲,赤膊就能上陣作戰左手提著人頭,右手夾著俘虜。秦國任用孟賁、烏獲這樣的猛士來攻擊不服的弱國,就好比是千鈞的重石壓在鳥卵上一樣,沒有可以倖免的。”

張儀這是赤裸裸的恐嚇,雖然說得很誇張,但足以威懾住韓王!

《資治通鑑》張儀為何能縱橫天下,一怒而諸侯懼?


如果大王不願意迎合秦國,秦國就會派遣精銳軍隊佔據宜陽,扼守成皋,大王的國家就會被分裂,鴻臺的宮殿,桑林的園苑,就可能不是大王的了。為大王著想,不如結好秦國而進攻楚國,既能轉嫁災禍又能討好秦國,沒有比這更好的計策了!”於是韓王聽從了張儀的計策。

前面張儀恐嚇住了韓王,這次就要為韓王出主意了,如果韓王不同意,秦國就要攻擊韓國了,韓王也只好同意!

【材料2】

  張儀歸報,秦王封以六邑,號武信君。復使東說齊王曰:“從人說大王者必曰:‘齊蔽於三晉,地廣民眾,兵強士勇,雖有百秦,將無柰齊何。’大王賢其說而不計其實。今秦、楚嫁女娶婦,為昆弟之國;韓獻宜陽;梁效河外;趙王入朝,割河間以事秦。大王不事秦,秦驅韓、梁攻齊之南地,悉趙兵,渡清河,指博關,臨、即墨非王之有也!國一日見攻,雖欲事秦,不可得也!”齊王許張儀。


【解析】

張儀回到秦國向秦王彙報成果。秦惠王封賞給張儀留個城邑和武信君的爵位。又派遣他前往齊國遊說對齊王說:“之前對大王說聯合抗秦的人,一定會對您說:秦國有三晉(韓、魏趙)做屏障,土地廣闊,人口眾多,士兵強悍,即使有一百個秦國也對齊國無可奈何。大王也贊成這種說法而不考慮實際的情況。現在秦、楚已結為兄弟之國;韓國把宜陽獻給了秦國;魏國向秦國交出了河西之地,趙王也朝聖秦國,割讓河間之地以奉秦國號令。大王如果不奉秦國的號令,秦國就會驅使韓、魏兩國進攻齊國南部,再逼迫趙國軍隊傾巢而出,渡過清河,直到博關。那時臨淄、即墨等地就不是大王的了。等到齊國被攻擊的那天,大王再想著侍奉秦國就晚了!”齊王採納了張儀的計策。

張儀從韓國返回秦國,秦王封其為武信君的爵位。君臣配合極其到位。張儀有了爵位,對其他國君來說更有威懾力和話語權。

【材料3】

  張儀去,西說趙王曰:“大王收率天下以擯秦,秦兵不敢出函谷關十五年。大王之威行於山東,敝邑恐懼,繕甲厲兵,力田積粟,愁居懾處,不敢動搖,唯大王有意督過之也。今以大王之力,舉巴、蜀,並漢中,包兩週,守白馬之津。秦雖僻遠,然而心忿含怒之日久矣。今秦有敝甲凋兵軍於澠池,願渡河,逾漳,據番吾,會邯鄲之下,願以甲子合戰,正殷紂之事。謹使使臣先聞左右。今楚與秦為昆弟之國,而韓、梁稱東藩之臣,齊獻魚鹽之地,此斷趙之右肩也。夫斷右肩而與人鬥,失其黨而孤居,求欲毋危得乎!今秦發三將軍,其一軍塞午道,告齊使渡清河,軍於邯鄲之東,一軍軍成皋,驅韓、梁軍於河外,一軍軍於澠池,約四國為一以攻趙,越服必四分其地。臣竊為大王計,莫如與秦王面相約而口相結,常為兄弟之國也。”趙王許之。

【解析】

張儀離開齊國,西行遊說趙王說:“大王當初聯合其他諸侯國來抵禦秦國,使秦國十五年不敢出函谷關。大王的威行在崤山以東傳揚,秦國十分恐懼,修繕盔甲訓練士卒,大力開發農田積蓄糧草,時刻擔憂著大王的行為,不敢有所動搖,就是害怕大王興兵問罪秦國。今天秦國依仗大王的神威,一舉拿下巴蜀之地,兼併漢中,包圍周王室之地,軍隊抵達白馬津。秦國雖然地處偏遠,然而對趙國心含怨憤不是一天兩天了。” 

《資治通鑑》張儀為何能縱橫天下,一怒而諸侯懼?

