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與自己和解

你是否曾努力地掩蓋和隱藏自己的缺點和軟肋,卻發現那都是徒勞?是否被成長過程中的創傷記憶長久折磨,難以走出?是否在無數的機會面前,因自我貶低、自我質疑止步不前?每個人都有不足為外人道的焦慮、恐懼和迷茫,人生因此愈顯艱難。而所有的心理指導,都抵不過自己勸解自己,畢竟最瞭解你的只有你自己。自愈力已成為影響生活質量的重要能力。

關於開解和療愈自己,兼具治療師及病人雙重身份的心理醫生無疑最有發言權。《內在療愈:人這一生,終究要與自己和解》便是這樣一本書,它由法國著名心理學家克里斯托夫·安德烈主編,20餘位實踐經驗豐富的心理醫生講述了各自面對心理問題時如何走出的故事,分享了自己行之有效的治療方法,為處於相似困境中的人們,提供了增強內在療愈力的途徑。

怎樣與自己和解

這本書的最大特點是結合自身成長或從業經歷,細緻講解各種應對心理問題的方法,結合實例,便於實踐和自我摸索。

一、真正的強大是自我接納

為避免尷尬,多數人對於自己的弱點都試圖掩蓋或隱藏,實際情況是,為抹去或掩飾缺點和失敗而使用的花招,付出的努力能否湊效卻不確定,這種不確定反而增大了心理壓力,帶來雙重痛苦,結果形成惡性循環。

書中寫道:如果我們只想展現自己積極的一面,最終很可能哪一面都不敢展示了。面對窘境,自我揭露才能擺脫恐懼心理,提高自尊心和自信心。

布律諾·科爾茲是個容易臉紅,經常拼寫錯誤的心理醫生。關於總是臉紅,他說,接受這一狀態,比不惜一切代價避免臉紅容易多了。對於拼寫問題,他一面坦承自己的確很不擅長,同時表達對別人善意提醒的感激,並誠懇地請他們幫助自己。比如開會時,在磁性板上寫字,碰到拿不準的單詞,馬上向同事求助。他的自如自信,讓問題不再成為問題。

自我揭露,首先要審視自己的觀念,臉紅只是一種生理反應而已,不擅長拼寫也並非“不可告人”的秘密,既然可告人,就沒必要費心隱藏。將它們看得很嚴重,更多是對自我的不認可或完美主義。

做好思想準備後,即可從簡單入手循序漸進,將自己暴露在某種選定的情形下,並堅持足夠長的時間。比如練習當眾發言,最初通過組織較熟悉的一兩名同事參加的會議來鍛鍊自己,儘量拉長會議時間,真到焦慮情緒明顯降低,然後逐漸增加與會人數、延長會議時間,直至徹底消除焦慮情緒。

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強迫自己,更多關注練習過程中的每一個進步。不要自我貶低,“對不起,我發抖了,我結巴了……總是這樣,我覺得自己真沒用”的表達,哪怕只是想法都是自我懲罰,弊大於利。因此,最初的練習,應面對信得過的人或不會增加心理負擔的人,使氣氛輕鬆一點。

怎樣與自己和解

二、認知重建,遠離焦慮抑鬱

認知心理學的ABC理論告訴我們,事件A只是引發情緒和行為後果C的間接原因,直接原因是個體對事件A的認知評價而產生的信念B。如何在生活中運用這一理論,調節情緒和心理?答案是進行認知重建。

認知重建,即以現實為標準檢驗一個人的消極思想,目的在於淡化消極思想的影響,從而控制由其產生的消極情緒。

科爾茲受邀為同行做一個認知行為療法的專業講座,高興之餘,他發現講座時間只有一個小時,如何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完美介紹那麼大的課題?面對隨之而來的焦慮,和各種讓他不快的消極思想,他開始仔細分析引起不安的念頭,然後代之以更現實更讓人安心的想法,並決定在講座上以自己這次克服焦慮的過程為例,向大家演示認知行為療法。

怎樣與自己和解

審視並質疑腦中的念頭是認知重建的關鍵。慢下來,認真看一看,生活中有多少情緒是誇大或虛構的念頭導致的?

三、接受與實現療法,與長期痛苦和平相處

從小到大,我們讀到的勵志故事大都著重於令人敬佩的事蹟。《自我療愈》的最後一章《長期的痛苦:能夠賦予生命以意義的力量》,從心理治療的角度,講述了當生活被猝不及防的意外徹底改變,怎樣才能學會與長期痛苦和平相處。

三十歲的安東尼是名珠寶匠,熱愛運動的他因一次事故導致痙攣性斜頸。求醫無果後,神經科醫生建議他同時接受心理治療。

因無法完成精細動作而不得不無限期休假的安東尼,憤怒而無奈,痙攣的痛苦和頻率使他每天不得不長時間躺著,病因和療法始終未知,身體障礙讓他的人生目標都遙不可及:成立自己的公司,組建家庭、與朋友一起登山等。他越來越消沉,越來越封閉自己。

直到心理醫生建議他多談一談自己的人生價值,經過探討,安東尼發現幫助他人,培養親情和友情,照看好自己的身體是他重要的人生價值。漸漸地,他將關注重點放在圍繞價值觀開始力所能及的行動上,並越來越能與消極思想拉開距離,更多遵從心靈指引來行動。

他幫助退休鄰居制訂生意計劃,坐長途汽車去探望正經歷嚴重婚姻危機的朋友,與朋友合夥成立了修車部……意外發生的第四個年頭,安東尼依然不確定自己能否痊癒,但他已重新踏上值得為之一搏的人生之路。

從接受與實現療法的角度來看,指引我們一生的是人生價值而非人生目標。人生價值是你選擇的人生方向,你可以朝這個方向一直走下去,無論快慢。而人生目標受限於內外在條件,如果未能實現目標,人生將失去意義,實現了的話,接下來又該去向何方?

怎樣與自己和解

每個人身體裡面都有一位醫生,我們只需協助他工作。《內在療愈》以翔實的案例,為我們展示了向內探索的方法,經由此,我們得以與自己和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