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產品為什麼很難做出品牌?

谷寶農匠


我們都知道“品牌化”是做農業的唯一出路,可為什麼很難做成品牌呢?我的分析如下,不足之處請大家批評指正。


第一、沒有一套標準化的東西約束

或許誰把農產品銷售出去,誰就是最有發言權的,誰就能形成品牌。可是這其實只是銷售能力,並不能代表農產品本身。

我們以蘋果為例,全國產蘋果的產區有好幾個,誰家都說自己的蘋果最好,可最後的評價標準是什麼?還是按銷售量來決定市場的。煙臺的蘋果賣的最好,自然就是品牌最大的。這是人們的常規理解。

可蘋果本身的標準化制定呢?沒有人去管了。我們在種植、生產、採摘、包裝、發貨、銷售的一系列過程中,並沒有形成標準化的流程。

第二、打著品牌的旗號做著普通產品的事情

這種情況在區域公眾品牌上發生的特別多,像張港的花椰菜,叫響全國的花椰菜品牌。可生產、種植、銷售都是以老百姓和個體為單位的,他們誰在意這個品牌?然後去維護這個品牌?沒有!

更不會有人想著藉助區域公眾品牌去做一些提升產品宣傳的事了,第一他們不會花這個錢、第二就算花這個錢也不知道給誰花了。

於是,就浪費了一個大好的品牌借勢賺錢機會,把好不容易爭取來的公眾品牌做成了人們眼中不值錢的普通農產品。

最可怕的是,這樣的事幾乎每天都會發生。

第三、個人品牌形成和產生效益需要時間

比如我註冊的“鑫西蘭”,16年到現在除了在頭條上起了一點點的水花,基本沒有什麼經濟效益。一個品牌的形成不是一天二天就能看到效果的,想要靠這個品牌去賺錢,資金、產品、團隊更是不可缺少一個。

可是有幾個做農業的能把眼光放這麼長?並且願意把辛苦賺來的錢投資在這個上面?做農產品本來就很難賺到錢,甚至經常虧損。然後去做無形的投資,有這個想法行動上也跟不上啊。

就算初衷有、想法有,可實際的農產品創業真的太難了,半途放棄的太多了。現金流一斷,什麼夢想都會放棄。

總結:堅守品質是做農產品品牌的根本,空有品牌沒有好的產品一切都是空話。品牌化路雖然艱難,但我們還是要有信心並且做下去。

打造有靈魂的農產品,我是“鑫西蘭”,期待你的關注,我們一起分享和交流農產品和農村電商方面的話題。


鑫西蘭


如今特別流行農產品領域的創業,也特別流行大家去購買一些新概念的、所謂有機的農產品,更或者去購買一些新出好吃的農產品,農產品似乎一下子就變成了一個熾熱的創業風口。那麼就來具體分析一下,農產品做品牌現狀如何?難題又在哪裡?

目前中國農產品品牌的現狀:

第一個現狀是產地品牌強過產品品牌。

所謂產地品牌就是農產品在中國仍然處在一個產地品牌的階段。比如說煙臺的蘋果萊陽的梨,不如濰坊的蘿蔔皮,這類說法就是非常典型的農產品產地品牌。很多茶葉類的品牌,西湖龍井、信陽毛尖、黃山毛峰。也都是產地品牌強過產品品牌。

這類說法就是非常典型的農產品產地品牌的概念,在中國這個幅員遼闊、物產豐富的國土面積上,我們能夠看到大量的農產品產地品牌,我們來自全國四面八方的夥伴們應該也都能說出在自己的家鄉有什麼樣的農產品,但是它仍然是一個產地品牌的概念。

第二個現狀是渠道品牌強過產品品牌。

渠道品牌是自電商以來出現的新興農產品品牌物種,它更加強調售賣農產品、農副產品和生鮮類產品的一個電商渠道,更多強調電商渠道品牌本身。

比如未來生活網、河馬鮮生、中糧我買網等都是渠道品牌。這些渠道品牌由於本質是一個電商購物渠道,背後有大量財力物力支持,使得這個渠道無論是品牌知名度,還是品牌勢能都遠超某一單類農產品的品牌。

第三個現狀是產品品牌的代表作比較少。

大部分都還處在貼標貼牌的階段,換句話說就是真正的農產品品牌大家能說出來的少之又少。有朋友說我這個有品牌,XX牌西瓜,這個品牌可能全國人民都沒有聽說過,並且都沒有概念。他所謂的這個品牌也就是貼標貼牌的概念,不能叫做真正的品牌。

第四個現狀是消費者對農產品品牌認知弱。

中國的消費者對於農產品的品牌認知非常弱。而對於3C類、電子類、汽車類、日化類產品的品牌感覺非常敏感,認知度也很強。那麼對於農產品一側,由於之前中國的農產品十分發達、豐富,且這個農產品在中國人的心目中,不應該存在著這種二次加工和品牌溢價。

第五個現狀是真正的中國品牌溢價沒有起來。

大家都知道品牌的核心作用和價值是提升溢價。那麼在中國即便是有農產品品牌,它的真正的溢價也還沒有做起來。有個別品牌能把價格抬的特別高,但其實銷量並不好,所以這種情況下也沒有辦法說它的溢價真正起來了。溢價真正起來是一個長期穩定的狀態。

以上五點就是整個中國農產品品牌的現狀。那麼到底為什麼農產品的品牌難做?