張儀遊說是對症下藥,見什麼人說什麼話。前面也對趙王一頓誇讚,表達出秦國和趙國結盟是有實際基礎的。

如今秦國有一隻殘甲敗兵駐守在澠池,願意渡過黃河,越過漳水,佔據番吾,來邯鄲城下與趙國相會,願意以甲子之戰的形式與趙軍公平交戰,重演周武王伐商紂的行為。

張儀又恐嚇齊王,表示秦國的殘兵敗將都願意與趙國交戰,何況秦國的其他軍隊呢!

特派我作為使臣來通知大王以及您的左右臣子。現在楚國已經與秦國結為兄弟之國,韓國、魏國也向秦國稱臣,齊國獻出盛產雨、鹽的地方,這就是砍斷了趙國的右臂。被砍斷右臂的人與別人爭鬥,失去同黨又孤立無援,怎麼能不危險呢!如果秦國派出三支大軍,一支軍隊扼守午道,通知齊國渡過清河,在邯鄲之東駐軍;另一支軍隊駐紮成皋,驅使韓、魏軍隊進軍河外;第三支軍隊駐紮澠池,約定四國聯合為一體進攻趙國,征服後必定瓜分趙國,四分其地。我為私下為大王著想,不如與秦王當面親口結下盟約,使兩國成為長久的兄弟之國。”趙王也接受了張儀的勸說。

張儀分析了國際形勢,從秦國戰略上分析了趙國的處境,威脅趙王如果不侍奉秦國,會被秦國聯合盟友滅國,這是直接威脅趙王,逼迫其就範。

【材料4】

張儀乃北之燕,說燕王曰:“今趙王已入朝,效河間以事秦。大王不事秦,秦下甲雲中、九原,驅趙而攻燕,則易水、長城非大王之有也!且今時齊、趙之於秦,猶郡縣也,不敢妄舉師以攻伐。今王事秦,長無齊、趙之患矣。”燕王請獻常山之尾五城以和。

【解析】

張儀北上到達燕國,遊說燕王說:“如今趙王已經去朝見秦王了,並獻出河間以迎合秦國。如果大王您不結好秦國,秦國就會派精銳軍隊到雲中、九原,驅使趙國進攻燕國,易水、長城可就不是大王您的了!況且,現在齊國、趙國就像秦國的郡縣一樣,不敢妄起刀兵相攻伐。大王您服從秦國,就可以長年免除齊國、趙國的威脅了。”燕王於是請張儀獻上恆山腳下的五個城以向秦國求和。

張儀伐交霸道,直接目的就是不懂一兵一卒索要其他國家的土地。秦惠王時期,秦國變法還未完全成功,有剛吞併巴蜀,局勢不穩,與楚國剛交戰完,面對各諸侯國的威脅自然不適合再動刀兵。秦惠王派遣張儀伐交各國,既能穩定局勢,又能索要到土地何樂而不為呢。


我們來看下張儀伐交的戰略順序:

楚國—韓國—返回秦國(獲封武信君)—趙國—齊國—燕國


《資治通鑑》張儀為何能縱橫天下,一怒而諸侯懼?

楚國對秦國的威脅最大,雖然幾次敗給秦軍,但未傷其根本,何況各諸侯國合縱抗秦依然存在,如果楚國發動各諸侯國再次進攻秦國,秦國就危險了!先破楚國,再威逼韓國,至少短時間內,六國合縱伐秦不太可能實現了。張儀返回秦國,獲封武信君(威望權力更大,直接執掌秦國國政);再去趙國唬住趙王(合縱伐秦源於趙國);然後去齊國唬住齊王(齊王是東方大國,但是距離秦國較遠);最後去最偏遠的燕國(燕國曆來貧弱),控制住燕王,從此合縱聯盟不復存在,秦國想打誰就打誰,再也不用擔心六國聯合伐秦了。

《資治通鑑》張儀為何能縱橫天下,一怒而諸侯懼?

在市場競爭中,行業內的各種大小聯盟必然是為了更好的控制市場,打壓強敵。企業或或合縱或縱橫都要以自身條件為基礎,企業要獲得更大的市場份額,採取以一強攻眾弱的方式是最有效的,前提是要有戰略謀略把市場內其他的大小企業置於各自為政的狀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