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帝被迫腰斬的寵臣,一個計謀讓中國把控邊疆兩千年,卻被誅全族

劉邦雖然完成了表面上的統一,但並沒有摸索出一條有效的道路。郡縣制和分封制同時存在,外有匈奴犯邊、內有藩王坐大,危機從來沒有遠離過初生的西漢王朝。

劉邦和幫他打江山的老臣們慢慢衰老而亡後,新一代的皇帝和大臣不得不擔負起治理國家的重任。漢初的皇帝信奉黃老之術,簡單地說就是不折騰,讓民間自行發展。這對發展經濟是有利的,但還遠遠不夠,光靠攢錢可無法打敗國內外的對手。

打造“文景之治”的兩位皇帝都算不上很英明,幸好有一位才能出眾的大臣,為他們出謀劃策,更開創了中國政治的多個先河。這位大臣名叫晁錯。

景帝被迫腰斬的寵臣,一個計謀讓中國把控邊疆兩千年,卻被誅全族

晁錯是河南穎川人士,出生於公元前200年。自幼師從法家,成年後又學習儒家,集兩大學術於一身,因而善於洞察人心,使政策更具可行性。

漢文帝時,晁錯還年輕,只能輔佐太子劉啟。他憑藉自己出色的才能,很快贏得了太子的尊重和信任。在太子的幫助下,晁錯向文帝獻上《言兵事疏》,闡述自己對防範匈奴的看法。

晁錯的建議很簡單:移民實邊和以夷制夷。直到清朝搞洋務運動時,提出學夷長技以制夷,本質上還是“以夷制夷”政策的衍生。至於“移民實邊”,即使是對今天的中國,仍然有很大的實踐意義。

景帝被迫腰斬的寵臣,一個計謀讓中國把控邊疆兩千年,卻被誅全族

可以說,正是晁錯給未來兩千年的中國對邊疆的控制策定了基本調子,各朝各代只有執行的好壞問題,沒有該不該執行的疑問。而且凡是強盛的時代,一般都執行較好,反之亦然。

晁錯不光提出大方針,還把配套措施也考慮好了,使得這些大方針都能得到順利實施。比如移民實邊,誰都知道要想控制邊疆,最好是有本國的老百姓在那裡耕種,有糧有兵,這塊地方才守得住。可老百姓不會心甘情願跑到艱苦的邊疆去生活,那怎麼辦?

秦始皇的辦法簡單粗暴,派軍隊押著去。晁錯則用優惠政策吸引老百姓過去,給地給糧還免稅,罪犯也可以得到赦免。頭兩年種出的糧食不夠吃,朝廷就用爵位換取商人運糧到邊疆,實現了三贏。

景帝被迫腰斬的寵臣,一個計謀讓中國把控邊疆兩千年,卻被誅全族

公元前157年,太子劉啟繼位,成為漢景帝。晁錯也終於進入朝廷中樞,將移民實邊等政策落到實處,大大加強了邊疆的控制,為日後反擊匈奴奠定了基礎。

擺在新皇帝面前的最緊要任務是如何對待已經坐大的藩王。經過數十年的休養生息,民間蓄集了大量的財富,而這些財富的大頭,實際是掌握在藩王手裡。

藩王們通過壟斷礦山、鹽井、私自鑄幣等手段,比朝廷還要有錢。藩王體制又導致他們手下各有一套文武大臣,以及可觀的武裝力量。這些都助長了藩王對抗朝廷的行為。

景帝被迫腰斬的寵臣,一個計謀讓中國把控邊疆兩千年,卻被誅全族

晁錯升任御史大夫後,明確提出要削藩,景帝和其他大臣一時之間都不敢附和,生怕惹惱藩王,引起叛亂。只有晁錯不肯明哲保身,堅持要求景帝削藩。

晁錯的父親聽說此事後,連忙勸阻他,說好聽點是不要離間皇帝和藩王的骨肉親情,他們都是劉家人,實則是讓他不要站到天下藩王的對立面,小心引禍上身。

晁錯認為自己此舉是為了漢室江山的穩固,無愧於心,做的沒錯。老父只能嘆道:漢家安,而晁氏必危。不久,老父服毒而亡,他預感到大禍即將臨頭。

果然,吳王劉濞串聯另外六位藩王打著“清君側”的旗號,發動了叛亂,從此這個口號成為造反者最喜歡的理由。“誅晁錯”是叛亂藩王聲稱的唯一目標,可景帝按照他們的要求殺了晁錯,叛亂照樣沒有停。直到周亞夫出兵,才平定了這些攢錢高手兼戰爭菜鳥的藩王。

景帝被迫腰斬的寵臣,一個計謀讓中國把控邊疆兩千年,卻被誅全族

晁錯被景帝誘捕,然後被腰斬,終年只有47歲,全族數百人跟著被誅滅。有人說,晁錯是建議景帝親征,自己留守長安,才引起景帝忌恨,導致被殺的。這個理由真站得住腳嗎?

藩王造反,景帝不積極佈置平叛,卻先殺了晁錯,顯然是由於害怕,企圖滿足藩王的要求,以換取平安。可惜藩王沒有那麼幼稚,造反一旦開始,難道還能停下來?

景帝心裡可能極度不情願對自己曾經無比寵信的晁錯動手,畢竟晁錯一心為國,但最後還是殘忍地殺光了晁錯全族,這場殺戮是完全沒有必要的,僅僅是出於景帝的怯懦。幸好,朝中還有周亞夫這樣的猛將,幾個月便平息了叛亂。只是,周亞夫的結局也不好,景帝對待功臣可謂薄情寡義,比劉邦要差得遠呢。

參考資料:《史記》、《漢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