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10則家訓,經典中的經典

中國自古講究門風,注重家教,而家規家訓作為規範和傳承家族精神的載體,代代相傳,對家族後世起著無可替代的警示作用。中國傳統家訓家規,包含了很多做人處事的智慧,它不但可以勵志、勸勤、勉學、誨戒,而且可以啟迪童蒙,矯正孩子們的人生方向,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寶庫中極具特色的部分。雖然時過境遷,人們的價值觀也改變了不少,但歷史是一面鏡子,很多思想在今天依然讓人受益匪淺,今日選取幾篇家訓,既具有廣泛代表性,又是經典中的經典,與大家一起賞析。

古人10則家訓,經典中的經典

諫人之短,平心靜氣

原文:

親戚故舊,因言語而失歡者,未必其言語之傷人,多是顏色辭氣暴厲,能激人之怒。且如諫人之短,語雖切直,而能溫顏下氣,縱不見聽,亦未必怒。若平常言語,無傷人處,而詞色俱歷,縱不見怒,亦須懷疑。

古人謂“怒於室者色於市”,方其有怒,與他人言,必不卑遜。他人不知所自,安得不怪!故盛怒之際與人言語尤當自警。前輩有言:“誡酒後語,忌食時嗔,忍難耐事,順自強人。”常能持此,最得便宜。

——宋·袁採《袁氏世範·處己》

譯文:

親朋好友,故交舊識,因為說話不當而交情破裂的,未必都是因為說了傷害別人的話。很多是因為態度、言詞、語氣過於粗暴,所以激起了別人的憤怒。比如規諫別人的短處,話語雖然中肯率直,卻能和顏悅色,縱使不被對方聽取,也不至於惹怒對方。平常說話,本沒有傷人的地方,而言辭聲色都很嚴厲,即使不惹對方惱怒,也會讓人懷疑。

古人說:“在家裡生氣後,難免要把怒色帶到外面去。”正值他生氣的時候,和別人說話,一定不會表示謙遜。別人不知道是什麼緣由,怎麼能不奇怪呢!因此在大怒的時候和別人說話更應該警惕,不要傷害了別人。前輩曾經說過:“喝酒後誡說話,吃飯時忌生氣,能忍受難以忍受的事,不與自以為是的人爭論。”能經常堅持這樣做,對自己是有好處的。

病從口入,禍從口出

原文:

病從口入,禍從口出,凡飲食不知節,言語不知謹,皆自賊其身,夫誰咎?

——明·龐尚鵬《龐氏家訓·嚴約束》

譯文:

疾病大多由口帶入體內,禍害大多從口中惹出來。凡是飲食不知節制,言語不知謹慎,都是自己在傷害自己,能怪誰呢?

古人10則家訓,經典中的經典

一技之長,始於讀書

原文:

夫明《六經》之指,涉百家之書,縱不能增益德行,敦厲風俗,猶為一藝,得以自資。父兄不可常依,鄉國不可常保,一旦流離,無人庇廕,當自求諸身耳。

諺曰:“積財千萬,不如薄伎在身。”伎之易習而可貴者,無過讀書也。世人不問愚智,皆欲識人之多,見事之廣,而不肯讀書,是猶求飽而懶營饌,欲暖而惰裁衣也。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

譯文:

明曉六經的要旨,廣泛涉獵百家著作,即使不能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行,整飭社會風俗,也能學到一技之長,得以自立。父母兄弟不可長久地依靠,家國也不能永遠作為保障。一旦流離失所,無人可以庇護,就當求助於自身了。

有諺語說:“家財萬貫,不如有一技之長。”各種技藝之中最容易學又最值得崇尚的莫過於讀書。世上的人不管是愚鈍還是聰慧,都想認識很多的人,見識很多事,但是如果不肯讀書學習的話,就如同想吃飽卻懶得去做飯,想穿得暖和些卻懶得去做衣服。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理

原文: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然玉之為物,有不變之常德,雖不琢以為器,而猶不害為玉也。人之性,因物則遷,不學,則舍君子而為小人,可不念哉?

——宋·歐陽修《誨學說》

譯文:

如果玉不雕琢打磨,就不能製成精美的玉器;如果人不學習,也就不會懂得世間萬物的道理。然而玉有它本身不變的特性,即使不打磨製作成器物,也不妨害它仍是玉的本質。人的本性,會因受外界影響而改變,如果不學習,就不能成為君子而變成小人,這難道不值得思考嗎?

