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濱州是一座什麼樣的城市?

濱州成為一個地級市,講真,完全是一個意外。如果不是因為淄博專區和惠民專區火速合併,後來又火速分家,那麼在魯北這塊土地上,有更大概率出現的,其實應該是地級惠民市。剛建國的時候,惠民縣在魯北地區乃是第一大縣城。1950年,以惠民縣為中心,包括另外11個縣的惠民地區成立了。[1]這是由原墾利專區全部區域和原清河專區部分區域合併而成,管轄範圍如下圖中的黑色部分(黑色實線為原墾利專區,黑色虛線為原清河專區部分地區。

山東濱州是一座什麼樣的城市?

大家此時可以看到,在新成立的惠民專區中,首府惠民是比較偏西的。其實當時大家就覺得,在交通如此不便的的前提下,行署放在專區西側是否合適?請大家注意圖中的一個縣,濱縣。濱縣有一個鎮子,叫北鎮,是當時方圓十里八村最大的集鎮。當時鄒平、長山、桓臺還沒有划過來,最遠的廣饒縣城距北鎮60公里,無棣、惠民也都60公里左右。同時,北鎮是黃河道旭渡口的北碼頭,也是黃河下游濟南以下最大的碼頭,而且通向惠民專區各縣的馬車道四通八達(按照今天的標準來看,其實就是“四通八達”的鄉村土路)。換句話說,這是個低配版的交通中心。但是畢竟城鎮規模很小,遠不能與第一大縣惠民縣城相比,所以這個動議就被擱置了。大概在50年代後期,魯北地區經歷了一次瘋狂的縣縣合併。這裡面大部分被合併的縣,後來又紛紛復設了。但是海濱、齊東、蒲臺、德平幾個縣就再也沒回來。[2]不僅縣縣合併,專區也要合併。上圖中的藍色虛線部分就也被合併進來了。1958年,在魯北地區合併出來了一個巨無霸級專區。此時,淄博成為專區內最大的城鎮,行署搬遷淄博的張店,整個專區改名淄博專區。[3]此時惠民縣委開始有了和行署相似的想法。此時的惠民縣是合併了濱縣的。於是,惠民縣城在新惠民縣的位置,恰恰類似於當年老惠民地區的行政中心同樣的尷尬:太偏西。搬行署比較麻煩,搬縣委簡單得多。於是,一不做二不休,整個惠民縣委搬遷原濱縣下屬的北鎮。此時我國已經通車了205國道和220國道。北鎮坐擁兩條國道交匯口,已經成為魯北地區名副其實的交通中心。搬遷到北鎮的新惠民縣委,坐擁交通要道,美滋滋。很快,北鎮黃河大橋通車,成為黃河下游濟南以下最大的跨河樞紐,徹底坐實了魯北地區交通中心的地位。[4]如果劇本就這樣發展下去,老惠民縣城會沒落,北鎮會成為新的惠民縣城。考慮到集老惠民縣、老濱縣一大一中兩縣之力,新惠民縣以北鎮為中心,發展到今天,很可能會發展成為縣級惠民市,成為地級淄博市下屬的一個非常強勁的縣級市。事實上,按照當時新合併出來的巨無霸版淄博行署的規劃,新惠民縣將成為黃河以北的經濟副中心。此時我們可以進行第一次總結。縣縣合併狂潮,帶給了北鎮第一次機會,它從一個大集鎮,脫穎而出,成為縣城了,而且是大縣縣城。然而巨無霸型行政區劃遭遇了諸多困難,很快就失敗了。僅僅三年後,1961年,這個大專區真維持不下去了。於是切成兩塊半。南邊那塊理所當然還叫淄博專區,西邊的幾個縣併入復設的德州專區,[5]那北邊叫啥呢?既然你們以前就叫惠民專區,那麼,現在你們還叫惠民專區好了。濱縣也復設了。原惠民縣和原濱縣的婚姻也只持續了5年而已。原本巨型惠民縣的縣委,分成兩撥,各回各家各找各媽。一撥作為濱縣縣委,留在重新設立的新濱縣縣城,也就是北鎮辦公。另一撥回老惠民縣縣城,也就是惠民縣的城關鎮辦公。再次成立的惠民行署本也想去惠民縣城,奈何惠民縣城已經沒有辦公地點了呀。可是別忘了,當年的巨型惠民縣可是按照副中心的級別進行建設的,北鎮的辦公用房很寬敞呀。行署靈機一動,跟濱縣縣委說,去去去,一邊玩去。你的老縣城不是濱城鎮嗎?你們回去,這北鎮我要用。你放心,我就是借用,等我們在惠民縣城建好了新房子,我們就還給你們。可是真等行署搬進北鎮,事兒就變了。