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崛起靠的是民主自由嗎?

​英國躺平,依靠群體免疫佛式抗疫,

美國一騎絕塵,成為全球疫情中心。


事實已經雄辯地證明,英美一貫以來不遺餘力宣傳的“自由民主”,是不能用來抗病毒的。


還有人抗辯說,英美當年是依靠自由民主,實現國家崛起的。


雖說英國靠海盜實現國家崛起不靠譜,但比起靠自由民主崛起,那還是要更靠譜一些。


上一篇說到,伊麗莎白政府依靠頒發“私掠許可證”,養了一群如狼似虎的皇家海盜打贏了西班牙的海軍。雖說英國並沒有直接從此走上掌握世界霸權之路,但是至少衝過了爭奪霸權錦標賽的起跑線。

皇家海盜與正規的海軍相比,有很多優點:

政府不需要出多少錢(極端情況下只要發一張紙就行了),海盜們自己就可以掙很多錢;

海盜有很多練兵的機會,而且是以戰養戰,越打越強;

海盜戰可以在平時低烈度衝突中不斷地削減敵人的實力。

也正是因為有上述優點,並且曾經取得過輝煌成果,某燈塔國在實力快速衰落的當下,有人想到重施故技,放出海盜來牽制競爭對手,參見《放海盜出籠打擊中國!美國人要徹底撕下偽裝了嗎?》

但是,不要以為用海盜戰術就可以稱霸天下,英國海盜的成功,是在其特定歷史條件下才成立的。

首先,海盜戰只能在本方既處於戰略劣勢又處於戰術優勢的情況下使用。

戰略劣勢,指的是必須存在比本國富有得多的其他國家作為搶劫對象;

戰術優勢,是指在小規模戰鬥中本方具有很高的勝率。

中國歷史上,農耕政權在面對北方遊牧民族的威脅時,恰好滿足這一條件。英國當時的頭號敵人西班牙,正好也符合這一特點。


西班牙作為大航海時代的先行者,在大洋中沒有受到過強有力的挑戰,其海軍質量本來就存在很大的問題。

英國作為一個島國,相當於海上游牧民族,民間就存在一大批具有深厚航海經驗的水手和船長,政府又出錢出人進行了基礎研究,開發出十分適用於海戰的艦船和火炮。

離開這種條件,散兵遊勇的海盜如何與國家正規軍隊相提並論?後來的海上霸主荷蘭和英國則一個比一個武力強盛,海盜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

進入工業時代之後,戰略劣勢就意味著戰術劣勢。到了十九世紀德國崛起時,德國有可能發展民間的海盜打劫英國商船嗎?早就被強大的英國皇家海軍虐成渣了。德國只有用中央集權舉國之力與霸主英國抗衡,才有取勝之機。

其次,海盜戰術歸根結底是一種損人利己的強盜行徑。西班牙與英國敵對,又有大量滿載金銀和各種值錢貨物的商船,而英國相對貧窮得多,搶劫西班牙商船是非常有利可圖的事,西班牙和英國處於宗教戰爭的不同陣營,搶劫西班牙不僅沒有道義上的負擔,而且對英國來說利國利民;反過來,西班牙海盜去搶誰呢?搶來搶去損害的都是西班牙的利益。

與此同理,中國明代東南海域也是倭寇(海盜)盛行,這些倭寇主要損害的是明帝國的利益,自然不能為明朝統治者所容。為了免除倭寇反覆滋生的麻煩,斷絕其滋生的土壤——海外貿易,也就成了自然而然的想法,再加上明帝國並不能從海外貿易中獲得無法拒絕的巨大利益,“禁海令”最終也就成了明朝統治者的必然選擇。

英美崛起靠的是民主自由嗎?

倭寇

雖說海盜也可以愛國,但說到底,不過是一群無法無天見錢眼開殺人越貨的匪徒罷了。靠海盜強國,就好像宋朝依靠招安來建設國防一樣,只是權宜之計罷了。

當英國人在十八世紀上半葉成為海上霸主以後,海盜肆虐損害的都是英國的利益,所以英國皇家海軍大力掃蕩海盜,原先不可一世的加勒比海盜就迅速衰落了。

有人居然以英西大海戰的例子,說王權衰弱的英國依靠民間力量戰勝了中央集權的西班牙,以此來說明中央集權的“低效無能”,民間資本力量的強大等等不知所謂的結論,只能說明這些人不是蠢就是壞,要麼就是又蠢又壞。

私掠許可證,只是伊麗莎白授予的種種專營權的一種。女王以公司形式授權私人開發海外殖民地以及進行海外貿易,是另外兩種重要的專營權。

1599年,一群倫敦商人受日益增長的對胡椒等香料以及高檔紡織品需求的驅動,請求伊麗莎白授予他們與東方開展貿易的獨家特許,他們根據女王的許可狀成立了英國東印度公司。類似的,在伊麗莎白時代和其後的斯圖亞特王朝,與遠東貿易的俄國公司、與中東貿易的黎凡特公司,在北美建立殖民地的弗吉尼亞公司、詹姆斯敦公司、馬薩諸塞灣公司等等,都是女王(國王)授予特許經營權開辦的公司。

英美崛起靠的是民主自由嗎?

