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雞湯對我們真的有用嗎?

有感於最近幾年qq空間,微博,朋友圈,自媒體平心靈雞湯的“氾濫”,我對此說些我的看法。

心靈雞湯是社會思想發展的高潮的人文主義關懷,它的出現或盛行往往與人們越來越豐富的物質生活是分不開的。當你吃不飽飯時會尋汲情感上的安慰嗎?當你處在戰亂紛飛的地區你會渴求思想上的慰籍嗎?因此,心靈雞湯的存在是合理的,也正是我們生活的時代繁榮穩定的延伸與證明。

心理雞湯對我們真的有用嗎?

為什麼心靈雞湯能在網絡上”大行其道“?根本原因是人們的現實現狀與嚮往生活的巨大反差,需要汲取心靈上的力量與安慰。它的存在也是滿足大眾的需求,人們總是期望獲得順境的好處,也喜歡品嚐逆境帶來的孤獨感。而這種孤獨配上心靈雞湯自是相得益彰,所以人們沉醉此。

但是,心靈雞湯的泛濫無論是對學生思想健康的成長,還是對心理學和哲學的發展都起到一定的阻礙。愛因斯坦曾說過:"你問我生命是什麼,這就像聞胡蘿蔔是什麼一樣。一根胡蘿蔔就一根胡蘿蔔,其它沒有要說的了。“

心理雞湯對我們真的有用嗎?

首先心靈雞湯逐漸變得有毒起來。百度百科上是這樣定義的:”心靈雞湯是帶有精神安慰作用、具有動機強化(勵志)作用,內容是對世界較為樂觀的認識或者行動指向的文段。當前快節奏的生活和無處不在的壓力,偶爾也需要這種激勵性的“語言藝術治療”。

於是馬雲,俞敏洪經常被別人拿出來操刀。“缺錢的人太多,以夢為馬的人太少。”“今天很殘酷,明天很殘酷,後天很美好。”“錢可以折算成生命。當你大學畢業的時候,你的同學拿五千塊錢一個月,你只能拿到兩千五一個月的工資,這證明你的生命已經浪費了一半。”等等。這種激昂的文字的確能夠引起大多數人的共鳴,但雞湯給予的實質性的東西少的可憐,大多數人暗下決心努力打拼,三分熱度過後,又恢復了往日的散漫。

更過分的是,一些雞湯盜用名人頭銜,給自己的雞湯帶上帽子。像一些說不出來出處的句子,就被貼上魯迅,張愛玲,林徽因的標籤,儼然這些稍微有些年代久遠的作者,“說的話”更具權威。更甚者打著老子,莊子的旗號,用白話文說著“奧妙”的句子。

心理雞湯對我們真的有用嗎?

心理雞湯對我們真的有用嗎?

之前一個熱搜,以為博主發了一條莫言的雞湯:”莫言敬佩兩種人,年輕時,陪男人苦日子的女人;富裕時,陪女人過好日子的男人。“莫言當時就轉發了這條微博,評論說:”理不糙,可我也想知道是誰寫的。“

另外以中學生為代表的人群最容易受到毒雞湯的文化暴力。中學生個體意識初步覺醒,無論是社會閱歷還是辨別能力都遠遠不夠,常常把看到的雞湯中,唯美感人的句子奉為圭臬。不過這類文字也存在這許多邏輯缺陷,只有適當的精神慰籍的作用,看多了這些毒雞湯容易讓當今的學生沉陷於此,難以自拔。

心理雞湯對我們真的有用嗎?

其次心靈雞湯大多隻是引導我們看到自己擁有的一面,而沒有關注人們的困惑和問題,而心理學所關注的是如何解決現實的問題和接下來的做法,很多人分不清心靈雞湯與真正心理學的不同。舉幾個例子:

1失戀的時候,許多年輕人以為整個世界都拋棄了自己,別傻了,世界根本就沒需要過你。

2一切的矯情和裝逼,咆哮和壓抑,憤怒和埋怨,都是源於兩種原因:要麼缺錢,要麼缺愛。

3有些事不是努力就可以改變的,五十塊的人民幣設計的再好看,也沒有一百塊的招人喜歡。

哲學講求世界觀與方法論,雞湯沒有完整的世界觀,也沒有方法論,有些近乎偏執的語言往往會影響到感同身受的人群。

社會的發展離不開哲學的指導,大眾的情緒離不開心理學的規策。而心靈毒雞湯在一定程度上以其不夠完整的世界觀體系,支離破碎的對現代人尤其是學生進行著精神輸出,甚至影響到主流的唯物歷史觀為導向的價值體系。也是很多人拿著別人的經驗付諸於自己的行動上去,也是很多人意識上或多或少受到影響,造成其對於生活的悲觀主義和盲目主義的誘發因素之一。更甚者,心靈雞湯和哲學心理學混淆視聽的狀態,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我們對於正確的人生觀造成了阻礙。

心理雞湯對我們真的有用嗎?

如何不受心靈雞湯的影響,那就是多看書,多學些知識,提高自己的閱歷和社會經驗,“人類最大的痛苦來源於自己的愚昧無知。”當你懂得的越多,滿腹經綸時,才不會受到一段話,一個人,一件事的影響;才能夠一往無前,堅持本心;才能順意趨,存心自如,任腳走,尺軀隨意。

心理雞湯對我們真的有用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