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貿企業“迴流”記

外貿企業“迴流”記

“現在大家吃飯都不談生意上的事,本來心情還算好,一聊就聊鬱悶了。” 浙江省東陽市的一家皮具進出口公司的負責人楊浩說這話時,語氣中充滿了無奈。

楊浩已經從事外貿行業7年了,在浙江義烏有三家工廠,主營皮具和飾品的進出口業務。和眾多行業內的朋友一樣,最近被退單和訂單延期搞得焦頭爛額。

這場疫情之下,進出口企業和外貿人犯難幾個月了,物流、訂單、復工生產、現金流……樣樣都需要操心。

隨著武漢“開城”,疫情從中國“轉戰”海外。各國防疫措施逐步展開,使得中國進出口企業依舊籠罩在疫情的陰影之下。

商務部數據顯示,1~2月,我國外貿進出口總額4.12萬億元,比去年同期下降了9.6%。其中,出口額2.04萬億元,呈現了兩位數的降幅。

作為進出口業務大省的浙江,1~2月,進出口總額4015億元,其中,出口2819億元,同比分別下降12.3%和17.6%。

3月30日,工信部副部長辛國斌在國務院新聞發佈會上表示:“國際疫情的蔓延,勢必對我國的產業鏈、供應鏈以及外貿出口造成較大的經濟影響。隨著國際疫情進一步擴散,我國外貿進出口形勢可能還會進一步惡化。”

所幸的是,互聯網公司在疫情中反應迅速,拼多多、京東京喜、阿里1688等紛紛出臺了外貿商家扶持政策,為地方外貿企業搭建專屬的線上銷售平臺。這吸引了不少外貿企業,將目光聚焦到“外貿轉內銷”上。

然而,利用互聯網做內銷生意,真的那麼美好嗎?

延期的延期、退訂的退訂

“20萬個帆布袋被退回來,壓了100萬元的資金。”

這批貨是一家瑞典客戶年前下的單。國內疫情有所緩解後,楊浩馬上組織工廠復工,抓緊時間生產,總算趕在交期前完成。

沒料到的是,當一箱箱帆布袋被拉到義烏的快遞點,正準備發往上海時,楊浩突然接到電話:客戶倒閉,這批貨不要了。

這家破產的瑞典公司目前已被債務公司接收。楊浩只能跑到該公司的上海辦事處,和債務公司協商解決。

“這筆訂單肯定是虧本了。現在和債務公司協商,只想減少損失,能多爭取一點是一點。”楊浩表示,申請到賠償的可能性幾乎為零,“這個辦事處的員工工資現在都沒發出來。”

屋漏偏逢連夜雨。除了倒閉了的瑞典客戶的這一單,楊浩手上的其他訂單,不就是退單,就是延期交貨。

“本來3月底、4月初的訂單,現在都推遲到5月中旬。”楊浩說,“也有幾單退貨的,貨都還在,只能慢慢銷,可前期投入的資金都壓住了。”

預計退單大概積壓了40萬~50萬美金的貨款,若不能及時將貨賣出去,楊浩的公司將損失慘重。

楊浩的遭遇,只是中國千萬外貿人在疫情打擊下的一個縮影。

浙江義烏一帶,像楊浩經營的外貿企業被稱為“家庭作坊”,雖然規模不大,但撐起了中國的進出口產業。

數據顯示,中國有300萬~500萬中小企業專注於外貿業務,它們創造的進出口外貿額佔我們外貿總額的60%。

外貿轉內銷,難度不小

20萬個帆布袋堆積在倉庫裡怎麼辦?

楊浩表示,最好的情況就是有大的批發商能一次性收掉,但是可能性比較小。轉內銷賣掉或許也是一條路,然而他算了筆賬後,最終還是打消了內銷的念頭。

據楊浩介紹,帆布袋的生產成本大約7塊錢,賣給瑞典客戶的售價是8塊多,楊浩只需承擔運費,最終算下來,帆布袋的利潤率大約在14%。

“如果走電商,七七八八的費用分攤下來,成本起碼要高一倍。”楊浩算了一筆賬:“包裝、倉庫、運營、客服、打包……這些都是要成本的,就算內銷單個帆布包能賣到10塊錢,我還是在虧錢。”