東印度公司標誌(盾牌繪有聖喬治十字,兩側的聖喬治十字旗以及盾牌上面的騎士頭盔暗示,該公司與歷史上的聖殿騎士團有關聯)

從後面的歷史中我們知道,英國的海外殖民地誕生了美國這個“成功典型”,英國的海外貿易公司也比西班牙國王控制的海外貿易成功得多,其中最有名的英國東印度公司戰勝了荷蘭東印度公司和法國東印度公司,成為壟斷亞洲貿易的霸主,甚至成為控制半個地球的帝國。

有人想要以此說明,英國殖民地和貿易公司成功的秘訣,是因為這是私營經濟的活力更強。這種理解仍然極為片面。

英國北美殖民地的成功,確實與英國政府相當長一段時間不聞不問有很大關係,但這不是英國政府有意如此,而是因為在都鐸王朝之後的斯圖亞特王朝國內矛盾逐漸尖銳,國家陷入了內戰,國王頭都被砍了,哪兒還顧得上殖民地的事務啊!

而且,美國的發展完全不符合英國的本意,試想一下,英國總公司開辦北美分公司,董事局的目的,絕對不是培養一個強大的對手跟自己對著幹吧!

殖民地的發展最重要的因素是人口數量,英國的北美殖民地人口數是法國西班牙殖民地人口的幾十倍上百倍,這要還打不過那就不用混了。

殖民地人口增加最重要的原因,並不是英國做得有多成功,而是英國的內亂。就好比敘利亞內亂,大批難民背井離鄉奔赴歐洲,當年那幫跑到北美的移民的性質,其實就是躲避國內災禍的難民。

通俗地說,美國的誕生過程,倒很像是總公司亂套了,一幫人跑到分公司自己拉起一支隊伍另立山頭,英國陷入長期的內鬥和內戰,才是英國北美殖民地成功的關鍵!

恰好這批逃難的難民中,帶有特定的宗教理想,希望在新大陸上按照理想建造新的國度,這就成為美國的立國之本。恰好敘利亞的難民也都是信教的,他們也帶有特定的宗教理想,將來也會在歐洲建立新國度也說不定。

美國當代政治學家薩繆爾·亨廷頓說:“美國的核心文化向來是,而且至今仍然主要是17-18世紀創建美國社會的那些定居者的文化”,“信仰盎格魯-新教的定居者的社會這一起源,比任何因素都更加深刻地、更加持久地對美國的文化、體制、歷史發展及特性起了定型的作用”。


英美崛起靠的是民主自由嗎?

薩繆爾·亨廷頓

如果以英國海外貿易公司的成功,來說明私營經濟相對於國有經濟的優勢,自由競爭相對於壟斷經營的優勢,那就更驢頭不對馬嘴了。

以英國東印度公司為例,英王授予的專營許可狀本身,就是一種以王權背書的市場壟斷權,該公司根本就不是民營公司,充其量算作公私合營,英王佔有相當重要的股份並享有分紅。

真正的民營貿易公司在當時被稱作“私商”,這些民營公司的存在,造成了市場競爭,嚴重損害了英王以及東印度公司背後“紅頂商人”的利益,是英國政府和東印度公司合力打擊的對象。

英國的這些海外貿易公司的成功,恰恰說明了在國際競爭中,主權力量支持的壟斷性公司生存能力更強。

與英國東印度公司競爭的荷蘭東印度公司,也是一樣的道理,東印度公司的主要股東,也就是阿姆斯特丹銀行的主要股東,同時也是荷蘭議會的議員們。這些國家與其說國家控制資本,不如說是資本控制著國家。再比如,讓美國偉大的那些大公司,比如通用電氣,通用汽車,波音,AT&T,你以為是純粹的私人公司嗎?

