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耳蝸開機,助聽器被秒十條街

圓子:25歲,一歲半慶大黴素雙耳聽力下降,配了助聽器,到了十二歲時完全聽不見,兩側聽力90分貝。高頻很差,極度依賴口型。一對一慢慢交流還算順暢,但視熟悉程度要打10%到90%的折扣。上大課與多人開會會受到麥克風、口型和距離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很難辦到。基本沒有打過電話。因為生活中處處都是困難,下定決心植入人工耳蝸。

去年在華夏復聰基金的幫助下完成右耳的人工耳蝸植入手術,主刀醫生是張學淵教授。一個月後如約來到醫院開機,正式開始記錄。

第一週

開機第一天

開機後,感覺腦袋裡一陣電流亂竄,所有的聲音都能聽到,但聲音全部是嘀嘀DuangDuang咣咣嗡嗡,一團亂麻混在一起,完全分辨不出人聲和環境聲。所有聲音感覺不是從耳朵傳入,而是從腦袋內部發出來。以至於調機師第一次給我放聲音,我愣了幾秒,以為是耳鳴。

調機師開始說話,但我聽著完全是機械性的那種電流尖細聲音,只能依賴嘴型。她開始一遍遍複述我的名字,好像隨著次數增加,耳蝸適應了我名字的發音,漸漸變得清晰起來。

人工耳蝸開機,助聽器被秒十條街

出醫院後環境比較嘈雜,但對我來說沒有什麼兩樣,從小聲嘀嘀咣咣聲音到比較大聲的嘀嘀咣咣環境而已。耳蝸聽到的音調和助聽器有很大差別,聽在耳朵裡全部都是第一聲。甚至身邊人咳嗽,印象裡是“咳咳”,但耳蝸聽起來卻是兩聲“滴滴”。有一個男人在打電話,但耳蝸聽的聲音完全是印象裡特別尖細的女聲,感覺很違和。

人工耳蝸開機,助聽器被秒十條街

第二天

聽到的有:地鐵由遠及近駛來的聲音,自己和身邊比較近的人鞋子和地摩擦、蹬蹬的聲音,拉上拉鎖的聲音,點擊鼠標和敲打鍵盤的聲音,開水間燒水的聲音,打上肥皂洗手的摩擦聲,水龍頭關上後水流被堵住的“篤”一聲,秒針走動的聲音,拖鞋踩地的聲音,兩隻手互相搓的聲音,吃飯咀嚼的聲音。

聲音一點一點被撈出來啦。

第三天

能聽到地鐵從遠處駛來的聲音,再也不用擔心錯過時間等下一班。

早上不看嘴型語訓一會兒,發現比前一晚更清晰一些。但沒輸入過的詞彙會很模糊,輸入過的詞彙立馬就能辨別出來。媽媽在廚房小聲叫我我也能聽到。

第四天

今天去公園適應環境,但時間太長之後感覺特別嘈雜很頭疼。

晚上回來看電視劇,發現戴助聽器聽不到的音量,耳蝸輕鬆hold住了。而且每個人的聲音配合字幕聽得特別清楚,抑揚頓挫的聲音聽起來很享受。

人工耳蝸開機,助聽器被秒十條街

第二週

第十三天

換了程序3,發現之前聽不清的詞需要反覆播放二、三遍才能確認是什麼詞,今天大部分放一遍就能準確說出來是什麼詞,正確率在85%。

爸媽在和別人打電話,我用心聽配合口型,能聽懂幾句話。晚上他們回來敲門,我立馬就衝過去開門了,媽媽驚喜的說敲門聲音是很小的我都能聽到。聽音樂開始聽出來一些比較細微的伴奏。

第十三天

盲聽媽媽說話來回近20分鐘,發現現在可以基本聽清楚,前提是說話慢一些清晰一些。希望以後能熟悉更多人的聲音,盲聽越來越好。

人工耳蝸開機,助聽器被秒十條街

目前最迫切解決的是職場溝通問題,希望開會能聽懂更多,自己也能比較順暢表達。這個過程還需要很久。雖然目標達成後當然還需要繼續訓練追求更高的目標,但相信自己數年來的焦慮也會減少很多。至少搬開了一個巨大的絆腳石,不再是舉步維艱。

總結:

不屬於任何耳蝸公司,不傾向任何品牌,只想用自己的力量做一些正確的事,保持客觀和中立。聽不見的世界是黯黑的,除了希望各位努力發光之外,也希望這些經歷、思考和資源能成為這無聲夜裡的一簇微火,帶著它前行,手中溫暖,心裡安定。

殘缺有大有小,重要的還是你透過黑夜看世界的那雙眼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