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家話:三十五買田,四十五起屋,死緊大半錄。現今社會適用嗎?

友友右右


這句話是一句老話,是民俗文化的一部分。前面的好理解,後面的“死緊大半錄”,估計很多人就有點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很難理解。

(古村落中的房屋和田,農耕時代夢想的家園)

“死緊”應該是地方方言,不同地方,解釋不一樣,在這句話中應理解為用盡力氣做某些事情,完成了某些任務。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人到三十五歲左右買了田,到四十五歲左右建起了新房子,盡力做完這兩件事後,人的一生就過了一大半了。“大半錄”中的錄,古文中有次第,次序的義項,這句話應年齡的次序,也就是歲數。

民間也有類似的地方俗語:“買了田,起了屋,一擔米吃了大半。”這裡的“一擔米”就是用來比喻人的年齡。民間認為,閻王給每個生下來的人一擔米,吃完這擔米,人的壽命也就到終點了。閻王之說自然是迷信,但用一擔米來比喻人的一生還是非常貼切的。舊時人的壽命普遍偏低,七十歲稱古來稀。因此,那時的人都說,過了三十歲,一擔米共兩籮筐,已吃完了一籮筐,也就完成了一半,所以上句老人家的話說,人到三十五歲、四十五歲,人生也就過了一大半,也就是這個道理。

(有了錢,建新房子依然是很多農村人的選擇)

“三十五買田,四十五起屋,死緊大半錄”是我國舊時農耕文明時期社會的寫照。平民百姓在衣食住行之中,最基本的兩項就是田地和房屋,人們最大的夢想就是通過自己的勤儉治家,努力拼搏,最後的積累就是用來買田和建房。在舊時的農耕社會,有了這些產業,什麼東西都有了。這不僅是為自己後半輩子著想,更多的是為子孫後掙下產業。

雖然我國民間俗語有“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做馬牛”“子孫強於我,行(買)田做什麼?子孫弱於我,行田做什麼?”這些話把世事看得非常透徹。然而,世間的人們,包括我們的先人,說歸說,做歸做,到頭來還是一碼歸一碼,無人能把心放下。古往今來,又有多少人不為子孫著想的呢?子孫強也罷,子孫弱也罷,又有多少父母不給兒孫當牛馬的人呢?對兒孫不管不顧的人,不管是舊時代,還是現代社會,畢竟是極少數。

(房子是現代人的頭等大事,圖為父子倆裝修自家房子)

“三十五買田,四十五起屋,死緊大半錄。”這句話,雖然時代不同了,人們所賴以生存的生產資料也不同了。就拿田來說,現在的法律禁止買賣,只能轉讓,而年輕一代的人大部分人已不再依靠農業生產為生了。但是,現在人有現在人的夢想,現在人有現在人的事業。別看現在的年輕人,裝出一副無所謂的模樣,出口就是詩和遠方,那有多浪漫和開心呀。只是他們隨著年歲的增長,隨著人生的一擔米,一天天吃下去,父母也一天天老下去,他們才明白,在中國社會,任何人都逃脫不了傳統文化的束縛。我國的傳統文化基因註定,不管是現在還是將來,大部分人還得給子孫當馬牛。

總之,老人家這句話,雖然內容已不適合現在社會,但其中蘊含的道理並沒有過時,實際上,現今社會大部分人還在為此奔波忙碌和勞累。


關山聽風


快活一生,不買房不買田。不娶老婆天天開心,人就活一次別太累了!真心話!!!


石破天驚8407


三十而立,四十不或,五十知天命。結婚時,不買房,買車,人家也不嫁。有兒的爸爸媽媽可苦了,[大笑][大笑][大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