至於後來東印度公司經營不佳,英國政府強制將其出產的茶葉銷售到北美,強制徵收茶葉消費稅,引發了成為美國獨立戰爭的導火索的“波士頓傾茶事件”,更說明了這是一家不折不扣的以公權力撐腰的國營壟斷公司。如果以東印度公司的成功說事,那就跟用中石油的盈利能力來說明民營企業的活力一樣荒謬。

英國的歷史經驗說明,在國家崛起階段,奮戰在與外國大公司競爭第一線的主力軍,一定是國營壟斷公司。

英美崛起靠的是民主自由嗎?


波士頓傾茶事件

英國海外貿易公司成功的真正秘訣其實並不複雜,有兩方面原因。

首先是用非市場手段耍流氓。

英國向來不忌憚使用流氓招數,公平競爭不過就採用動武、市場保護、惡意傾銷等不正當競爭手段,反正怎麼有利於自己不利於對方就怎麼來,把對手打倒它就贏了,簡直就相當於欺行霸市的黑社會。

第二個原因是,英國這個流氓並不僅僅依靠非市場手段搞不正當競爭,它手底下也確實有些真傢伙,在提高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方面,確實下了一番苦功。但這不是因為英國人天生聰明有創造力,而是形勢所迫,生生被逼出來的。

回顧一下地理大發現以來歐洲各國稱霸的歷史:

西班牙是第一批海外淘金的,以武力掠奪,開礦為主,躺著掙錢,相當於曾經輝煌一時的山西煤老闆;

荷蘭是第二批海外淘金者,以武力保護,貿易為主,坐著掙錢,相當於曾經叱詫風雲的國際倒爺;

等英國到海外闖天下的時候,容易掙的錢都已經在別人手裡了,直接動武搶吧,敵強我弱,還真打不過人家。也跟著搞貿易吧,荷蘭東印度公司已經十分強大了,好的銷售線路利潤豐厚的商品都被其掌握著,想參與進去就要忍受霸道的荷蘭人各種苛刻條件的剝削,英國人只能偷偷摸摸地在荷蘭人看不著的地方做點買賣,被荷蘭人發現了還要被追著打。

荷蘭人造船效率極高,阿姆斯特丹有上百家船廠,製造成本只有英國的2/3甚至1/2,鼎盛時期荷蘭的商船隊擁有1.6萬餘艘船隻,佔歐洲商船總噸位的四分之三,世界運輸船隻的三分之一,被稱為“海上馬車伕”。

英國人要是能打早打了,確實搞不過荷蘭人,在十七世紀上半葉,英國商人過得基本就是被荷蘭人攆著到處流竄的苦逼日子。

英國人說:當年一起打怪獸(西班牙),如今為了一點錢說翻臉就翻臉,還能不能一起愉快地玩耍了?

荷蘭人說:呸,過去的事我不記得了,老子現在就認錢!想在我們的地盤上掙錢,先問我們的堅船利炮答不答應!

英美崛起靠的是民主自由嗎?

荷蘭東印度公司

比如,荷蘭人為了趕走在印度尼西亞的從事丁香貿易的英國商人,於1623年在安波那島製造了“安波那大屠殺”(說是大屠殺,其實被殺的一共10個英國人,10個日本人和1個葡萄牙人。凡是英國人和美國人被殺的“大屠殺”,人數都“驚人”的少,再比如“波士頓大屠殺”一共死了5個美國人,但是這些“大屠殺”就讓英美佔據了道義上的制高點)。

從此之後,英國就只好暫時退出了當地的丁香貿易。走的時候英國人心裡說,我還會回來的!(後來果然開著堅船利炮殺回來了!)

英國人被逼得沒辦法,只能想辦法賣掉自己獨有的土特產,英國拿得出手的成規模的商品只有毛紡織品。

有一撥新手英國商人做著發財的美夢,歷盡千辛萬苦拉了一船毛呢布料到了印度(那時候可沒有蘇伊士運河,從英國到印度得先往南航行,繞過非洲的好望角),一看人家印度人穿得都是又輕又薄又舒適的棉布,根本不稀罕又重又沉還有股奇怪味道的毛呢布料,只能把這些毛呢布料全倒海里。

還有一撥蘇格蘭人聽說加勒比海的印第安人都留著長長的頭髮,因此拉了一船梳子去賣,結果印第安人完全不需要,這波人更慘,不僅賠了個底掉,而且紛紛染上熱帶疾病,全都病死異鄉。

那個時候出一趟海很不容易,跑一趟遠門以年計算,還有海盜打劫、荷蘭人驅趕、遇上風暴、感染疾病等種種因素,而資訊又極不發達,根本就不知道目的地的居民到底需要什麼,能賣多高價錢,往往根據道聽途說的一點信息就拉一票人出海了,完全是拿命去賭博。無數英國人出海以為能掙大錢,結果錢沒見著客死異鄉。

