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要跳出舒適圈,我跳出來了,但是各種不適應,接著又換了兩份工作,怎麼辦?

用不完的運氣


跳出舒適圈、人生就是要折騰、活成自己喜歡的樣子……我覺得是一種雞湯的說法。話語自然是有道理的,但是真正能做的人又有幾個呢?對於我們這些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人,遇見的可能就是跟提問者一樣的境遇。

我個人認為,我們呆的舒適圈也是我們常年努力奮鬥出來的舒適圈,這個圈子也是經過家庭、事業、人脈等等積累平衡後的結果,哪裡是一句雞湯文就能隨便改變的,除非你有了更好的選擇,或者是舒適圈裡遇到了你所牴觸的情緒。跳出舒適圈有錯嗎?沒有,這能說,你是一個追求上進的人,你是一個不甘平凡的人。但是,如果沒有計劃,沒有想法的就跳出來了,那是對生活的不負責任。所以,在我們做決定前,尤其是重要決定前,一定三思而後行。畢竟我們每個人都不是隻為自己而活,我們身上揹負著很多責任與義務。

跳出來,發現各種不適應,既然選擇了,我們要生存,就要努力去適應,畢竟社會和圈子不會適應你。哪怕這個新圈子你是如何的牴觸與反感。我們依然要笑著面對,成年人的世界裡,誰不是帶著面具生活。成年人的世界,誰不會在自己不喜歡的人面前,還要假裝很喜歡……這就是成年後的生活常態。如果你真的適應不了,接連換了兩份兒工作,依然適應不了。你是否想過,你是成年人了嗎?是誰在為你負重前行。你要冷靜的想一下,你的下一步要怎麼做。如果你還是迷茫的話,你不妨去跟自己的家人聊聊,也許在他們看來,這並不是事兒,也許這個困惑會很快解決了。

我個人給出的建議:第一,努力適應現在的圈子,這也是你經歷及經驗的一部分。如果適應不了,再換份兒工作,繼續。第二,冷靜思考,消除負面情緒。重新梳理一下職業規劃,然後再安排下一步計劃怎麼做。第三,休息一段時間,適當放空自己,也許你能突然豁然開朗。


木舍


這是個很尷尬的問題,聽別人說,人不能一直活在舒適圈,自己就巴不得的跳出來,想證明自己離開舒適圈也可以活的挺好,結果,出來之後,完全不是那麼回事,和自己想象的完全不一樣,不但沒證明自己,還陷入了迷茫的境遇!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

思考幾個問題;什麼是舒適圈?為什麼要跳出舒適圈?如何跳出舒適圈?

舒適圈

舒適圈這個詞來源自網絡,意思是形容所有人都生活在一個無形的圈子裡,在圈內有自己熟悉的環境,與認識的人相處,所以我們感到很輕鬆、很自在。後來又出來了「舒適圈理論」說到:人長久待在舒服的環境下,會因為生活安逸而不想動腦筋;但若把人帶到比較險惡的環境,人經歷了挑戰和痛苦,反而會變得成熟。

說白了,舒適圈就是自己舒服或者習慣的環境,這個環境可以是工作,可以是人脈,可以是場所,可以是某個人!

所謂跳出舒適圈,要麼為了自己更好地發展,要麼為了自己磨礪自己!

生於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足見環境的影響巨大!但是要知道,舒適圈的存在即合理,從廣義上說,我們每個人都在舒適圈內,只過不這個舒適圈大與小不同,沒有人可以真的跳出舒適圈!每個人其實都在不斷拓展或者變換著自己的舒適圈,只是這種拓展和變換是潛移默化的,比如生活中,從剛開始的摩擦不斷,爭吵不休到後來的相互包容,互相理解;比如職場中,從剛開始的一無所知到現在的熟練精通;比如人際交往中,從剛開始的不善言辭到現在的談笑風生;

人還是原來的人,工作還是那份工作,不是舒適圈變了,而是自己改變了!

舒適圈本身沒有錯,也不是必須要跳出來!可以說,百分之九十的人都願意呆在舒服圈裡生活,剩餘百分之十的人要麼被逼跳出舒適圈,要麼就是天性因素導致不喜歡呆在舒服圈裡!