古人10則家訓,經典中的經典

人之進道,唯問其志

原文:

人之進道,唯問其志,取必以漸,勤則得多。山霤(liù)至柔,石為之穿;蠍蟲至弱,木為之弊。

夫霤非石之鑿,蠍非木之鑽,然而能以微脆之形,陷堅剛之體,豈非積漸之致乎?訓曰:“徒學知之未可多,履而行之乃足佳。”

——漢·孔臧《與子琳書》

譯文:

人進修道業,最關鍵的是看他的志向,要進取必須用循序漸進的方法,勤奮不輟,就會收穫很多。山澗水流的能量是極其柔弱的,但可以穿破石頭;蠍蟲的力量是極其弱小的,但可以破壞樹木。

山澗水流不是能鑿石頭的鑿子,蠍蟲也不是能鑽樹木的鑽子,卻能以微小柔弱的形體,攻破堅硬剛強的東西,難道不是日積月累慢慢達到的嗎?古訓曾經說過:“僅僅滿足於書本知識的獲得並不值得稱讚,能夠親自實踐者才是值得稱道的。”

志存高遠,堅定不移

原文:

夫志當存高遠,慕先賢,絕情慾,棄凝滯,使庶幾之志,揭然有所存,惻然有所感。

忍屈伸,去細碎,廣諮問,除嫌吝,雖有淹留,何損於美趣?何患於不濟?

若志不強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滯於俗,默默束於情,永竄伏於凡庸,不免於下流矣。

——三國·諸葛亮《誡外甥書》

譯文:

為人應當胸懷崇高、遠大的志向,仰慕先賢的所作所為,斷絕私慾邪念,拋棄阻礙前進的因素,使自己好學上進以成才、崇高志向清晰地存於心中,並不斷地用它來激勵自己。

要忍受逆境和順境的考驗,拋開瑣碎的雜事,廣泛地向別人請教,摒棄與他人的仇恨和恥辱的心思。這樣即便才德一時不為世人所重視,仕途一時受到影響,對自己的志向有什麼傷害呢?又何必擔心終無所成?

如果志向不堅韌弘毅,意志不激揚慷慨,只是碌碌無為,為世俗所牽絆,默默無聞為世情所束縛,那勢必要長時間淪為平庸凡俗,流於平凡微賤。

古人10則家訓,經典中的經典

欲不可縱,志不可滿

原文:

《禮》雲:“欲不可縱,志不可滿。”宇宙可臻其極,情性不知其窮,唯在少欲知足,為立涯限爾。先祖靖侯戒子侄曰:“汝家書生門戶,世無富貴,自今仕宦不可過二千石,婚姻勿貪勢家。”吾終身服膺,以為名言也。

天地鬼神之道,皆惡滿盈,謙虛沖損,可以免害。人生衣趣以覆寒露,食趣以塞飢乏耳。形骸之內,尚不得奢靡,己身之外,而欲窮驕泰邪?周穆王、秦始皇、漢武帝富有四海,貴為天子,不知紀極,猶自敗累,況士庶乎?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止足》

譯文:

《禮記》說:“欲不可以放縱,志不可以滿盈。”宇宙尚且有盡頭,人的性情慾望則沒有個盡頭。只有少欲知足,立個限度。先祖靖侯教誡子侄說:“你家是書生門戶,世代沒有出現過大富大貴,從今做官不可超過二千石,婚姻不能貪圖權勢之家。”我衷心信服並牢記在心,視之為至理名言。

天地鬼神之道,都厭惡滿盈,謙虛貶損,可以免除禍患。人生穿衣服的目的是覆蓋身體以免寒冷,吃東西的目的在於填飽肚子以免飢餓乏力而已。形體之內,尚且不可奢侈浪費,自身之外,還要極盡驕恣放縱嗎?周穆王、秦始皇、漢武帝富有四海,貴為天子,不懂得適可而止,尚且招致失敗的禍害,何況普通百姓呢?

為人處世, 切忌自負自傲

原文:

夫人有善鮮不自伐,有能者寡不自矜;伐則掩人,矜則陵人。掩人者人亦掩之,陵人者人亦陵之。故君子不自稱,非以讓人,惡其蓋人也。

夫能屈以為伸,讓以為得,弱以為強,鮮不遂矣。夫譭譽,愛惡之原而禍福之機也,是以聖人慎之。

孔子曰:“吾之於人,誰毀誰譽。如有所譽,必有所試”。又曰:“於貢方人。賜也賢乎哉,我則不暇。”以聖人之德,猶尚如此,況庸庸之徒而輕譭譽哉?

