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這個村落被稱為“寧波的香格里拉”,有700年的歷史,古樹老屋都還在

雁村這個名字,是童中人20多歲的時候為家鄉取的。

解放初,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塘溪鎮各村定名多用單字。為了跟鄰村匹配,臨時接到任務的教師童中人從本村曾用名“堇雁村”裡取了一個“雁”字。

“還有一個含義,本村的房屋全臨溪而築,形如雁行,時而‘一’字,時而‘人’字”,以“雁”為名,既有詩意,又有寓意。講起70年前的決定,今年96歲的童中人口齒清晰,隱約透著驕傲。

2004年,雁村與夏家村自然村合併為童夏家村。隨著旅遊產業興起,昔日鄞奉交界邊緣的偏僻山村舊貌換新顏。

前些年,童中人決定回村養老,用自己的方式留下最後的雁村記憶。對他來說,這輩子無論走到哪,故土家園始終有一股精神力量牽絆著他,召喚著他。

寧波這個村落被稱為“寧波的香格里拉”,有700年的歷史,古樹老屋都還在

穿村而過的梅溪

因古道而興

今年4月,童夏家村(雁村)獲評第六批省級歷史文化名村,同時,它也是去年的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在寧波周邊,它屬於保留歷史風貌較好的村落,古樹、老屋、祠堂、古橋基本維持原貌,一眼看去,山環水繞,黛瓦粉牆。

前些年古道熱,雁村被徒步到此的驢友稱為“寧波的香格里拉”,併發了條攻略到網站上。沒想到這個名字越傳越熱,成了活廣告,為這裡帶來源源不斷的人氣。

“現在流傳的關於童夏家村的介紹,也有些不完全是正確的。”本週,記者見到童中人時,他告訴記者,比如世人普遍說童夏家村的歷史是400年,其實應該是700年,早在元末明初,就有人在這裡長期定居。建村至今,童氏在此繁衍約25代。

因為從小讀書有文化,1947年,23歲的童中人曾參與家譜修撰,留有印象。

寧波這個村落被稱為“寧波的香格里拉”,有700年的歷史,古樹老屋都還在

童中人在村中

清末民初,雁村名“堇雁村”。“堇”指鄞奉界山赤堇山。村南天龍崗系赤堇支脈,俗稱門前山,茂林翠竹,滿目蒼黛。出入雁村有古道三條,其一是天龍崗菩提嶺,西南通奉化,是舊日村人去奉化裘村買米,去桐照、蓴湖賣山貨的要道,也是奉化漁民來塘溪賣海鮮的路徑;其二是西北方向九曲嶺,也稱九闊嶺,位於赤堇山北,因七彎八繞得名,通往橫溪道成岙;其三曰松石嶺,通往正北方向,這個名字從該嶺所經過的“松樹下”和“石梅崗”各取一字,是山民去橫溪集市買賣山貨的必經之路。

“為了按時趕到市集,村民往往半夜動身,一步一挨,上嶺下嶺。如今的遊客只知其行,殊不知此道系雁村幾十代人汗水澆築而成。”曾經,童中人在樟村教書。他有個習慣,夏天渡韓嶺,冬天過橫溪。往往下半夜出發,去趕早上6點的渡船,約中午時分到寧波新河頭,再換船到鄞江橋,吃過晚飯走到樟村,天早暗了。童中人畢生從教,這條路,是他最深刻的生命印記。

古樹老屋今猶在

除了青山千頃,雁村還有綠水一泓。流經村落的溪水名叫梅溪,古稱鄒川,自石梅崗發源,經大嵩江入東海。今日,該水脈為梅溪水庫即堇山湖上游。

雁村村口有溪口樹,樹齡均在百年以上,主要為楓楊和香樟。古樹群紮根巖縫石隙,樹幹的方向直衝水面,在溪上留下影影綽綽的倒影,為古村一景。

全村留下老屋不少。據童中人講,最有年代的是這幾座。“雁村民居,一般是一個房族住在一起,沿著溪坑,形成一排。”村口以西,有一保存尚好的四合院,為童氏“鹹、恆、泰”三房中“鹹房”後人所居。如今,該院大門不開,童中人帶著記者從邊門人家而入,進院如改換天地,廊屋、天井、廳堂格局面貌依稀。童中人說,這裡曾出過一位秀才,年紀輕輕就死了。“別看現在看起來衰敗樣子,當年也是住過人家的。”