這地方舒服呀,兩條大國道,放射狀的縣鄉道,我去哪兒都方便!於是這一借,十幾年就沒還。頂著惠民專區行署的名號,蹲在北鎮。此時惠民專區(後來改稱惠民地區)發佈政令是比較奇特的。行政首長常年不在首府,甚至都不在縣城裡,直接就在轄縣的一個鎮子裡。就好比皇帝不掌權,政令悉出皇子府(還不是太子)。你再仔細一看政令,還不是皇子本人發出的,竟然是皇孫發政令(既非皇太孫,也非王世子,真的就是個普通皇子的普通皇孫)。他卻偏偏就是政令發佈者。這真是怎麼看都彆扭。此時我們可以進行第二次總結。行政中心意外落地北鎮,帶給了北鎮第二次機會。它匪夷所思地成了惠民地區的“不是首府的首府”。我們在前文再怎麼強調北鎮有多強,但他終究是個集鎮。但是,歷史再次給了北鎮機會。從1966年開始,青島大規模援建魯北。來自青島的技術工人與當地的建設者們一起,戰天鬥地,建起了一排排廠房,安裝了一臺臺機器,一座現代化紡織企業拔地而起。青島國棉四廠北鎮分廠建成投產當年,就生產棉紗4028.5件,棉布208.5萬件,創產值313萬元。1972年,北鎮分廠與青島四棉脫鉤,交由當地政府管理,名稱改為國營北鎮棉紡織廠。這是當地最大的企業。其實青島還援建了十幾個中小型企業。以這些企業為基礎,不斷分裂增殖,先後成立了國棉1、2、3廠、印染廠、毛紡廠、活塞廠、化工廠……屬於北鎮的工業革命以不可思議的速度急劇爆發了。工業中心!真正的工業中心!魯北地區從來沒有過的工業中心!這是一次空前絕後的產業大轉移。這是第三次機會。原本僅僅作為交通中心的北鎮,地位並不牢固。現在成了工業中心,穩了!不僅如此,青島醫學院援建北鎮分校,後來北鎮分校獨立後成為北鎮醫學院,併成立了附屬醫院。這成為當時魯北地區最先進的醫院。[6]當時青島援建魯北人數之多,甚至影響了魯北地區的方言口音。[7]然而援建魯北的也不止有青島。同樣在60年代,石油工業部華北石油勘探處在廣饒縣東營村打出油田來了。直到70年代,中國第二大油田,勝利油田在東營村拔地而起。如果劇本這樣走下去,北鎮主工、東營村主礦,究竟誰是經濟中心還不一定呢。而且,60年代末,北京石油學院由北京遷至勝利油田基地(今東營西城),更名為華東石油學院(就是今天的中國石油大學,頂級211大學,特色985平臺)。加上這一條,東營村是不是要徹底蓋過北鎮了呢?然而,歷史再次開了個金手指:1982年,國務院發文,成立地級東營市,與惠民地區脫鉤。東失東營(廣饒、利津、墾利三縣)、西失半個德州(臨邑、樂陵、商河、濟陽)、南失大半個淄博(淄博主城區、桓臺、高青)的惠民地區,徹底蛻變成了一個小行政區。[8]縱觀整個小專區,再無縣城能匹敵北鎮。[9]北鎮裂土分疆,取濱縣南半部土地,從鎮一躍成為縣級濱州市。很快,惠民地區的名字也改為了濱州地區,並於1999年整體升格為地級濱州市。

山東濱州是一座什麼樣的城市?

縣級濱州市和還剩半塊土地的濱縣合併成了濱城區,又從博興縣北邊兒摳過來倆鎮。建完西城建東城,又去南北搞開發。一不小心,市區建成區居然超過一百平方公里了。當然啦,在大發展過程中,也免不了好大喜功、吸血各縣的“美譽”。建完小沾鐵路和濱港鐵路,就順勢又把沾化縣改成了沾化區。一來二去,市區常駐非農人口居然說著說著就直逼90萬了(只算濱城區也有60多萬了)。近十年也通了三條高速公路,通了橫縱的鐵路。省裡和中央還給了濱州幾個規劃(大餅?),包括什麼濟濱城際快鐵(濟南-濱州)、濱臨快鐵(濱州-臨沂)、濱東濰城際快鐵(濱州-東營-濰坊),尤其讓人驚奇的是,京滬東線定了,也要走濱州!

從北鎮到地級濱州市,期間有奇遇,也有奮鬥。在山東,濱州市一直是個小市,這主要來源於它先天不足。試問,又有幾個地級市居然是從鎮發展而來的呢?它的起點是一個比較大的集鎮。它的發展其實就是中國工業化的縮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