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那些王和南方楚國的智鬥

前幾日和朋友談到“漢陽諸姬”時,對於它的作用有一些不同的看法,有人以為諸姬的設立與楚國關係不大,我覺得有點不對。因此回來後整理資料,希望和大家探索一下。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楚國的由來。

周朝那些王和南方楚國的智鬥

郵票上的高陽氏

楚之先祖出自顓頊高陽氏。顓頊帝后第五代吳回,是帝嚳的火官,帝嚳叫他為祝融,這也就是楚國尚火的由來。吳回的兒子叫陸終,生有六子,最小的叫季連,羋姓,這就是楚之先祖了。季連之後叫鬻熊,很有學問,於是周文王拜其為師。因為他輔佐周文王滅商有功,周成王念其功勞,封他的曾孫熊繹為子爵,建國於丹陽,領地50裡。開始了一個屌絲的逆襲。

最開始的時候,熊老大們與周王室關係是良好的,周成王不用講,周康王時,和楚熊也屬正常。只是因為楚是周王朝的異姓國,一開始就受到周天子的歧視,甚至在諸侯盟會上,都沒有與盟的資格,於是熊老大們對此開始耿耿於懷。其實,這種建立在“親親”、“尊尊”的宗法等級基礎上的主從關係,必然會產生深刻的矛盾,從而導致征服與反征服的戰爭。

熊老大以及其後代是江漢流域最早的開發者,他們的創業可是相當的艱苦滴。從楚國開國國君熊老大至熊儀(若敖)、熊眴(蚧冒)等十餘代君王在建國後相當長的時期,都過著艱苦奮鬥的窮日子。正所謂窮則生變,所以自此以後,熊老大、熊老二等等就開始了一系列的擴張行為(也是一種自保的行為)。而他們又一直處在南方,正統的中原諸國一直瞧不起這個荊楚夷蠻,故而雙方數百年來戰亂不斷。加上以楚國為首的方國部落還時常去侵擾周朝疆域。周王室對這隻蠻熊也是放不下戒心滴,於是,在周昭王時期,三次攻打楚國,最後一次還把昭王自己的小命送到了那裡,可見當時的周王朝對楚國欲除之而後快的決心。

當然周昭王是否是死在楚人之手還有爭議,但是這丫南征不返確是事實,由此一役,周王朝由盛而衰,楚熊卻日益壯大,開始了與中原王朝分庭抗禮的時代。這也導致了後來周王朝分封漢陽諸姬的歷史事件了。

另外,也有說法周昭王當時是為奪銅礦資源,而對楚國發動戰爭,但楚人位於鄂西北,並沒有較多的青銅資源,甚至西周初期出土的楚國青銅器也屈指可數,僅僅一個荊子鼎,還是周成王所賞賜的銅礦所鑄,並且從後世出土的青銅器(包括過伯簋)銘文上大量出現的“孚金”可以看出,其主要方向在鄂東,即經由南陽盆地繞到隨棗走廊,而後渡過漢水,因此周昭王討伐楚國的理由與想搞點銅沒太大的關係,而是一直忌憚一個強大的楚國出現在自己的南方,所以才想出了分封諸姬的主意。

接下來我們再來說說“漢陽諸姬”到底是個怎麼回事?

周朝那些王和南方楚國的智鬥

漢陽諸姬地形圖

在西周一開始的時候,其實就在漢水流域分封了一些諸侯,包括我們正在解說的鄂國等,但這些並不是專為了遏制楚國而封的,所以也就不算諸姬這塊的了。直到西周末年,為了遏制這隻熊北進的勢頭,就在漢水以東以北和江、淮間,分封了不少姬姓或姻親諸侯國,即所謂“漢陽諸姬”。

在地圖上看來,漢陽諸姬就像三條封鎖線,在一百多年的時間裡阻止著這頭蠻熊向北挺進。第一條,也就是中部,是以隨國為首的隨、唐、息三個侯爵國。這也是漢陽諸姬的核心地帶鐵三角。第二條就是周宣王的嶽老子申侯的申國,它背靠伏牛山,居於丹水上游,可以給鐵三角以強力支撐。第三條就是位於鐵三角以北的其他諸侯國。進可協助鐵三角打擊楚國,退可防止蠻熊北上。就這麼一個鐵桶陣,一擺就是一百多年,雖然期間桶子裡面的成分有了一些的變化,但對於楚國,它始終還是不曾讓步的。即便桶子的宗主國已經由西周換成了東周,哈哈。

周朝那些王和南方楚國的智鬥

熊通畫像

因此,被封鎖了一百多年後的熊老大,就是那位自立為王的熊通,也就只好轉而向南發展,拿下了巫郡、黔中郡和洞庭郡,讓這些更荒蠻的地方也變得開化了。也算是漢陽諸姬對俺們長沙的一個間接的貢獻吧。

再說說隨國吧,它不僅僅是“漢陽諸姬”中的龍頭,還佔據梧桐山,對楚國形成居高臨下之勢,與楚國的地理衝突最為突出。因此,楚國與隨國戰爭最為激烈。直到公元前706年,楚王熊通擊敗隨國,這才逐漸開始“漢陽諸姬,楚實盡之”。

因此,綜合來看,“漢陽諸姬”的設立就是為了防範南邊的楚國向北進犯,保衛周王朝中原疆域的安穩。

周朝那些王和南方楚國的智鬥

碼字不易,請關注公眾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