一份穩定的工作,不是一個舒服圈嗎?

一份安穩的情感,不是一個舒服圈嗎?

百萬大軍考公務員,不是一個舒服圈嗎?

所謂的舒適圈,只是對現狀滿足的一種說法,所謂跳出舒適圈,就是對現狀不滿足的一種嘗試!舒適圈本身沒有錯!

可見題主對於舒適圈的理解有所偏差,認為呆在舒適圈就不是好事!

為什麼要跳出舒適圈?

從現實情況來看,本質上說其實每個人都在營造自己的舒適圈,比如從愛情到婚姻到生兒育女,是營造自己情感的舒適圈,比如從一線到中層到高層,是營造自己職場的舒適圈;比如賺1千到賺10萬到賺100萬,是營造自己物質的舒適圈!

我們每個人努力的目的就是為了讓自己更輕鬆,更舒服!

為什麼跳出舒適圈呢?其實就兩種,被逼的,自願的!

被逼跳出舒適圈:要麼生活環境變化,導致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產生變化,如果不改變,滿足不了自身物質或者精神需求!比如物質需求,房貸,車貸,育兒等,壓力之下,目前工作不能滿足或者過於拮据,就會需要找尋報酬或者發展更好地機會或者平臺,需要重新開始職場奮鬥;比如精神需求,一直呆在一個圈子裡,生活沒有新意,交際更是寥寥無幾,對目前的狀態極為不滿,急需通過跳出建立新的社交圈,新的朋友圈,不脫離社會!

自願跳出舒適圈:此類人員不是很多,跳出舒適圈,更多的是挑戰自己,證明自己!或者去做自己覺得更有價值和意義的事情!

至於題主,即不是自願的,也不是被逼,而是被別人或者一些言論蠱惑!

這也是題主跳出來之後各種不適應,甚至迷茫的根本所在!

被蠱惑而跳出,大多屬於一時的衝動,想當然的以為外邊的時間很美好,完全沒有意識到外邊的時間也會很糟糕!

如何跳出舒適圈?

為什麼用“跳”這個詞彙,而不是走,蹦,跑之類的詞彙呢?就在於舒適圈即是一種舒服,更是一種束縛!跳代表一種掙脫,一種態度!

當想跳出舒適圈的時候,舒適圈的舒服就是“跳”的負重,跳起來不容易;需要莫大的決心和動力!而動力和決心只能自己給自己,外界是給不了,比如題主,跳出來更多是被蠱惑,沒有內在的強烈決心和動力,一旦不適應就陷入迷茫!

當準備跳的時候,有的決心和動力還是不夠的,因為你不確定跳下來到底是什麼情況?跳下來到底是什麼風景?甚至不確定跳下來是不是會歪著腳,會傷著腿?

面對未知,要做好心理準備的同時更要做好糧草儲備!

心理準備指的是預想和預計的各種情況應對,自身的詳細分析,意料之外的抗壓力,不求能面面俱到,但求想到應該想到的!

糧草儲備指的兩個方面,一是物質儲備,簡單的話,保障自身生存,切記頭腦一熱,連吃飯都成問題,還非要跳來跳去,要知道任何一個行業都需要時間的沉澱,時間成本是不可隨意消耗的;二是知識儲備,不管是單位或者崗位還是行業的跳,都需要不斷學習提升自己,如果有跳的想法,就要通過各種渠道去了解學習,切記只看別人的好,看不到別人吃的苦!

小結:我們不能保證跳出舒適圈,最終結果如何!當時我們可以保證跳出舒適圈,自己不迷茫!只要不迷茫,路就在前方!


