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40%癌症患者可能死於這一併發症,預防和治療刻不容緩

感染是癌症發生發展及治療過程中常見的併發症之一。據統計,我國有40%-50%的實體瘤患者死亡原因是感染,肺癌患者感染的幾率較大,有研究表明68.18%的肺癌患者直接或間接死於肺部感染,伴肺部感染的晚期肺癌患者死亡率為27.96%。

感染會造成腫瘤患者惡病質,主要表現為極度消瘦、無力、貧血、疼痛,甚至全身器官衰竭。一般情況下,腫瘤患者身體比較虛弱,在接受抗腫瘤治療過程中自身免疫機能下降,再加上長期營養攝入不足,易受病原微生物侵襲,引發感染。

此外,接受放化療的患者發生感染的風險會更高。

超40%癌症患者可能死於這一併發症,預防和治療刻不容緩

感染不僅會引起患者身體機能下降,影響生活質量,而且還會降低患者在治療中的耐受性,使患者難以繼續進行抗腫瘤治療。那麼,為了提高生活質量,同時提高藥物耐受性使患者更好地接受藥物治療,達到更長的臨床生存期,預防感染和感染後積極治療變得尤為重要。

下面我們從預防和治療兩個方面介紹如何應對腫瘤治療過程中可能出現的感染。

治療

患者在接受腫瘤治療過程中,如2-3次口腔監測體溫超38℃或一次超38.5℃表明有感染存在。對於已發生感染的患者應儘快完成藥敏試驗檢查,進行相應的抗生素治療。

抗細菌治療

常見細菌主要分為革蘭氏陰性菌和革蘭氏陽性菌兩大類,肺部、胃腸道、皮膚黏膜等部位易發生感染,多見於肺癌患者、淋巴瘤患者或腹腔內有腫瘤或肝轉移的患者等。

通常採用β內酰胺類藥物如青黴素或頭孢他啶聯合氨基糖苷類藥物治療。聯合用藥能提高治療各種細菌感染的有效率,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第三代頭孢類抗菌藥物用於肺癌術後感染患者有較好的臨床效果,但長期使用患者耐藥性增加。

超40%癌症患者可能死於這一併發症,預防和治療刻不容緩

抗真菌治療

真菌分為致病性真菌和非致病性真菌,一般情況下,非致病性真菌毒性低不感染正常人,但免疫力低下的人群易感染。損傷皮膚、置管處、肺部等部位容易發生感染。

兩性黴素B是首選藥物,同時還有氟胞嘧啶、吡咯類藥物協同使用可有效抑制真菌感染。

抗病毒治療

在血常規檢查中,病毒感染的病人白細胞一般是處於正常或者偏低的水平,淋巴細胞升高。口腔、皮膚、肺部、肝臟等部位易發生病毒感染,多見於放化療患者、鼻咽癌患者、伴免疫相關疾病的患者。

通常採用脫氧嘧啶類、阿糖腺苷、金港灣嚴肅鈉鹽、阿昔洛韋進行治療。這些藥物可以抵抗病毒感染、增強患者免疫力,但是抗病毒治療通常情況週期較長。

抗寄生蟲治療

常見的寄生蟲有肺孢子蟲、弓形蟲、線蟲等,多見於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其中有報道稱霍奇金淋巴瘤患者易感染弓形蟲、線蟲。感染肺孢子蟲應用甲氧卞氨嘧啶—磺胺甲惡唑(TMP-SMZ)和噴他眯治療,感染弓形蟲應用磺胺嘧啶和乙胺嘧啶聯合治療或者乙酰螺旋黴素治療。

除了治療,患者同時更應該關注如何預防感染,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

預防

正確洗手

手是人體直接接觸物品、器材等最多的部位,也是最容易引起疾病傳播的部位。正確洗手可以有效抑制細菌的傳播。

患者應該使用除菌肥皂或者洗手液和清水洗手。使用肥皂泡沫或者洗手液揉搓雙手,仔細清洗指縫、指甲縫,至少90秒,然後用流動的清水沖洗乾淨,必要時重複洗2-3次。

飯前、便後、接觸公共場所物品等情況下都要洗手。

超40%癌症患者可能死於這一併發症,預防和治療刻不容緩

保持口腔清潔

放化療患者由於白細胞減少、自身免疫功能下降,易發生口腔潰瘍。口腔黏膜是最易發生感染的部位。

患者除了每天早晚刷牙,在餐後和睡前用生理鹽水或1%的碳酸氫鈉漱口,防止食物殘渣滯留。患者每天少量多次飲溫開水,外出需戴口罩。

勤洗澡、勤換衣物

重病臥床的患者,家屬應定時幫患者翻身,勤換衣物、勤擦身,按摩患者受壓的部位,防止褥瘡。

常通風、勿串房

患者在住院或者在家時,儘可能減少探視人員,保持室內空氣流通,不相互串房,進行適宜的戶外運動,家屬中如有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者應隔離。

發熱及時處理

發熱會造成重病臥床的患者,家屬應定時幫患者翻身,勤換衣物、勤擦身,按摩患者受壓的部位,防止褥瘡。

患者體力和能量消耗,極易引發感染。發熱需及時就醫,進行物理降溫,超38.5℃需在醫生指導下服用退燒藥。

“帶管者”做好清潔護理

置管當日,患者應仔細清洗雙側皮膚。置管後,患者應每日自行觀察穿刺點情況,是否有紅腫、局部發熱、按壓疼痛等症狀。帶管期間,保持置管處無菌貼膜的完整性及黏貼緊密度,保持置管處清潔、乾燥,避免大汗、浸水及外源汙染物的侵入。患者應穿比較寬鬆的棉質衣物。

預防性用藥

患者在接受抗腫瘤治療過程中如果白細胞<4X10>

患者也可結合自身情況進行預防接種,應用生物反應調節劑,如輸注免疫球蛋白、單克隆抗體等都能降低患者感染的發生率。

感染是導致癌症患者身體機能下降、疾病進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做好預防和治療,既可以降低腫瘤進展的風險,同時還可以提高藥物耐受性,使患者更好地接受後續藥物治療,最大限度地延長生存期。

*聲明:本文旨在科普腫瘤醫學和新藥進展,任何重大醫療決策請前往正規醫療機構就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