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下,實體經濟的出路在哪?

星空下的思念1997


這個問題好大,也只能化大為小了,找到變與不變。互聯網背景下,實體經濟的出路實質上就是這些年來,經常聽說的擁抱互聯網,改造成互聯網+。實體經濟輸出的是產品也好,服務也好,要賺錢,本質上也是降本增效,這是不變的。變化的是,獲取信息的方式,與過去工業時代相比,更加快捷更加多維更加有效。這些還只是互聯網的部分特點。實體經濟得跟隨時勢變化,來變。比如通過互聯網,信息化,改造公司產品服務流程以降低成本;更重要的是,提高效率,快速找到需要的人,形成交易,換成錢,形成利潤增長。


專注增長


在過去,我們習慣於把實體經濟與互聯網經濟,包括現實的社會治理和虛擬的社會治理對立起來。

至少從中國的角度來講,我們對互聯網的認知經歷過幾個階段。第一階段,我們認為互聯網代表的信息基礎是所謂的媒介,比如有很多企業只想利用互聯網打廣告。這是最早階段了,大概是互聯網進入中國到2000年初左右。第二階段,我們更多的是認為互聯網變成了一種渠道,有很多企業開始在互聯網上創業,設立自己的IT部門、信息技術部等,這時,互聯網已經變成企業治理中很重要的一個方式和渠道,已經不再僅僅是打廣告的問題了。企業也要信息化,要建設自己的網站了對吧,而不僅是投放廣告。另外這個時代也出現了貼吧、網遊等等UGC的內容。這個年代大概就是2000年左右一直到2009年、2010年左右。我們對於互聯網的第三階段認知大概是從這個2010年左右開始,3G、4G手機,包括我們的智能移動終端普及之後,我們就進入到了移動互聯網時代。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更多的把互聯網視為平臺,在平臺之上會產生出更多的商業模式,比如說電商、社交、地圖等等各種各樣的應用和內容。

面向未來,我們要把互聯網平臺再上升一個臺階。最近中央也出臺了相關文件,關於生產要素的市場化機制改革。這裡面已經明確表示,以數據為代表的技術未來會成為我們的生產要素或者生產資料,這其實是很了不起的一個說法。所謂生產要素,在政治經濟學當中,是指資本、土地、廠房、礦產、資源等,勞動力叫生產資料。如果以數據為代表的信息技術都變成生產資料的話,那其實背後隱含的就是:未來的各行各業的任何事物的發展都要結合新興技術與互聯網。無法結合就意味著不能發展。換句話說,在互聯網沒有高度普及的時候,我們可以將線上和線下,虛擬和現實分的很清楚,但是現在,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之間的界限越來越模糊。比如說,我們所知的O2O線上線下一體化的配送,必須有線下做飯的工作,然後才能配送;另外包括我們現在的快遞、新零售盒馬生鮮,還有便利店峰哥,7eleven等等,許多所謂的線下零售店竟然都與線上一體化了。面向未來,我們大量的實體經濟,包括私營經濟、個體戶等等,都必須通過互聯網的渠道來進行,比如說上下游供應產業鏈、營銷、交互、使用,包括及時的用戶體驗改進等服務,都需要藉助於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興信息技術。所以說在未來,所謂的線上經濟和線下經濟的差異會越來越小,即使是小經濟,也需要用到互聯網。隨著時代的推移和社會的發展,脫離了互聯網的所有商業模式或者相關的創作都會寸步難行


治理科技王老師


這個話題永遠可以說下去,但是說的太多,太專業,起不了做用,幫助不了別人

其實很簡單,互聯網上除了金融投機,全是實體,沒有實體經濟生產的產品,互聯網賣什麼?賣口水?

互聯網是實體經濟的通道,明白了嗎?

時間回到今年二月,村村封路,城城封城,互聯網有什麼用,?

實體經濟和互聯網經濟,虛擬經濟實際上就像一個人的身體,你能少了手少了腳嗎?

真的少了一隻手一隻腳也行,你能少了大腦嗎?

至少店面商鋪太貴,這是當地政府造成的,土地財政必然的後果,今後房價如果政府沒有勇氣打下來,

那麼我相信,租店的人會越來越少,而且租店本質上是隻對當地某個很小區域服務的,如餐飲,理髮,等硬性必須要店面的,那也只能把質量做好,讓消費者買單,但是互聯網的優勢在你可以無區域跨區域的做生意,可以在農村,可以在車庫!

不要把實體經濟和互聯網對立,它是一個身體的各個部分,要想賺錢,關鍵在頭部大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