職場老七


【問題解讀】

在談到人才發展的時候,很多人都強調“跳出舒適圈”,認為“跳出舒適圈”就可以發展、就可以進步,就可以取得前所未有的成績。這種理解或者解讀是有問題的。

其一,跳出舒適圈是一種基於成長的方向性建議或者選擇,是方向而不是結果。

不要以為跳出舒適圈就一定或有好的轉機。實際上,有成長的可能,也有面臨風險或者失敗的可能。

其二,跳出舒適圈,不是鼓勵跳槽,更不是在一個地方或者環境呆膩了,就換一個環境。

舒適圈更強調思維、心理或者習慣的依賴性,跳出舒適圈強調現實基礎上的自我挑戰。而不是換來換去。

其三,跳出舒適圈的目的是成長或者收益的最大化。

不是單純追求心理滿足,不是盲目選擇。

不要隨便定義“跳出舒適圈”,更不要以為跳出舒適圈就意味著萬事大吉。實際上挑戰是痛苦的,改變自我也不是容易的事情。要正確理解並踐行“跳出舒適圈”才有進步的可能。

為了清晰解讀這一問題,需要在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正確認識:

1.到底如何認識“舒適圈”。

舒適圈到底怎麼回事?你所以為的“舒適圈”真的是舒適圈嗎?

2.怎樣正確理解“跳出舒適圈”?

隨便的努力或者嘗試不是跳出舒適圈,真正跳出舒適圈並不容易。

3.關於“跳出舒適圈”的錯誤理解或行為有哪些?

哪些理解或者行為不是跳出舒適圈?錯誤的思維與行為只會讓自己更加被動,面臨更大的風險。

4.怎樣跳出舒適圈?

要想真正跳出舒適圈,個人應當怎麼辦?

【指尖觀點】

一個人要想不斷進步與發展,的確需要“跳出舒適圈”。它以個人自我變革為前提,以思維與行為的優化為基礎,以不斷接受挑戰為手段,以真正的格局變化與職業提升為目的。“跳出舒適圈”需要顛覆自己的習慣思維和行為標準,需要面對風險和不確定性。跳出舒適圈不是為了跳到“不舒適圈”,而是為了塑造一個更強大和優秀的自己。

首先,讓我們來了解一下舒適圈。

關於舒適圈的說法非常多,但很多並不客觀。舒適圈主要針對個人的心理、行為體驗而言,是相對於風險與挑戰的“安全領域”。

1.環境舒適

一說到“環境”,很多人都習慣與辦公條件或者工作條件掛鉤。管理角度的“環境”卻不止這些,還包括能量環境以及信息環境。具體來說,就是資源充沛性、文化適應性、能力匹配性、工作協調性、效率滿意性等與資源、信息等相關的具體客觀條件。環境舒適,是指在相關領域的自我滿意度較高。

A.物質環境

物質環境,主要是指與工作相關的客觀物質條件,比如辦公環境、休閒設施、食宿交通等客觀的物質基礎。廣義的物質環境,還包括個人因為工作付出而獲得的物質回報。

一個人,如果所處的物質環境較好,條件比較優越,個人滿意度較高,稱之為環境舒適。是個人對客觀環境的心理肯定,形成個人對於環境的依賴感。

B.能量及信息環境

能量及信息環境,是在物質環境的基礎上,個人具體工作開展的“軟環境”。對於個人能力的發揮、工作的體驗、優勢的體現、職業的成長等都有很大影響。在工作過程中的成就感、效率感、等主觀上的心理認同都會造成“環境舒適”。

能量與信息環境的舒適,說明個人職業的滿意度較高。能夠較好發揮個人特長,當然也容易成為成長的“天花板”。

2.思維舒適

思維舒適,是指個人的認知、分析、判斷方式,個人的邏輯特徵與思維水平限定在某一層次或者領域內,自以為是且難以突破。個人對於自己的思維有一種強烈認同感,不容易接受不同觀點,更不願意進行改變。

思維舒適,使得個人能夠盡情發揮自己的能力,但是很容易形成慣性,且不易提高。

A.思維習慣

思維習慣,更準確的說是思維模式,代表著個人的思維廣度、深度、方向以及具體的邏輯路徑,是個人基於經驗與認知基礎上的高級心理活動。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思維習慣。但是,如果一個人習慣於按照自己的邏輯方式與認知角度進行思考與判斷,不接納他人的思維角度與方式,就會出現“思維舒適區”。

