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的“無物之陣”和《悟空傳》唐僧的“界限”突圍


魯迅在雜文《這樣的戰士》裡,描寫了這樣一個“無物之陣”。在生命衝殺突圍的疆場,卻找不到明確的對手,分不清友與敵,也形不成明確的作戰方向;你隨時會撞到各種各樣的殘牆和斷壁,但它卻又‘無形’,看似子虛烏友,卻又真實存在;表面上它包羅萬象無所不在,骨子裡卻空無一物無所受力――這就是魯迅眼裡的‘無物之陣’。

魯迅的“無物之陣”和《悟空傳》唐僧的“界限”突圍


《這樣的戰士》裡,戰士一次又一次舉起投槍,向敵人奮力擲去,結果“一切都頹然倒地;——然而只有一件外套,其中無物。無物之物已經脫走”,彷彿蟬蛻空殼、蛾留繭在。終歸一切都是徒勞,戰士力盡神疲,逐漸老去,無可奈何,抱憾而終。“終於在無物之陣中老衰,壽終”。

魯迅的“無物之陣”和《悟空傳》唐僧的“界限”突圍


“無物之陣”在哪裡呢?你每每想要達成一個什麼樣的意願,做成一件什麼事,隱隱總感覺到反對者、對立面,敵意或阻力明顯存在,可是你卻怎麼也尋它不著,把之不住,你無法和它正式交鋒,你竭盡全力卻次次擊空。所以你註定終失敗者, 什麼事也辦不成。彷彿民間傳說中的“鬼打牆”。神志虛弱的人,眼睜睜看見有鬼上來抓人,一拳揮去,如擊空氣;那鬼又從其他角度撲上來,再補幾拳,依然落空。就這樣看上去你來我往回合無數,好比堂吉訶德大戰風車,其實只是一個人發狠著魔似的對著虛無狂擊亂舞。

魯迅的“無物之陣”和《悟空傳》唐僧的“界限”突圍


魯迅說,成事之艱辦事之難,艱難就在於隨處都是“無物之陣”。他說的是無處不在的隱性規則?還是陽奉陰違表裡不一的世態人情?魯迅認真剖析,最終定性“無物之陣”是對手的一種“兵不血刃”的手段、一個“拖而死之”的戰略。因此,當他筆下的戰士殺入無物之陣時,“所遇的都對他一式點頭。它知道這點頭就是敵人的武器,是殺人不見血的武器。”表面的頷首嘉許,甚至恭維讚歎,你大可視作軟弱意志的糖衣炮彈,可迎可拒;但這眾意所成、眾心言是的“無物之陣”,目的是讓你無從告白、無可辯解直至死無對證。

魯迅的“無物之陣”和《悟空傳》唐僧的“界限”突圍


它是無形的“鐵屋子”,大家都在那裡酣睡不願醒來,有少數幾個人驚醒,想捅破它放些新鮮空氣進來。更多的人被吵醒,反嫌驚醒的人聒噪,打擾了大家的好夢。但是,幸有這樣的戰士,一如離離野草般坦然,欣然;大笑,歌唱。他深知地火在地下運行,奔突;熔岩一旦噴出,將燒盡一切野草,以及喬木,於是並且無可朽腐。於是,面對無物之陣,這樣的戰士,一次又一次舉起了投槍!

魯迅的“無物之陣”和《悟空傳》唐僧的“界限”突圍


魯迅筆下的“無物之陣”,好象《悟空傳》裡唐僧眼中的“界限”。

這個世界有你不能到達的地方,有你不應到達的地方,有你一輩子也不會去到達的地方,你的世界並不如你想象的那麼大,界限也許就在你的身邊,可你卻以為你可以去任何地方。”

但是事實上我們真能選擇一個方向,而那恰好是界限所規定好的。

這就叫選擇。是界限選擇你,事實上你沒有任何選擇。

所有桎梏我們西行腳步的,是界限。突破它,便超越了它。


魯迅的“無物之陣”和《悟空傳》唐僧的“界限”突圍

“界限”在我們每個人心裡突際存在,卻是“無物之陣。我們表象上有絕對自由,因為上天賦予了我們“選擇”這個神聖的自由意志。但當我們只要選擇,就無時無刻要面對“界限”的約束與困縛。你選擇這樣的生活,但那樣的思維或與你意志對立的人事物的桎梏便套緊你,讓你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生死疲勞。

魯迅的“無物之陣”和《悟空傳》唐僧的“界限”突圍


大致,我們每個人都走在西行取經的路上,都在尋找自己理想的那部真經,這是所有同行者都在為之努力的共同方向。阻擋我們前進的,是“自我設限”這個“界限”的無物之陣。只有我們突破了這個壁壘屏障,便真正走出了界限,超越了無物之陣,一切夢幻泡影煙消雲散。

這個界限,那就是“心牢”。我們把自己,囚禁在自己精心設計的牢籠裡。這個桎梏好比緊箍咒,你安之若素時,平安無事;但只要你想逃脫就越掙越緊;你想得到,便會失喪去;你想自由,便遭禁閉。除了自我脫解,沒有任何人能幫得到你。

魯迅的“無物之陣”和《悟空傳》唐僧的“界限”突圍


當唐僧明白過來,“不想無縛、不解自脫”這個深刻哲理,全然放下心來,輕輕一跨…頓時,囚鳥脫籠好天氣,困獸出套四蹄輕。無物之陣轟然坍塌無存,無邊“界限”一如清風明月。

魯迅的“無物之陣”和《悟空傳》唐僧的“界限”突圍


《悟空傳》唐僧指天立地:

我要這天,再遮不住我眼, 要這地,在埋不住我心 要這眾生,都明白我意 要那諸佛,都煙消雲散!

但是,解鈴還須系玲人,“心牢”終歸心經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