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孩子指導作文,父母暴躁,孩子痛苦,不妨試試這樣做

每逢週末,父母都會遇到一件頭疼的事——指導自家的孩子寫作文。

事先申明,我們主張教材中的習作,應該在課內完成,而不應甩給父母來指導,“習作教學”這原本就是語文學科教學應有的任務,或者說是項目。但如今的格局大多是——作文成為週末的一道讓人抓狂的作業,父母成為這道作業的監督者。

要是父母會寫作,還算是給了一個提升子女寫作力量的機會;倘若不會,則成了週末中影響家庭生活的罪魁禍首。實際情況是,大多數父母,並不擅長習作輔導。

給孩子指導作文,父母暴躁,孩子痛苦,不妨試試這樣做

面對現實吧!如今,老師佈置了作文命題,整個週末父母和子女都是愁眉苦臉。週一要上交,小孩不得不寫,父母不得不充當老師進行指導。這時候,父母很自然地會提出要求,我們稱之為“給出命令”。在心裡,父母滿心期待“小孩應該會”,所以,能夠清晰、嚴格地給出一些寫作指令。例如:寫景文,就讓子女按順序寫,一個一個寫;又如寫敘事文,總告訴子女寫具體,輕巧地說“喏,加個事例不就更具體了嗎?”……

我們一廂情願的以為小孩接受指令就會寫,這是嚴重的誤識。

其一,以指令來教,增加的是“恐怖感”。

每次遇到作文,就有那麼多的要求,要達到那麼多的標準。這是一件很讓人頭疼的事。

其二,只給指令不給方法,增加的是負擔。

有要求,又沒有解決問題的方法,任務沒達成,自己還要捱罵。所以,每次寫作都伴隨著不良的情緒體驗,都有沉重的心裡負擔。

其三,指令本身顯得空泛,增加的是茫然

不要以為你把指令說清楚了,就萬事大吉。很多時候,指令本身也顯得空泛。例如“寫具體”。該怎麼寫,才算寫具體呢?也許你會說,不就是加個事例嗎?加事例確實能夠寫具體,可事例怎麼加,這就是支撐達成目標的方法,就是學習的內容。事例本身,不是說加就加的。沒說清楚,就連“寫具體”這一指令也更加讓人迷茫。

我們給的“扶梯”,給的“輔助”,給的“方法”不夠,只給出“指令”當然是行不通的。

舉統編三年級上冊習作《我來編童話》為例,再次幫助大家理解。

給孩子指導作文,父母暴躁,孩子痛苦,不妨試試這樣做


父母都以為小孩兒一定會編童話,小孩都是故事大王。所以,似乎只要告訴小孩要大膽想象,就能編出童話了。請注意,這裡的“大膽想象”就是一個較為常用的,典型的指令。所以,我們說起來的時候也會理直氣壯。可沒想到,子女編出來的童話,卻是乾巴巴的“一句話”——“什麼時間+誰+在什麼地點+做了一件什麼事”。最多再寫寫“他很高興”“他很快樂”“他們幸福地在一起”……有個圓滿的大結局,就萬事大吉了

而每逢此時,父母可能會繼續耐著性子鼓勵說“請大膽想象,不要乾巴巴的。平時你不是總說得沒完沒了麼?為什麼不寫下來呢?”我們哪裡知道?從說到寫,又要經過一次轉化,並不是只要會說就一定能寫的。可見,只給指令,會寫的就會寫,不會寫的,就只能以失敗告終。

那麼,不給指令,又要給什麼呢?當然是給輔導,而是分層分級,逐步輔導。還以《我來編童話》為例,換一種方式輔導,看看結果如何。當子女編出了“一句話童話”時,我們還可以指導進行三個層次的添加,不斷提升。

第一層指導:添加角色

可以讓子女模仿本單元的課文《在牛肚子裡旅行》,給自己寫的童話故事增添一個“夥伴”。

課文《在牛肚子裡旅行》,一開篇就說出兩個夥伴,蟋蟀青頭和紅頭,是非常要好的朋友。當故事中有了夥伴,夥伴間就可以對話,就可以行動,還可以有不同的性格特點,擁有各自的喜怒哀樂。小孩的故事為什麼寫不下去?也許是因為“獨腳戲”很難演下去吧。所以,增添一個角色,讓“大膽想象”有具體可操作的方法。

給孩子指導作文,父母暴躁,孩子痛苦,不妨試試這樣做


第二層指導:加寫環境

可以讓子女在故事中增添環境描寫。這裡說的“環境描寫”對於三年級小孩而言,無法直接理解,因為他們根本不知道什麼是環境。依然可以藉助課文,用本單元的《賣火柴的小女孩》為例,讓子女理解“環境描寫”。

課文中寫到美麗的聖誕樹,看似繁華的街景,寫到餐桌上那噴香的烤鵝……父母可以告訴子女:學習課文中的寫法,當故事中提及一個“地方”的時候,就順勢往下寫一寫:這個地方有什麼,這個地方感覺怎麼樣?所謂“寫環境”,就是帶大家去看一看你心中看到的樣子,心裡存著的圖像。

例如,小孩在故事中寫到:國王在森林裡散步

指導可以鼓勵小孩繼續寫:散步時,發現森林裡有什麼呢?有翠綠的草地,穿插點綴著幾朵小蘑菇;有蒼勁的大樹,樹幹上還爬著環繞纏綿的藤蔓;還有密不透風的枝葉,僅吝嗇地灑下小小的光斑……瞧,就這樣,從低處到高處,逐一將心中的森林場景用文字呈現在故事中。


給孩子指導作文,父母暴躁,孩子痛苦,不妨試試這樣做

第三層指導:加寫故事

《我來編童話》最重要的寫作點,就是編出一個好故事。怎麼編呢?“編”是有方法的,有步驟,有路徑的。並非只要“大膽想象”就能編出來的。依然可以通過課文,藉助文中提供的方法。例如《賣火柴的小女孩》中,小女孩每次擦燃火柴,都會做三件事:說說話;想想心事;做最想做的事。

要指導小孩看到這個“編”故事的模板,讓他在自己的故事中增加三個內容:讓故事中的人物說起話來;讓故事中的人物想起心事;讓故事中的人物做自己最想做的事。用閱讀中獲取的寫作模板,加入自己想象中的內容,就合湊著編出了童話故事。此時,有了之前的角色添加,有了之前的環境添加,再編出一段故事,連綴起來,就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原創的童話故事了。

還說那個“在森林中散步的國王”。可以編出一個經典的故事:國王在森林裡散步。這是一座靜謐的森林。大樹都是百年以上的,需要三個人合抱;整座森林裡都長著最嫩最綠的草。(添加環境)散步時,國王遇到一隻兔子(添加人物),小兔子跑得很快,國王急忙追逐兔子。居然,跟隨著兔子進入一個神奇的時光隧道……

也許,世界名作《愛麗絲夢遊仙境》就是這樣的吧。

給孩子指導作文,父母暴躁,孩子痛苦,不妨試試這樣做

父母在指導子女寫作文時,不能總是給“指令”,不要把作文輔導變成威脅恐嚇。也不要總是瀟灑地說:你先寫出來,待會兒我再讀,再給你改。父母應該給予切實的幫助,教方法,指出寫出來,寫好來的路徑。長期如此輔助,小孩就會養成先構思,先佈局,再用文字表達的習慣。同時,每次寫作也就有了切實可行的方法,能書寫出心中意思,達到真正的練習提升的目標。

(作者單位:閩江師範高等專科學校)

#作文輔導##父母輔導作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