思維舒適讓人自我感覺良好,沉醉於自我角色與領域的限制性認知,容易止步於現有的模式,缺少創新。是不利於競爭與挑戰的。

B.思維水平

思維水平依賴於思維習慣,更體現一個人的認知格局與對事物或者問題本質把握的能力。不同的思維水平會形成不同的見解,對於問題處理的方式也不一樣。

當一個人沉溺於自我思維的水平與範圍,習慣於對自我思維結果的肯定,或者排斥他人的不同觀點,就形成思維上的固執。

3.行為習慣舒適

行為習慣,主要體現為個人經驗基礎上的工作慣性與價值標準基礎上的是非認知。幾乎所有人的行為都有一個特點,那就是遵從自己的經驗慣性、強調自己的價值標準。很多人以自我標準為判斷的依據,牴觸與己不同的習慣或者行為標準,形成自我“舒適區”。

A.行為標準

行為標準,是以價值標準為基礎的“外顯行為”尺度。不同人的價值追求不同,其提倡的行為標準也就不同。個人價值標準與企業或者其他員工相同時,認可度較高,但不同時,就不認可、不尊重或者排斥他人的行為。這種停留於個人自我行為標準範圍、對於不同行為習慣不適應或者不尊重的現象,就是個人的“行為舒適區”。

行為標準基礎上的習慣適應,體現了一個員工與他人或者企業的融合程度。越強調行為“舒適”的人,其適應性或者融合性越差。

比如:某公司提倡入職軍訓。一些員工認為很好,很有幫助,而另一些員工認為都是“搞形式”。並且互不認同。這就是基於個人行為標準的“舒適區”體現。

B.能力水平

能力水平,這裡指具體的“能力行為水平”。是一個人能力水平的行為體現,也是個人工作效率與方式的具體表現。每個人有自己不同的知識結構,有自己不同的能力結構與層次。在面對工作、困難或者挑戰的時候,表現出不同的解決問題的思路與行為特徵。

一些員工固執於自己能力條件下的認知與解決手段,強調個人行為的有效性,而強調他人的無效性或者不合理性。這就是能力“舒適區”的體現。

比如,張三跳繩的速度很慢。A同事讓他多練習跳躍來解決,B同事讓他加速搖繩的頻率解決,C同事讓他換個場地解決。三個同事因此各執己見。這就是明顯的能力水平“舒適區”造成的。

小結:所謂舒適區,並不只是個人在職場環境中的舒適感覺,更多強調執著於個人經驗、思維與價值標準基礎上的限制性“封閉”與排他習慣。是個人不願意接受不同觀點、不願意面對挑戰、不願意面對真實自我的一種客觀反映。

認識舒適圈的目的是跳出舒適圈,為什麼要跳出舒適圈?正確的“跳出姿勢”是怎樣的?

跳出舒適圈有明確的目的與目標導向,有合理的“跳出”思維或者行為才可以。否則只能是盲目行動。

1.“跳出舒適圈”的目的

跳出舒適圈以正確認識“舒適圈”為基礎,以明確的目的或者目標為導向。跳出舒適圈並不是簡單地擺脫某一狀態,而是為追求更高、更遠的目標而努力。目的或者目標的需求才是真正的動力。

A.基於成長的考慮

對於職場人來說,成長是質的改變,是個人職業狀態的成熟,是不斷走向成功的根本性變化。成長不是量變,而是質變。以成長為導向的質變要求不斷的量變,比如知識的豐富、閱歷的增加;要求量變基礎上的質變,比如思維品質的改善、能力結構的變化等。

簡單的時間與數量積累無法讓一個人真正成長,只有從根本上提升與變化,才可以達到目的。

B.基於長期收益的考慮

所謂長期收益,在這裡強調兩點。其一,是更大收益的可行性,其二,是收益的持續性。人總是希望有更好的職場收益,比如職位的不斷晉升,比如薪酬的不斷提高。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必須在職業上有更好的發展,必須讓自己更加強大和優秀。如何才能做到這一點,唯有不斷突破,不斷讓自己接受挑戰。