第一個標準化難題。

一個標準化的產品才是打造品牌的前提。一個農產品的品牌要想做起來,它要有標準的口感,形狀,克重,包裝,設計等等,甚至在口感一側會有明確的口感標識,比如說它偏甜還是偏酸,甜度到什麼程度能給客戶形成品牌記憶。這些都是需要標準、穩定、可控、可量化的內容。

這時我們會想到一些品牌,比如像佳沃的藍莓,都樂的香蕉不都像品牌嗎?這些品牌之所以能夠感覺像品牌,是因為他們比同行業的標準化程度更高。所以品牌似乎也就逐漸地跳出來了。

如果去國外看一些農產品品牌,他們在口感、生產、產能、克重,形狀方面都是有著非常嚴格的規定。就會發現他們品牌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做農產品的標準化。

中國目前所謂的農產品品牌也逐漸、陸續的開始在包裝設計的標準化上下功夫,但是源頭的產能、產量、口感、克重、形狀、獨特的風味,這些的標準化其實還沒有建立起來。

我國的農業雖然發達,但是農業的標準化程度並不高。尤其是像農產品,水果類,蔬菜類的產品,它受限於很多條件同時也更加劇了標準化的難題。

第二個差異化難題。

品牌的主要特點之一就是在做差異化。簡單說差異化就是自家品牌跟別人到底有什麼不同?比同品類要好在哪裡,特別在哪裡?我們的口感,形狀,品牌寓意和同類有何差別。目前在農產品領域裡面很難做出差異。口感,形狀這些本身的差異需要大量的研發投入,技術需要不斷的迭代,農民需要更多的努力。

那麼品牌寓意方面不同在於哪裡?比如說品牌的代言,核心的情感價值等。褚橙柳桃潘蘋果之所以能夠形成所謂的品牌,恰恰是因為他們解決了核心情感價值的差異性問題。但是到底是不是一個真正穩定並長期存在的品牌還有待商榷。

即便是你做了差異化的設計,比如說你有了褚橙柳桃潘蘋果這樣的差異化的寓意,也不能遮蓋你的第一重標準化的難題,標準化差異化是要疊加在一起才可以產生品牌效果的。

中國目前很多農產品很難立刻做到突出的差異化。就是連產品本身附加值的差異化,比如說情感、品牌勢能的差異化都很難做出來,像褚橙柳桃潘蘋果背後是非常強大的個人品牌背書做出來的。

第三個季節性難題。

農產品靠天靠地吃飯、季節性屬性很強,在農業技術和產能都不可控,無法保證全年穩定生產時,品牌推廣的期間,就會因為產品的季節性斷代,存在斷續感,而品牌推廣是要長期持之以恆進行的,就使得標準化品牌很難形成。

第四個是溢價難題。

所有人都知道品牌的作用,其中有一種很重要的價值是溢價,但是這一種價值目前不太被國人所接受,尤其是農產品溢價方面。人們不會因為你的包裝比他的好一點就買你的。有可能會為第一次新鮮感買單,再復購就會很難。但是目前中國消費者接受三種溢價。

第一種是品種溢價。比如以前吃玉米是黃的,現在這個玉米是黑的了。人們會接受這種品種溢價。品種溢價在很多生鮮和農產品購物類公眾號上,有贊平臺上都是一個很重要的溢價方式。

第二種是渠道溢價。我們上文說的本來生活網,河馬鮮生,中糧我買網等都叫做渠道溢價。

第三種是產地溢價。比如西湖龍井、煙臺蘋果等都是產地溢價的一個概念。

我國消費者普遍在農產品上只接受品種溢價,渠道溢價和產地溢價這三種,真的讓他們去接受品牌溢價,需要市場的再成熟和再教育。

第五個是競爭難題。

當然在中國的各個領域品牌裡都是一個大難題,同質化的農產品無論在外表,還是口感上,防偽都是個難題。有的時候我們的農產品品牌好不容易做起來了,惡意仿造、惡意同質化,就成了很大的競爭難題。

在這種同質化的過程中,又很形成仿品和真品之間的區分維度,一個真正的品牌也很難通過某些方式進行自我保護,在某種程度上也阻礙了品牌的發展。

以上說的五點是一個品牌它在農產品打造過程當中所遇到的重要難題。當然未來中國農業農產品的品牌機會多嗎?答案是很多。只不過在當下,它要比其他行業我們所看到的難度更大一些,但是未來隨著技術的發展,農業中的很多問題得以解決,我相信中國的農產品會出現大量的新品牌。

