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頗在"負荊請罪"中所體現出來的自我批評的精神


導語:我國自古以來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給後人留下諸多值得學習的典故和故事,今天我們就來談一談眾所周知的將相和的故事。眾所周知《史記》記載的一個典故"負荊請罪",這個典故講述的是趙國老將廉頗和趙國宰相藺相如化干戈為玉帛的故事。我們都知道在這個故事中藺相如的寬容大度,但很多人忽略了廉頗身上所體現出來的自我批評的精神。在這件故事中廉頗所表現出來的精神值得我們去學習。今天我們就來深入探討一下廉頗的這種精神形成的原因。

"負荊請罪"背景

在戰國時期,公元前282—284年,秦國多次派兵攻打趙國疆土,致使兩國開始交戰,在這場戰爭中趙國損失慘重,但同時秦國為了保存精力攻打楚國,所以也沒有多餘的精力再進行攻擊,在這樣一個僵局下秦國想和趙國講和,於是便派使者前往趙國,與趙王約好在澠池會面,共商講和之事。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澠池之會"。趙王心生畏懼,本想不去赴約,經大將軍廉頗和上大夫藺相如的勸諫,趙王決定帶藺相如一同前去,並在臨走應允了廉頗的提議:"若大王在一月之內未能順利返回,請允許立太子為王以斷了秦國借大王要挾趙國的想法。"與此同時,廉頗還加強了邊疆的戒備以防秦國趁機偷襲。


廉頗在

戰國時期疆土分佈圖


這次講和進行的很順利,此次會面之後為嘉獎藺相如命其為上卿,官職甚至還要在大將軍廉頗之上。為此廉頗認為自己功勳卓越,馳騁沙場多年卻被藺相如一張嘴皮子超過了,心中很是不服氣,並且還揚言說要當面羞辱藺相如。令人感到震驚的是,藺相如得知此事後,並不願與其想爭,而是處處避讓,就連上朝都故意裝病,避而不見。他的手下原以為他是懼怕廉頗才故意避讓,知道藺相如道:"我都不懼怕強秦,又怎會懼怕廉將軍,只不過,這次秦國之所以同趙國講和,不過是因為我與廉將軍的相互配合,若我二人兵刃相見,豈不是給秦國再次攻打趙國的機會?"在得知藺相如是以大局為重而故意避讓之後,廉將軍深感愧疚,於是決定在眾目睽睽之下登門請罪。

廉頗在

澠池之會圖片


廉頗在

藺相如躲避廉頗圖片


大公無私的愛國心

縱觀我國千百年來的歷史長河,數不清的仁人志士將國家利益放在首位,甚至願意為了國家的利益犧牲小我。廉頗在聽聞藺相如避讓自己的緣由之後,他深刻的意識到了他的錯誤。這主要是因為他有一顆始終把國家利益放在首位的愛國心。他早在年輕時就為趙國南征北戰,直至暮年仍想上陣殺敵報效祖國。廉頗的這種愛國情也是藺相如能夠感動他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由此見得廉頗於私雖心中有些不滿當然這也是人之常情,但於公確實沒有顧慮到國家的安危。在一番思慮後,廉頗深感愧疚,他認為自己先前被嫉妒矇蔽了雙眼口不擇言侮辱了藺相如,好在及時清醒了,並且還能放下自己高貴的身份親自上門請罪。在負荊請罪的這個故事中,廉頗的自我批評精神躍然紙上。

廉頗在

老將廉頗的雕像圖片


寬廣的胸懷和磊落的性格

自我批評需要有寬廣的胸懷、戒驕戒躁的態度和感恩的心。大將軍廉頗為人正直,做事光明磊落。在得知事情原委之後他自知理虧,"負荊"至藺相如門前謝罪。身為趙國位高權重的大將軍,眾目睽睽之下在藺相如面前自稱"鄙賤之人"來請求藺相如的原諒,這足以見得他的誠懇和敢於面對錯誤的勇氣,同時他敢於擔當的品質值得人們敬佩。

廉頗在

廉頗負荊圖


人之所以區別於動物,是因為人有思想,而正是因為人有思想才有了辨別忠奸的能力,才不有了理解是非黑白的能力。廉頗正直的品性和寬廣的胸懷為他能夠進行自我批評奠定了一個良好的基礎。學會用寬廣的胸懷去包容,用自我批評的精神去認識自己。這種坦蕩的胸襟不是所有人都有的,值得我們去學習。

敢於公開承認錯誤

公開進行自我批評就是把自己的傷疤在公眾面前揭開,這對普通人來說實屬不易更別說身份尊貴的人。對於廉頗他可以拋下自己的面子,公開向藺相如道歉,這是非常需要勇氣的。一個人最高尚的行為,除了傳播真理就是公開放棄錯誤。前者對我們來說,是樂此不疲的事情,甚至會覺得做起來有無上的榮耀。而後者卻很少有人能做到,大多都是因為顧慮太多。而廉頗並沒有被自己卓越的功勳選擇視而不見,他將榮譽和麵子拋之腦後,敢於當著百姓的面承認自己的錯誤,這足以見得他敢於面對錯誤的決心。

廉頗在

藺相如原諒廉頗圖


更重要的是,公開進行自我批評會顯得認錯的態度更加積極和誠懇。廉頗在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之後並沒有選擇私下拜訪藺相如,而是在老百姓的見證下"負荊"謝罪。這樣光明磊落的行為著實受到百姓的讚歎。而且公開的進行自我批評會讓對方在感到驚歎之餘更容易接受自己的道歉。就藺相如而言在廉頗選擇在這樣公開的場合來道歉,選擇原諒會顯得寬宏大量同時可以化解兩人之間的矛盾,這樣也為其他官員的相處樹立了榜樣,反之兩虎相爭必有一傷,作為趙國重要的核心人物,無論是誰處於劣勢都不利於國家的利益。因此,學習廉頗這種公開的自我批評精神有利於緩解兩人之間的矛盾,更顯得誠懇更容易得到對方的諒解。

良好外部環境的影響

廉頗和藺相如生活在趙國,趙國有取長補短、虛心受教的優良傳統。趙惠文王善於虛心納諫,任用賢才不問出處,於是便湧現出了廉頗、藺相如等優秀的將相人才來為國家的利益出謀劃策。在這樣一個國家的大背景下,趙國人自然而然就形成了善於聽取別人意見、寬宏大量的性格。所以在面對廉頗的惡語相向的時候並沒有選擇與他針鋒相對,而是儘量忍讓。在後來廉頗誠懇的道歉的時候也坦然的原諒了他。再來分析廉頗的性格,廉頗在聽到藺相如的一番說辭後恍然大悟,深感自己的嫉妒的行為的不當之處,自然甘願選擇公開的形式來進行道歉,與他而言,錯就是錯,包裝的再天花亂墜還是錯的,錯了就要道歉,在錯誤面前身份、地位都不重要,他求的只是獲得藺相如的原諒,求的是國家安穩。

結語:廉頗的自我批評精神主要體現在了他愧對藺相如而選擇放下自己的身份去選擇眾目睽睽之下去負荊請罪。通過深入分析這個故事的來龍去脈和對人物性格的把握,可以把廉頗的這種自我批評精神的歸因於以下四個方面:一是先公後私的愛國心,二是寬廣的心胸,三是知錯就改,四是生長環境的影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