更為關鍵的是,不同於外貿生意的大宗、一次性運貨方式,內銷基本上都是零散的消費者,購買量也就一兩個。對於這樣的銷售模式,楊浩顯然還不適應。

“水土不服”還有這批被積壓在倉庫的帆布包。“國內消費者和海外消費者的審美觀念不太一樣,需求也不同,這批外貿商品,國內消費者欣賞不了。”楊浩說。

外貿商品不符合國內消費者需求,並不是楊浩一家外貿企業面臨的問題。

從根源來分析,外貿企業做的是to B的生意,如今受疫情影響迫不得已轉內銷,必然要先轉變到to C的思維上來——生產什麼樣的產品,賣給什麼樣的顧客。

在to B的商業模式中,外貿企業直接面對的是海外的企業客戶,根據它們的需求接單安排生產,再將產品在指定時間送到指定地點。

而當外貿企業被迫做起電商,在各個平臺開出線上店鋪時,面對的是一個個消費者。to C生意之所以難做,正是難在對個體消費者的洞察和理解不夠——同那些紮根在中國本土市場的內貿企業相比,這算得上是外貿企業的“先天缺陷”。

更為嚴峻的市場形勢在於,國內產能過剩,內貿企業之間的競爭早已白熱化,外貿企業又如何敵得過?

《新零售:從模式到實踐》一書指出,賣完貨就拍拍屁股走人的商業邏輯,在產品層出不窮的時代越來越難以生存。

這意味著有了產品,企業的服務也得跟上。企業需要將產品“生出來”,並將產品“養大”,從製造商、貿易商轉變為運營商。產品需要伴隨用戶成長,根據用戶需求不停地進行迭代與演進。

要想賺到國內消費者的錢,外貿企業需要從零做起,談何容易。

互聯網營銷成本,不便宜

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外貿出口快速發展,如今,中國傳統外貿的紅利逐漸被“吃”完。加之貿易摩擦影響、原材料、人力等成本的不斷上升,中國外貿企業的成本優勢不再,訂單獲取越來越難。

楊浩很早就開始盤算轉內銷了,目前在拼多多、1688和蘑菇街等平臺上都開了網店。只不過,若沒有平臺推廣,網店的銷量天差地別。

以拼多多上的店鋪為例。平時一天大概6000單~7000單,雙11期間做個活動能有10多萬單。楊浩只能跟著活動走,才會有訂單爆發,只是參與電商平臺上的一個活動,差不多就要付出20萬~30萬人民幣的費用。

“電商平臺上的推廣預算費用太高,無非就是要好評和刷訂單量。這種情況,之前就知道會虧,就是想賺點好評。”楊浩說。

去年,楊浩又看中了電商直播帶貨。在看了調查公司的市場報告後,他選中了快手。

他盤算著,快手上有很多年輕人,觀看時間長、購買力強,而且快手擁有不少下沉市場的用戶,這很符合自己中低端產品的目標客群定位。

“之前同快手主播合作,虧損了60萬,這說明他們給的數據也不是很準確。”楊浩反省到,“我在這方面不專業,就當交學費了,之後打算各個平臺都看一下。”

薄利多銷的外貿企業,想通過電商平臺轉內銷,然而,高企的營銷費用成為了最大的攔路虎。

最近,楊浩找到抖音。在初步溝通之後,他發現抖音官方廣告推廣費用比較高,主要有兩種付費方式:

第一種,以商品售價的15%作為佣金抽成。楊浩的外貿訂單利潤率在15%~20%,抵掉營銷費用,再加上包裝等一堆其他費用,“幾乎就是白乾了。”

第二種,是按播放量計費,基本上一個人1塊錢。“推100個人,成本就要100塊錢,這些人裡面能有多少訂單?”

楊浩表示,這麼算下來,肯定不會找抖音推廣了,最後可能還是找小的影視公司和直播公司。

今年,楊浩計劃成立自己的電商團隊,從頭開始培訓,先做自媒體,然後再帶貨。“真正想長期做這個生意的話,得自己從頭做,慢慢來。”

如楊浩這般自建團隊,從頭開始學習零售生意的外貿人,應該還有很多。

與此同時,平臺方也強化了針對外貿企業的一系列扶持策略。上週,阿里巴巴推出“春雷計劃”,除了助力中小外貿企業出海外,還將通過數字化手段,幫助外貿企業快速擴展內銷批發市場。

只是,除了藉助於外力,那些想要在國內市場分一杯羹的外貿企業,仍需仔細研究,小心佈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