收益的提升意味著責任與挑戰的增加,意味著要面對更多的風險與不確定性。這就要求個人不能呆在自我的“舒適區”,否則根本不可能有成長的機會,也不可能有收穫的實力。

2.“跳出舒適圈”:提升思維品質

思維品質,是一個人思維能力和智慧水平的體現。主要表現為個人的視野廣度、本質把握程度、面對不同問題的反應敏捷性、實事求是認識與判斷事務的能力、堅持追求真正正確觀點的批判性。思維品質的高低是一個人水平的體現,更決定著一個人的最終成就。要想不斷成長,必須提升思維品質。

A.合理的憂患意識

憂患意識,或者風險意識,是個人能夠成長的重要心理因素。是謙虛但不虛榮、滿意但不驕傲、滿足但不固步自封的關鍵。一個人,必須在看到自己優勢的同時,清醒關注自己的短板;必須在取得成績的同時,看到更多的問題與挑戰。

想要“跳出舒適圈”,沒有憂患意識,不能正確客觀面對自我,是絕對不可能的。

B.強化思維水平

客觀全面認知自我的基礎上,個人突破的關鍵在於思維的品質。它是問題認知的深度突破,是效率追求的方法改進,是能力短板的有效提升,是原有優勢的進一步昇華。

強化思維水平,需要開放的心態、需要打破自我認知的束縛,需要不盲目自信、需要習慣於挑戰自己的習慣性思維。

3.“跳出舒適圈”:提升能力水平

對於職場人來說,能力水平主要包括兩個方面:其一,是能力儲備,比如知識、思維、心理等方面的日常積累與狀態優化;其二,是行為表現,比如實際的工作思路、效率提升、業績創造等等。

能力水平的兩個方面,都會因為“舒適區”的存在而停滯不前,要想提高或者改變,必須“跳出去”。

A.打破能力瓶頸

能力的瓶頸從何而來?來源於環境的依賴,來源於心理的滿足,來源於習慣性的排斥。擺脫片面的環境依賴,不滿足於已有的成就與現實,能夠面對並接納他人的觀點與建議,個人也就打開了提升之門。

能力的瓶頸來自於心態與思維。而心態與思維的改變,需要接觸當前的“心理封閉”。需要打破當前的“平衡”進入到另一個“平衡”的狀態。

B.強化能力儲備

能力儲備,是指形成能力外顯行為的內在知識、心理與思維狀態。能力儲備包括兩個基本的方面:

其一,是知識的補充。比如,專業知識的增加與有益習慣的強化。

其二,是能力結構的優化。比如,心理狀態的調整、自我認知的反思、行為習慣的改善等等。

強化能力儲備,優化能力結構,才能夠保證能力瓶頸的不斷突破,才能夠真正達成“跳出舒適圈”的目的。

小結:跳出舒適圈不是跳槽,也不是簡單的環境或者個人認知狀態的改變。而是結合個人實際情況,樹立明確成長與收益需求的前提下,進行自我思維與能力的挑戰甚至顛覆,是面對現實自我基礎上的內在變革。跳出舒適圈,方向向內而不是向外。

總有一些人沒有正確理解“舒適圈”,採取一些錯誤的認知或者“跳出”行為。錯誤的行為,錯在哪裡呢?

誤解了“舒適圈”或者偏離正確的目的方向時,所採取的行為大多都是不合適的。不但無助於自己的成長,還可能更加被動與尷尬。

1.目標錯誤

很多人並沒有真正的“跳出目的”。盲目確定自己的行為目標,導致一開始就在方向上出現了問題。當不知道什麼是真正的“舒適圈”或者不明白自己到底為什麼要跳出舒適圈的時候,所謂的“目的”或者“目標”就是誤導。

A.無助於長期收益

一些人進行所謂的挑戰,希望跳出“舒適圈”。表面上希望自己變得更好,但實際上只是為了暫時利益或者職業滿足的一個藉口。

因為看到薪資更高一些,或者覺得某個崗位更“適合自己”,而斷然放棄自己當前的工作。實際上,目標薪資未必能夠得到,目標崗位也未必適合自己。因為“跳出”的目的錯誤,導致個人盲目選擇、脫離實際。不斷選擇、不斷“跳槽”,自己最終一無所獲。