目前來看像牛奶的利樂包裝,無菌裝等包裝形式的改變也使得牛奶逐漸開始成為了品牌化的一個農副產品,牛肉這些新鮮的肉類本身也逐漸在做出它們的品牌。

關鍵大家要相信,隨著中國人的品牌審美和意識,以及市場對於品牌認知度的不斷提升,中國一定會湧現出非常好的農產品品牌,只是未來和目前的差距還很大。現在我們看到一些萌芽狀品牌的崛起,其實是對未來的一種隱喻,將來一定會爆發出大量的農產品品牌。但是對於真正當下要創業的新農人,尤其是一些小而美的創業平臺、創業個人來說,想打造出農業品牌,客觀來講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大家應該把精力放在上文的的那幾點標準化,差異化上,等這些難題解決之後,品牌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品牌說到底永遠只是一個結果,它不是一個原因,更不是一個能促進企業發展的動力過程。當然,說這麼多問題的悲觀性並不是希望大家放棄,而是希望大家在從事這個行業的時候反而要更認真的去思考對待這些問題。畢竟難題背後隱藏是機會。






豫南楊磊


農產品為什麼很難做出品牌?

品牌在產品銷售中的重要性大家都有深刻的認識的體會,我們在購買商品時,第一關心的就是品牌,農產品也是如此。我們農民往往會犯愁自己生產的農產品銷售困難、賣不出去,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你的產品沒有品牌,所以,品牌是十分重要的。

對於農民或者農產品的生產者來說,也有很多人在做品牌,但在實踐當中往往是幾乎沒有什麼效果。於是,很多人認為,農產品的品牌很難做。事實真的如此嗎?我們還是先來看看什麼是品牌?品牌是如何發揮作用的?

品牌簡單地講是指消費者對產品及產品系列的認知程度。

品牌是人們對一個企業及其產品、售後服務、文化價值的一種評價和認知,是一種信任。品牌已是一種商品綜合品質的體現和代表,當人們想到某一品牌的同時總會和時尚、文化、價值聯想到一起,企業在創品牌時不斷地創造時尚,培育文化,隨著企業的做強做大,不斷從低附加值轉向高附加值升級,向產品開發優勢、產品質量優勢、文化創新優勢的高層次轉變。當品牌文化被市場認可並接受後,品牌才產生其市場價值。品牌是製造商或經銷商加在商品上的標誌。它由名稱、名詞、符號、象徵、設計或它們的組合構成。

從這樣一個概念中我們可以看出,品牌是個十分複雜的系統,包含豐富的內容,而我們通常的理解或者是不全面,或者是存在誤區。比方說,很多人認為註冊了一個商標產品就有了品牌了;有的人認為,有一個響亮的牌子這就是品牌了。於是,我們會看到,在同一個地區、同一種農產品,會有非常多的“品牌”,有時甚至成百上千。你會發現,越是這樣的情況,越是沒有真正的品牌。

從上面品牌的概念中我們提練出品牌的幾個要素。

一是品牌包括企業及其產品,包括售後服務,包括文化價值。

二是品牌需要評價、認知和信任。

三是品牌需要不斷培育使之價值得以不斷提升。

四是品牌文化需要被市場認可並接受後才能產生其市場價值。

所以說,對於任何一個企業和產品來說,培育一個品牌都是相當困難的,這是由品牌價值生成特點所決定的。而對於農產品來說,由於農產品本身又有區別於其他工業產品的特點,這就決定了農產品的品牌更難培育。但這並不等於農產品不能做出品牌,只是有其特殊難度而已,事實上,市場上農產品的品牌可謂是百花齊放、琳琅滿目、不勝枚舉,農產品也是可以做出品牌的。

從成功品牌的共性來看,所有的成功品牌都具備如下三個基本前提。

一是相當的規模,包括產品數量和生產的產能。這是一個品牌的基本前提,當然,手工奢侈品牌除外。

二是統一的標準,同款產品中的每一件商品必須完全一致。這其實更是產品的品質,就是保證產品的質量和用戶的體驗。

三是配套的產業,包括從原料到銷售全產業鏈的整合。也就是說,一個品牌產品很難單獨存在,它必須是要依託甚至是依靠從原料供應到包裝運輸和渠道銷售全部環節的協同配合。

從上面我們可以看到,如今的農產品的確是很難做出品牌的。

第一,從規模上看,一家一戶的小農生產方式是很難將一個產品做出相當的規模的。

第二,從標準上看,千家萬戶生產的農產品如何能把控好標準呢?

第三,從配套上看,一家一戶的小農生產要想形成完整配套需要相當長的時間的。

農產品之所以難做品牌,關鍵就在於一家一戶的小農生產與現代市場經濟不相適應的矛盾。如果要做出品牌,要麼是農民從內部自發組織起來進行分工協作自我整合。要麼是產業資本進入,通過“公司+農戶+合作社”的模式對現有農業生產方式進行改造和整合。

農產品做出品牌也難,也不難。

難就難在一家一戶的分散經營。

不難就在於,只要組織起來,形成規模、標準和配套,品牌自然會水到渠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