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一流大學”評估,別與民眾觀感形成巨大反差

任何評估固然有其內在邏輯,但違背普羅大眾的一般認知,與人們的普通觀感形成巨大反差,本身就值得反思

“世界一流大學”評估,別與民眾觀感形成巨大反差

今年是首輪“雙一流”建設收官問效之年。近日,“雙一流”(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迎來首次“大考”,高校陸續舉行了2016至2020年建設週期總結並進行了專家評議。評議專家組也多給出較高評價,比如各項任務“超額完成”,“高質量完成”,對標建設方案“符合度高”“達成度好”等。

  不過,在各個高校公佈評估結果後,卻引來不小爭議。如此“高調”的評價,與中國高等教育依然薄弱的現狀,且尚未出現根本改觀的跡象,形成鮮明對比。任何評估固然有其內在邏輯,但違背普羅大眾的一般認知,與人們的普通觀感形成巨大反差,本身就值得反思。

  “雙一流”是中國高等教育領域繼“211工程”、“985工程”之後的重大決策。2017年9月,中國首批“雙一流”高校名單公佈,137所中國高校上榜。“一流大學建設高校”共42所,分A、B類。除了39所“985”工程大學,還有鄭州大學、雲南大學、新疆大學三所原“211”工程大學。“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共95所,71所為原“211”工程大學,另有24所非“985”和“211”工程學校加入。

  高等教育發展有其內在規律,短短三年,“雙一流”高校的發展很難發生根本性改變。這也恰恰是溢美之詞頗多的專家評議引發爭議的重要原因之一。

  此次評估開始的標誌是近日教育部辦公廳下發的《關於開展2016-2020年“雙一流”建設週期總結工作的通知》,8月中旬前後,各高校開始了緊鑼密鼓的部署會,並於9月中旬前後,相繼完成專家評議會等。

  《通知》要求“雙一流”建設高校開展週期建設自我評價。其中,開展自評、編制總結報告、對標建設方案完成情況、提煉典型案例和監測數據填報等為重點事項。高校一般會組建自評領導小組或工作組,組織外部專家評審組。

  作為“雙一流”實施以來的首次週期總結,成效評估意義重大,有的高校直接點明,“將對下一輪‘雙一流’建設的遴選以及各項政府資源的配置具有重要的影響。”

  為此,也便不難理解專家評議組為何給出較高評價。雖然不少高校在動員會上都提到“以評促建、以評促改”,但面對實實在在的評估壓力以及對現實利益的巨大影響,恐怕只有多說些“好話”,多爭取些“高分”,才是更“務實”的選擇。縱觀各高校發佈的通稿也不難發現,幾乎看不到對不足和需要改進之處的表述。

  這當然不能全然怪高校“精緻利己”。事實上,自“雙一流”實施以來,如何評選,如何動態調整等,就一直缺乏完備的體系。

  2020年全國“兩會”,全國政協委員、南通大學校長施衛東就表示,目前對於“一流學科”的標準仍存在較大爭議,入選標準一直未正式公佈,過分強調某一單項指標、單個學科的排名、標準的一致性等等。另外,考核體系也存在著部分不合理的現象,比如動態監測的指標體系太過繁瑣,等等。

  此前,有全國政協委員還建議,加快建立健全評估體系,建立專門的公開網站或網頁及時公佈和更新“雙一流”建設相關信息,比如明確並公開“雙一流”建設中申請遴選、財政支持、過程管理、評估方案等管理辦法,公開政府及高校“雙一流”建設財政資金使用情況等,加強公眾對高校使用財政資金的監督。

  只是,到目前為止,這些方面的建設依然不充分,這也是此次週期總結引發爭議的原因之一。信息公開力度不夠,自說自話,自然容易引發各界的質疑。

  另一方面,“雙一流”作為一根重要的“指揮棒”,對高校發展有巨大的牽引作用,無疑也是高校必須時刻對照審視的。有的高校在動員會上表示要“吃透政策”,可謂一語雙關。

  近年來,各地各高校不惜重金吸引人才,包括一些學院的兼併重組,與要提升“雙一流”的“KPI”,均有很大關係。雖然自上而下多次強調要“破五唯”(唯論文、唯帽子、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但在一個更側重量化指標的評估體系下何其艱難。面對各地各高校的“軍備競賽”,如果不能及時調整,恐怕將會背離“雙一流”的初衷,甚至帶來一系列意想不到的後果。

  全國政協委員俞敏洪注意到,近年來,由於國際留學生指標是評價世界一流大學國際化水平的重要指標,擴大國際留學生規模成為國內高校“雙一流”建設的一項核心工作,外國留學生數量快速攀升。根據教育部公佈的數據,2018年共有來中國高校接受學歷教育的外國留學生25.8萬人,遠超2010年教育部《留學中國計劃》中“2020年接受高等學歷教育留學生達到15萬人”的目標。

  另一方面,外國留學生錄取標準的“超國民待遇”問題飽受爭議。教育國際化的強力驅動與留學生申請入學的軟性評價導致入學門檻不斷下降。為此,俞敏洪在提案中建議,反思高等教育國際化與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關係,轉變留學生教育的發展思路,儘快降低對高校留學生數量指標的要求。

  此輪週期總結專家評議會上,有的高校通稿中還提到已經“全面建成為世界一流大學。”對此,在9月24日的發佈會上,教育部新聞發言人續梅表示,經過這5年的建設,取得了一定的階段性的成果,但是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們國家高等教育的整體實力和世界一流大學相比,還有不小的差距。

  為苦苦追尋“一流大學夢”而絞盡腦汁的高校們,需要更為明確的指引。“雙一流”建設離不開具體配套體系的完善,但要警惕激勵走形,關鍵是要多下功夫,把好各個關口。

  事實上,何為真正的“世界一流大學”,評估不過是其表,哪裡又用得著那麼多的指標,“常識”就夠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