嚴格意義上來說,這不是“跳出舒適圈”,只是個人“不安分”的一種無奈解讀。

B.無助於自身成長

個人成長有兩個基本前提。一個是自己切實的成長需求與內心動力,另一個則是相對穩定的職業狀態與工作條件。

如果沒有真正的成長動力,或者將成長的原因都歸結於環境,個人不可能真的成長;如果職業狀態不穩定,總頻繁跳槽,也沒有能力積累與豐富實踐的機會,何來成長?單純以環境的改變來促進成長並不可行。

這個時候,所謂的“跳出舒適圈”,沒有任何意義,也只不過是個人試圖改變職業環境的另類說法。

2.方式錯誤

跳出舒適圈,不是放棄個人的所有,更不是簡單的“喜歡”或者“討厭”的情緒表達。舒適圈強調個人的自我心理滿足、強調個人自我習慣與思維的固步自封,不是對於某些同事、領導或者公所場所的“興趣”,也不是工作中的“滿意度”體驗。

A.丟棄原有優勢

一個人在職場上的優勢包括兩個基本方面:

其一,是資源優勢。是個人所擁有的,能夠對職業行為起到幫助作用的優勢資源。比如,人脈、客戶、技術等。這些資源能夠讓自己的本崗工作更加出色,能夠讓自己有更好的工作績效。

其二,是能力優勢。包括個人的專業匹配、崗位匹配等等。能力優勢是個人工作成長的關鍵,也是職場競爭的保障。

這些優勢,無論在任何職場都很重要。是不能輕易丟棄的。如果因為希望突破所謂的“舒適區”而放棄自己原來的職業積累,放棄自己在職場立足的比較優勢,這無疑是自毀前途。一切從零開始,完全沒有必要,也是不可行的。

B.單純擺脫“環境膩煩”

一些職場人,在某個崗位或者單位工作了一定時間,覺得自己在這個環境“時間太長”,覺得已經“很無聊”,已經“厭煩”所在的職場。希望跳出“舒適區”進行自我“提升”和“改變”。

這種現象比較普遍,面臨“瓶頸”是事實,但所謂的“舒適區卻是假的。“舒適區”是個人成長的內在制約,而不是外部環境的枯燥與無聊。以“逃離”環境制約為前提的“跳出舒適區”行為,沒有意義。

以環境改變為前提的“跳出”行為,只是個人簡單的職業選擇問題,不是真正的“跳出舒適區”。

3.方向錯誤

既然是一種“行為”,就有其方向性。跳出舒適區有兩個基本的方向約定:其一,是目標導向;其二,是自我指向。為了達成目標而進行自我改善與提升,這是跳出舒適區的本質。脫離這一基本屬性的行為,一定會失去真正的方向。

A.無標準與依據的行為

雖說想要“跳出舒適區”,但是自己的舒適區是什麼?自己要往什麼方向走?自己要改變什麼?要放棄什麼?要完善什麼?這些基本的問題,如果模稜兩可,哪裡能夠保證行動的方向?

認知與方向的模糊,使得個人行為混亂,既沒有真正的標準,又沒有“跳出”的依據。隨機性太強,沒有可能成功。

B.只是在尋找“不舒適”

與“舒適區”對應的是“不舒適區”。正如不少文章解讀的那樣,很多人片面追求“挑戰區”、“學習區”。但是跳出舒適區,到“學習區”要學習什麼?要保持怎樣的思維和心態?要遵從怎樣的行為與標準?不清楚。

跳出舒適區,不是為了單純的尋找學習區或者挑戰區,而是為了完善和提升自己。為了完善和提升自己,沒有那麼多“區”的劃分。單純追求“非舒適區”,就是讓自己不舒服、不滿意、失望甚至很沮喪。但是這個“目的”與真正的提升與成長的目的背道而馳,是錯的!