寧波這個村落被稱為“寧波的香格里拉”,有700年的歷史,古樹老屋都還在

童鹹房四合院

沿溪西行轉而折北,可見一臨溪而築獨立院落,當地人稱“周序房”。周家人約在清嘉慶年間遷居至此,分“校、庠、序”三房,為勉力子孫讀書,字中都是學校的意思。“周序房”院門朝北,溪坑石圍築成院落,外有照牆,中有廳堂,古色古香。

寧波這個村落被稱為“寧波的香格里拉”,有700年的歷史,古樹老屋都還在

臨溪而築的周序房

繼續北行,緩坡上桑樹下龍潭旁有長屋,稱“十一間”。“這裡,以前有張家四兄弟共同居住,房屋相連,也叫長埭屋。”雁村沒出過名門官宦,未見雕樑,但民居古樸,保留完整,亦特色鮮明,值得尋訪。

寧波這個村落被稱為“寧波的香格里拉”,有700年的歷史,古樹老屋都還在

“十一間”長屋

童中人出生於童氏祖堂,為童氏祖居地,有“前廳後堂、四明兩廊、東西弄堂”,分居18戶人家。可惜,1988年一場大火將其燒燬無存。因房屋連片,挽救無門,也是童家人一痛。

宗祠記憶

今梅溪以南有童氏宗祠,建於清康熙年間,距今已有300餘年歷史,現為鄞州區文保單位。其中,戲臺與中堂“孝思堂”均為原有建築,“孝思堂”和門口“童氏宗祠”兩塊匾額均為遺存古物,兩廡和前廳於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改為現狀。

寧波這個村落被稱為“寧波的香格里拉”,有700年的歷史,古樹老屋都還在

童氏宗祠內景

童中人記得,宗祠內原有奉祀祖先靈牌的神龕,神龕20扇屏門上,有清初江蘇崑山學者朱柏廬先生的《治家格言》,被童家人用作家訓,同時錄於宗譜,是該村一件重要文物。上世紀五十年代,宗祠改作竹器工廠。為擴大場地,神龕不存,不過在建築柱子上,還留有一些遺痕。

四年前,92歲的童中人重新手書了一份“朱子家訓”,今懸掛於村委會。“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內外整潔;既昏便息,關鎖門戶,必親自檢點……”文字內容至今留在老人心中。

寧波這個村落被稱為“寧波的香格里拉”,有700年的歷史,古樹老屋都還在

96歲的童中人在童氏宗祠

“以前每年正月初一,宗祠會舉行祭祀儀式,參加的人每人能領到兩隻吉餅,上面紅印敲著“吉”字,是從寧波南貨店買來的。山村去寧波不容易,能有兩隻餅,就算是好東西了。”

雁村自家名人不多,村中逢事一般從鄰村請人裁斷。

童中人講了兩個名字,其中一位是童第周的哥哥童第錦,字葵蓀,村裡人都叫他“葵蓀先生”;還有一位是周堯的父親,周寧明,人稱“寧明先生”。童家人出過一位叫童吉生的,清末旅滬經商,曾出資為村人修路。1923年,在村東溪上建鎮安橋,是鄞東地區少見的保存完好的築在溪流上的石拱橋,經山洪衝擊,仍巋然不動。

寧波這個村落被稱為“寧波的香格里拉”,有700年的歷史,古樹老屋都還在

鎮安橋

童中人後來多年住在寧波,2007年返村定居。對他來說,這輩子看過的許多山水,都不及家鄉風景。2017年,他應鄞州方誌辦建議,增擴自己早年撰寫的《雁村志》。新版村志共12萬字,今年以來,相繼為寧波市圖書館、鄞州區圖書館收藏。

記者 顧嘉懿 文/攝 通訊員 陳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