——清·王昶《誡子書》

譯文:

一個人如有點善行很少有不誇口的,有點才幹也很少有不自負的。誇耀自己就容易看輕別人,自負自傲就容易盛氣凌人。不懂謙讓的人,別人也不會對他謙讓;盛氣凌人的人,別人也對他盛氣凌人。

所以君子不炫耀自己,不是因為謙讓他人,而是不喜歡掩蔽他人。能以屈為伸,以退為進、以弱為強的人,少有不成事的。詆譭與讚譽,正是愛恨的來由、禍福的轉機,所以聖人都謹慎地對待。

孔子說:“我對於人,詆譭過誰?讚美過誰?如有所讚譽的,他必定經受了考驗。“又說:“子貢好評論別人。子貢(端木賜)你就很賢能嗎?我就沒那閒功夫去議論人家的不是。”憑聖人的德行,還尚且這樣說,更何況平庸之輩卻隨便論人長短呢?

古人10則家訓,經典中的經典

立志高遠, 擇善而行

原文:

人無志,非人也。但君子用心,有所準行,自當量其善者,必擬議而後動。若志之所之,則口與心誓,守死無二,恥躬不逮,期於必濟。

若心疲體懈,或牽於外物,或累於內欲,不堪近患,不忍小情,則議於去就。議於去就,則二心交爭。二心交爭,則向所以見役之情勝矣!

或有中道而廢,或有不成一匱而敗之。以之守則不固,以之攻則怯弱,與之誓則多違,與之謀則善洩;臨樂則肆情,處逸則極意。

故雖繁華熠耀,無結秀之勳;終年之勤,無一旦之功。斯君子所以嘆息也。

——三國曹魏·嵇康《誡子書》

譯文:

人如果沒有志向,就不能被稱為人。但作為一個道德高尚的君子,應該有其行為準則。應當擇善而行,先確定目標,然後再行動。一旦志向確定下來,就要心口如一,至死不悔,說到做到,必定達到目標。

如果身心疲憊懈怠,或者被外部事物所牽累,或者被心中慾望所左右、不能忍受暫時的疾患,不能剋制細小的慾望,就會猶豫不定;一旦猶豫不定,便會做與不做二心;二心交爭不定就會導致立志之前的慾念取勝。

有的人半途而廢,有的人功虧一簣,最終都導致失敗。用這種做事半途而廢的人去守城,就守衛不住;用這樣的人去進攻,就會膽怯;與這樣的人盟誓,他就會違背誓言;與這樣的人密謀,他就會經常洩密;這樣的人遇到享樂的時候,就會放縱感情;居於安逸之地就會隨心所欲。

因此,這樣的人表面看來繁花耀目,但卻不可能結果;雖終年勤苦,卻一點收穫也沒有。這就是君子為什麼要為之嘆息的緣故。

教育子女, 四戒四宜

原文:

父母同負教育子女責任,今我寄旅京華,義方之教,責在爾躬。而婦女心性,偏愛者多,殊不知愛之不以其道,反足以害之焉。其道維何?

約言之有“四戒”、“四宜”:一戒晏起,二戒懶惰,三戒奢華,四戒矯傲。既守四戒,又須規以四宜:一宜勤讀,二宜敬師,三宜愛眾,四宜慎食。

以上八則,為教子之金科玉律,爾宜銘諸肺腑,時時以之教誨三子,雖僅16字,渾括無窮,爾宜細細領會,後輩之成功立業,盡在其中焉,書不一一,容後續告。

——清·紀曉嵐《論教子》

譯文:

父母共同負有教育子女的責任,現在我寄住在京城,教育子女做人正道的責任就落在你一個人的身上了。而做母親的本性,多對子女有所偏愛,殊不知偏愛而不講原則,反而足以禍害自己的子女,那教育子女的原則是什麼呢?

大略說來有“四戒”、“四宜。一戒晚起,二戒懶惰,三戒奢華,四戒驕傲。既要遵守四戒,又必須有四宜的規矩。一宜勤苦讀書,二宜尊敬老師,三宜愛護眾人,四宜謹慎飲食。

以上八條,是教子的不可變更的條例,你應該牢記在心,時時用之教育三個孩子。雖然上述只有十六個字,但它總括了無窮的意思,你要仔細領會。孩子們將來成功立業,都在這十六個字之中。

◎本文圖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