小結:對於“舒適區”片面的認知,以及為了達成自己職業目的盲目行為都是不理性的。跳出舒適區不是為了讓自己“不舒適”,也不是為了讓自己難堪、失敗,而是為了讓自己的職業更穩定、工作更出色、能力更優秀。脫離這一目的的方向、方式都是錯誤的。

綜合以上分析,結合題主的問題,個人提出幾點建議。

必須明白,跳出舒適區,是以“舒適”為前提的,是在真正實力積蓄基礎上的厚積薄發,而不是任性而為。

1.穩下來尋找“舒適”

在跳出舒適區之前,先要有真正的“舒適”的感覺。要沉下心來,認真工作、深入思考,不斷探討未知的領域,不斷髮揮自己的思維與效率極限。當自己覺得工作問題已經沒有更好的思路、沒有更強的能力解決的時候,當自己覺得所在環境已經沒有任何條件可以支撐自己實力提升的時候,當自己認為在當前企業細分領域“最牛”(不管實際是不是)的時候。你已經遇到了瓶頸,已經習慣於自己的舒適區。需要“跳出去”了。

但是有兩點需要特別注意:

A.不要急著跳槽

跳出舒適區不是要跳槽,而是基於現實基礎上的自我變革。是到了需要改變自己的時候,而不是到了改變別人或者環境的時候。

一旦形成以跳槽為基礎的行為習慣或者思維習慣,個人會永遠被“禁錮”在舒適區。所面對的會是連續不斷的“不適”。

B.適應當前環境

不要以環境為自己“舒適與否”的參考依據。個人成長的“舒適區”不是生理感覺“舒適”的區域,更不是“對胃口”的文化與習慣。對於環境的膩煩、無聊,以及對於他人的討厭,都無助於個人的提升與發展。

要想真正跳出舒適區,不是動不動厭惡或者“不適”,而是要儘量適應當前的環境,這也是一種能力提升的表現。

2.積蓄髮展基礎

跳出舒適區是個人追求成長與發展的一種方式,不是脫離職業成長的孤立行為。它需要能力與實力的支撐,需要個人的意志品質與堅持精神。頭腦發熱的率性而為是沒有意義的,臨時性的偶發奇想也不現實。

A.積澱能量與信息基礎

所謂能量與信息基礎,是指個人的資源積累、個人對於職場規則的瞭解與理解,是指個人工作效率提升的心得與體會。

只有足夠的積累,才能夠讓自己有足夠的“本錢”進行提升,才能夠有針對性、有效性地改變與發展。

B.思維與能力基礎

跳出舒適區不是輕鬆遊戲,要面對風險與不確定性,面臨困難與挑戰,面對心理、思維與能力壓力。要想真正發展,真的改變自我,就必須不斷優化自己的思維水平,不斷強化自己的能力基礎。

知識不足、能力不濟、思維水平不夠,很容易認知偏差或者半途而廢。發展自我靠的是實力,而不是蠻力。

3.厚積薄發

要想讓自己不斷髮展,能夠真正優化甚至改善自己。盲目行動不可靠,莽撞行為也不可靠。凡事要深思熟慮才有保障。

A.深思熟慮

這裡主要有兩方面:

其一,盤點自我。對自己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從客觀角度瞭解自己的特徵與現狀。

如果這點做不到,很難有真正的進步。

其二,確定目標。必須知道自己到底要往哪裡去,自己追求的是什麼。

只有這樣才能夠有的放矢,避免胡亂改變和提升,才能夠避免隨意性和隨機性的行為特點。

B.論證可行性

每做出一個決定或者每採取一項舉措,都要分析其可行性。有利於自己目的達成嗎?能夠幫助自己發展和提升嗎?有效或者有用嗎?這些措施的好處在哪裡,弊端有哪些?

只要經常反思自己行為的可行性,才能夠摒棄那些無用、無效的手段與方法,才能夠讓自己少走彎路。比如,頻繁跳槽的行為就未必可取。

總結:很多人片面理解“舒適圈”,將個人的舒適感覺當成所謂的舒適區,以片面追求“不舒適”為目的,造成行為上的被動與結果上的失望。舒適區的管理,基於個人進步與成長的基礎之上,是一種自我發展的手段,是個人自我變革的選擇。

跳出舒適區,是為了更廣闊的思維視野、更強大的自我能力、更持續穩定且美好的職業前途。


本文由今日頭條號@指尖視野原創(含所有內容相關信息圖文),版權所有。未經許可,禁止轉載、抄襲或洗文,侵權必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