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盤點國內發表SARS-CoV-2相關CNS文章

撰文 | 雪月


隨著COVID-19疫情在國內的控制情況持續向好,武漢在院人數清零,從2020年一月開始的緊張氣氛終於得到緩解。在過去的近四個月裡,國內發表的SARS-CoV-2相關的CNS文章共13篇,中國的科學家對於此次抗疫行動做出了卓越貢獻。BioArt和BioArtReports團隊也在文章上線的第一時間進行解讀。點擊每個推文標題即可查看更多文獻解讀。


2020年2月3日,上海公共衛生臨床中心、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張永振教授團隊和中科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石正麗教授團隊分別在Nature上發表文章A new coronavirus associated with human respiratory disease in ChinaA pneumonia outbreak associated with a new coronavirus of probable bat origin,報道了此次武漢新型冠狀病毒。


Nature背靠背 | 張永振、石正麗團隊分別發表文章報道武漢新型冠狀病毒


2020年3月26日,汕頭大學管軼和合作者在Nature上發表文章Identifying SARS-CoV-2 related coronaviruses in Malayan pangolins,從走私到中國的少數穿山甲中檢測到的冠狀病毒,發現與SARS-CoV-2冠狀病毒具有較近的親緣關係。這種相似程度不足以說明穿山甲是直接參與當前SARS-CoV-2爆發的中間宿主。但研究結果表明,穿山甲是冠狀病毒的第二個哺乳動物宿主,應嚴令禁止野生動物市場交易穿山甲,從而將未來病毒感染人類的風險降至最低。


Nature | 管軼團隊揭示穿山甲是冠狀病毒的第二個哺乳動物宿主


2020年3月27日,Science發表了西湖大學周強教授的Structural basis for the recognition of SARS-CoV-2 by full-length human ACE2 的文章。該研究分別解析了人ACE2-B0AT1複合物和ACE2-RBD複合物的全長蛋白的電鏡結構

,有助於理解SARS-CoV-2進入靶細胞的結構基礎和功能特徵,對發現和優化阻斷進入細胞的抑制劑有重要作用


原文鏈接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7/6485/1444


2020年3月30日,Nature雜誌以“Accelerated Article Preview”的方式背靠背上線兩篇文章,分別是來自清華大學王新泉和張林琦課題組合作的Structure of the SARS-CoV-2 spike receptor-binding domain bound to the ACE2 receptor與明尼蘇達大學李放教授團隊Structural basis of receptor recognition by SARS-CoV-2這些研究成果都利用結構生物學手段,揭示了受體ACE2特異性介導新冠病毒細胞侵染的結構基礎,為治療性抗體藥物開發以及疫苗的設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Nature背靠背|王新泉/張林琦、李放分別發表新冠病毒與人ACE2受體複合物結構


2020年4月22日,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柳紅//許葉春/蔣華良團隊聯合上海科技大學楊海濤/饒子和團隊和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所張磊砢/肖庚富團隊通力合作在Science上發表題為Structure-based design of antiviral drug candidates targeting the SARS-CoV-2 main protease文章,在抗新型冠狀病毒藥物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發現一類結構新穎、高效、安全的抗SARS-CoV-2病毒候選藥物


Science | 柳紅/楊海濤/許葉春/張磊砢合作團隊基於結構的藥物設計策略開發出新型抗SARS-CoV-2病毒候選藥物


2020年4月9日,上海科技大學饒子和/楊海濤團隊聯合中科院上海藥物所蔣華良團隊以及清華大學、軍事醫學科學院、中科院武漢病毒所等單位的研究人員合作在Nature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

Structure of Mpro from COVID-19 virus and discovery of its inhibitors”的論文,解析了新冠病毒水解酶Mpro的結構並基於該結構進行了藥物篩選並利用了細胞實驗評估了藥物效果,發現了具有較強病毒抑制作用的小分子


Nature|饒子和/楊海濤/蔣華良合作團隊解析新冠病毒水解酶結構並篩選出多種具有病毒抑制作用的小分子


2020年4月8日,Science在線了中國農業科學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歩志高陳化蘭團隊和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預防控制所武桂珍團隊此前上傳在bioRxiv的文章,標題為“Susceptibility of ferrets, cats, dogs, and other domesticated animals to SARS–coronavirus 2”,該研究發現了SARS-CoV-2在狗、豬、雞和鴨身上覆制能力較差,但能在雪貂和貓身上有效複製,除此之外,該研究還發現貓與貓之間可以通過呼吸道飛沫進行傳播。該研究為SARS-CoV-2和COVID-19的控制以及動物管理模式提供了重要的見解。


Science | 歩志高/陳化蘭/武桂珍合作團隊發現SARS-CoV-2可有效感染雪貂和貓,不易感染狗


由清華大學、四川大學、中山大學和廣州醫科大學合作在Cell 上發表題為Clinically Applicable AI System for Accurate Diagnosis, Quantitative Measurements and Prognosis of COVID-19 Pneumonia Using Computed Tomography 的文章。該研究使用來自4154名患者的大型計算機斷層掃描(CT)數據庫,開發出可以用於診斷新冠肺炎的AI系統。AI系統可以幫助醫生進行快速診斷,尤其是在醫療系統超負荷的情況下,為診斷提供便利。


原文鏈接

https://www.cell.com/pb-assets/products/coronavirus/CELL_CELL-D-20-00656.pdf


廣東省疾控中心和牛津大學合作在Cell上發表題為

Genomic epidemiology of SARS-CoV-2 in Guangdong Province, China 的文章。為了瞭解中國SARS-CoV-2的分子流行病學和遺傳多樣性,該研究結合了宏基因組測序和平鋪擴增子方法,採集了53個基因組。流行病學和系統發育分析相結合的結果表明,儘管由於大流行初期病毒遺傳變異低,但系統發育聚類尚不確定。


原文鏈接

https://www.cell.com/pb-assets/products/coronavirus/CELL_CELL-D-20-00921.pdf


2020年4月10日,饒子和院士領導新冠病毒攻關小組(主要成員包括上海科技大學的王權以及清華大學的婁智勇,均為本文的共同通訊作者)在Science雜誌發表文章Structure of RNA-dependent RNA polymerase from 2019-nCoV, a major antiviral drug target報告了新冠病毒全長nsp12與輔助因子nsp7和nsp8複合物的冷凍電鏡結構,分辨率為2.9埃(蛋白質結構數據庫PDB ID: 6M71),對於解析高分辨率的病毒RdRp來說,是一個重要的突破。


Science丨饒子和團隊解析新冠病毒RNA依賴RNA聚合酶(瑞德西韋靶點)高分辨率結構


2020年4月27日武漢大學藍柯團隊在Nature上發表了題為 Aerodynamic analysis of SARS-CoV-2 in two Wuhan hospitals 的文章。該研究證明空氣中存在SARS-CoV-2 RNA。對武漢兩家醫院和部分公共區域的環境監測揭示了存在空氣傳播病毒RNA的熱點區域,但是SARS-CoV-2 RNA是否具有感染潛力尚未得到評估。雖然樣本量不大(31個位點,取樣樣本不到40份),但是這一發現印證了之前的觀點,即仔細保持衛生清潔、保持良好的通風、避免聚集可以降低空氣傳播病毒暴露的風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