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和趙國是同一個祖宗,秦始皇為何叫嬴政,而不姓趙?

第一,秦與趙是同一個先祖

秦與趙的先祖,都可以上溯到遠古時代的大業。大業的來歷比較奇怪,他的母親是女修,是顓頊大帝的後代;可是他的父親是誰,沒人知道,來路不明。根據傳說,女修是吞了一枚玄鳥蛋,生下兒子大業。大業在歷史上並不很有名,但他的兒子大費,也就是伯益則是個大名鼎鼎的人物。伯益協助大禹治水有功,帝舜賜給他"嬴"姓,後來的秦、趙兩國都是屬於嬴姓,大業、大費就是他們的共同祖先。

秦國和趙國是同一個祖宗,秦始皇為何叫嬴政,而不姓趙?

第二,秦在開國前曾以"趙"為氏

秦、趙的分野,是從蜚廉的兩個兒子開始的。非廉是伯益的後代,是商王朝後期的人物,他有兩個兒子,一個名惡來,一個名季勝。後來的秦國源於惡來這一族,而秦國的最大對手趙國則源於季勝這一族。

季勝的四世孫造父,是個了不起的人物。造父是當時天下最好的車手,後來平定徐國叛亂有功,周穆王把趙城賞賜給他。由是,造父這一族便以"趙"為氏。秦國的開國者非子,是造父的族侄。由於他們出於同源,非子這一族的人也以造父為光榮,便也以"趙"為氏。

秦國和趙國是同一個祖宗,秦始皇為何叫嬴政,而不姓趙?

第三,秦王族是嬴姓,但秦始皇嬴政卻是錯誤的叫法

許多人在看先秦史料時,會被姓與氏搞暈頭。

如何區別姓與氏呢?簡單地說,姓是大家族,氏是小家族。姓是很少的,總共加起來也大概就二十來個,而且很好認,基本上都有"女"字,比如姬、姜、嬴、姒等,這是第一個特點;第二個特點,姓與名字是不同合用的,只有氏與名合用。

有人會說,秦始皇嬴政,不就是姓與名合用嗎?

嬴政這個稱呼,是完全錯誤的。那為什麼會以訛傳訛呢?因為秦國滅亡後,新興的漢帝國的開國者基本上都是社會底層崛起的,先秦那套主要針對貴族階段的姓氏學就不頂用了。到了漢代,姓與氏就逐漸混同,於是才有嬴政這樣的叫法。但是我們要明白,在秦始皇生前,是不可能有嬴政這樣的稱謂。

秦國和趙國是同一個祖宗,秦始皇為何叫嬴政,而不姓趙?

第四,秦國王族並非以"趙"為氏

既然秦始皇嬴政的叫法是錯誤的,那麼應該叫什麼呢?

有些人認為,秦國王族應該是以"趙"為氏。

在史書上,秦以"趙"為氏只有兩個例子。其一是造父受封趙城時,秦的先祖們沾了造父的光,也以"趙"為氏。故而有人認為秦國王族一直是以"趙"為氏。另一個例子是秦始皇出生時,《史記》明確寫了他小時候是叫"趙政",以趙為氏。

以上這兩個例子都沒問題。秦第一任國君非子與秦始皇都曾以"趙"為氏。但是,秦王族並非以"趙"為氏。這就涉及到先秦姓氏學的另一個重要特點:國君不稱氏而稱國,公子不稱氏而稱國,公孫不稱氏而稱國。

秦國和趙國是同一個祖宗,秦始皇為何叫嬴政,而不姓趙?

什麼意思呢?

非子在當國君前,可以有自己的氏,他是以"趙"為氏。秦始皇在沒有身份以前,也可以叫趙政,但是當了國君後,就不能再用"氏"了,而是以國為氏。

也就是說,非子在當國君前可以叫"趙非子",當了國君後就只能叫"秦非子"。秦始皇在出生時可以叫"趙政",但是當他爺爺當了秦國國王后,他的身份就是"公孫",這時就不能叫"趙政",而只能叫"公孫政";等到老爹當了秦王,就叫"公子政";等到自己當了秦王,就叫"秦王政"。

大家記住:國君無氏、公子無氏、公孫無氏。當你的身份是國君、公子、公孫時,就以國為氏。

我再舉個例子,大家就看得更明白了。比如商鞅,商鞅最早是叫"公孫鞅",因為他爺爺是國君,他身份是公孫,不能有別的氏,只能叫"公孫鞅"或"衛鞅"。因為他是衛國人,這就叫"以國為氏"。後來他在秦國受封於商,商實際上就是秦國的一個封國,所以這時他就稱為"商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