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的解藥是回到“源頭座標”

不知從何時開始,類似焦慮、抑鬱這樣的專屬標籤,沸沸揚揚地進入到這個時代的每一個角落,就像感冒發燒一樣司空見慣了。

當然,每一個時代都會有焦慮和抑鬱的發生,但像如今這個時代這麼高發和頻發的態勢,實屬罕見。

“諮詢師,我的焦慮能解決吧?能治好,咋樣都可以,我也想快,不想這樣影響我心情,焦慮症狀一出現,讓人很不舒服。”

類似這種急切的表述,在很多焦慮患者身上都能呈現出來。他們的困惑點有很多共性,日子明明過得好好的,跟以往並無二致,卻僅僅因為生活中的某一個常態被打破了,焦慮症狀就會從天而降,他們措手不及,他們無言以對,整天奔波在尋找解藥的路途上,苦不堪言。

“說來我自己都無法接受,我女兒今年考上外地的大學,明明是一件喜事,但我卻多次在送女兒上學回來的路上淚奔不止,甚至還出現了一些軀體反應,比如,心悸、心慌、早搏、睡眠中斷、恐慌無力、四肢僵硬等情況,去醫院診斷為輕度焦慮。我遵醫囑服藥,希望能快點解除症狀,但藥並不像我想象的那樣靈,雖然症狀減輕過,但只要停藥,症狀還會重新來過,且變本加厲。”

沒有無緣無故的焦慮,我更願意在焦慮前加上“社會性”三個字,這區別於哲學意義上的焦慮,那是我們活著必須要承受的狀態。


焦慮的解藥是回到“源頭座標”


一位年近50歲的父親,為何在過往的生命歷程中一切看似平靜,而獨獨在女兒離家求學時一反常態,連自己都看不清自己?

“我在女兒這個年齡的時候,也曾經歷過離家求學,那個時候我一個人揹著沉重的行囊,孤單無助地坐上火車,到了學校,眼前一片茫然,尤其是看到自己隨身帶的乾糧和雞蛋全部擠碎,一片狼藉時,我頓時崩潰了……”

應該說,所有的心境困難都不是空穴來風,都是因果的轉換,有因必有果。每當面對那些求治若渴的患者,諮詢師常常需要“避重就輕”,讓患者從當下的緊張焦慮中短暫地出離,和他們一道定位,回到曾經的源頭座標處。

“我從未想到這樣一個心理事實,女兒的離家求學激發了我當年離家求學時的種種情緒情感,何其相似。我從內心深處,深深地吸了一口氣。”

焦慮是一個非常空泛的字眼,因為空泛,常常會令焦慮者無從下手獲得真實的療愈。藥物,會讓他們獲得掌控和依賴,但只能是一時。久而久之,他們便會迷失。


心病還需心藥醫。

如果焦慮患者能真正接受這個理念,在需要服藥,穩定情緒的前提下,接受心理諮詢,嘗試回到引發焦慮的源頭座標處,真正的改善和修通,才能水到渠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