總之,英國人早期海外市場開拓是一把辛酸一把淚,屌絲得一塌糊塗。

容易賺的錢都被別人賺走了,誰叫你出來的晚呢?看著荷蘭人大把掙錢,羨慕得眼睛都紅了,被逼得沒招了,英國只能下苦功,繼續發展並升級製造業,付出辛苦勞動生產出自己的優勢產品,賺別人都賺不到的錢,這就相當於華為等製造業公司。

英國人看中國的瓷器好,自己琢磨出替代產品“英國骨瓷”;看中國的茶葉好,想辦法偷出中國的茶樹苗,跑到斯里蘭卡大範圍種植,生產出“英國紅茶”;看印度人棉布好,將自己的毛紡織業改造成棉紡織業,並想盡辦法提高生產效率,用更低的成本生產棉布。這些辛苦錢,對於習慣賺快錢的西班牙人和荷蘭人來說,是完全瞧不上的。

英國搞製造業嚐到甜頭,看到別人家能生產的好東西,恨不得都弄到自己手裡生產,漸漸實現了製造業的產業鏈聚集。

當一個產業獲得突破,會促進上下游以及關聯產業相繼突破,最終發生了“聚變反應”,觸發了第一次工業革命。

舉個今天的例子說明產業鏈聚集的影響:互聯網信息技術在印度這種沒什麼製造業的地方,所能起到的正面作用相當有限;但在中國這種聚集了幾乎所有制造業門類的國家,如果全部製造業全部互聯網化甚至物聯網化,過渡到“智能製造”,產生的動能是極為驚人的,財富製造能力會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

從英國的經驗看,製造業強大了,軍事力量也就跟著強大,有了強大的軍事力量,就可以保護自己的海外利益,搶奪貿易控制權。而掌握了貿易控制權,又可以促進本國的製造業繼續良性發展。

在軍事力量的支持下,英國除了大力發展製造業變成“世界工廠”之外,還要追求生產原料、貿易路線、銷售地都掌握在自己手裡。接下來,就可以自然而然地發展金融,倫敦從阿姆斯特丹手中搶過世界金融中心的王冠,簡直是要把所有錢都自己一個人掙了的節奏。

就這樣,英國建立了一個有利於自己的世界新秩序,而它自己就變成了世界霸主。

英國的崛起,開創了一個製造為王的時代。

世界的歷史,從此告別了過去慢吞吞的發展節奏,進入了競相工業化、發展經濟為主的歷史,歷史的車輪一下子大大加速了。

從十七世紀末開始,世界霸權的爭奪,歸根結底是製造業的較量。但掌握了最強的製造能力,並不一定代表必然會登上世界霸主的地位。

雖然物質財富歸根結底都是製造業創造出來的,但是在經濟體系中,製造業處於財富分配的最末端,附著在製造業之上的貿易和金融拿走了財富中的大頭。當製造業實力和貿易金融霸權分別掌握在不同國家手中時,潛在的競爭者必然要向舊霸主建立的世界秩序發起挑戰。

以英荷戰爭為開端,這種新興製造業強國與老牌貿易金融強國之間衝突不僅越來越頻繁,而且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戰爭規模和烈度也不斷攀升,直至爆發兩次世界大戰。

如此看來,想要維持世界和平,恐怕只有一條路:製造業實力和貿易金融控制權始終保持在同一個主權手中!這樣其他國家就算有心挑戰,也沒有那個實力了。

認識到這一點不難,但做到這一點實在是困難重重。誰都想掙容易掙的錢,比起貿易和金融來說,製造業掙得都是辛苦錢,人員資本紛紛向更容易掙錢的貿易和金融方向流動,製造業不斷失血。而且隨著整個國家收入水平的提高,製造業成本也在隨之水漲船高,保住市場競爭力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尤其是在自由主義經濟政策下,製造業資本向國外成本更低的地方流動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英國和美國以製造業為基礎獲得世界霸權後,都先後走上了製造業空心化的自廢武功之路。

如果美國仍然牢牢掌握著全球產業鏈,那麼中國也就只能老老實實做金融鎖鏈之下的苦逼打工仔,靠賣苦力掙點血汗錢,也就沒有如今這種動盪的世界形勢。

這也是許多恨國推牆黨心智中理想的世界,但卻是要求中國人世世代代做牛做馬的世界。大多數中國人是絕不答應的。

英美如何自廢武功暫且不提,接下來要探討的話題是英國製造業強大的秘訣。欲知詳情,請看下一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