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印度式“摔跤吧,爸爸”vs中國式“努力吧,孩子!”

一 印度式“摔跤吧,爸爸”vs中國式“努力吧,孩子!”

Hey!

你會讓你的孩子完成你的夢想嗎?

一 印度式“摔跤吧,爸爸”vs中國式“努力吧,孩子!”

原創文章

轉載須經同意

並標註來源

《摔跤吧,爸爸》上映之後,我去影院看了,起初看簡介以為是一部喜劇片。但是,觀看時卻被這部影片打動了......笑點有,但是更多的卻是淚點。

印度的教育,其實是比較傳統的,而一直以來,印度還是沿襲著一些傳統。就好比,影片裡的“摔跤比賽”只允許男生參加,因為,在印度,女生是不可以接觸摔跤的,否則就會被人們嘲笑,疏遠。而且女性註定了14歲就要嫁人,只能不停地生孩子操持家務的人生。

而由阿爾米汗闡述的“爸爸”這個角色,一直以來都希望自己有一個兒子,來延續他在摔跤方面的榮譽。但是,命運好像和他開了好幾個玩笑,每一次都是女兒,就這樣,有了三個女兒......而爸爸一直以來的心願就是成為最優秀的摔跤手,在世界摔跤賽上拿到冠軍!

印度式“摔跤吧,爸爸”VS中國式“努力吧”孩子

影片中,爸爸要求自己的兩個女兒學習摔跤,創歷史的先例,培養女性摔跤員。兩個女兒也因此不能吃自己喜歡吃的小吃,不能穿漂亮的服裝,也不能化妝,更不能控制自己的身材......因為,要摔跤,就需要體重達標,力量達標。

之所以,讓兩個女兒學習摔跤,其實,只是為了,讓兩個女兒來完成自己沒有實現的夢想。而這種把自己的夢想強加在兩個女兒身上。也是因此,兩個女兒的人生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摔跤吧,爸爸》中的爸爸雖然也會希望自己的孩子實現他的夢想。但是他和中國式父母的做法不同。他並不是只告訴孩子:“要努力”! 他會為孩子除去訓練過程中的障礙。就好比,沒有像樣的訓練場地,他會自己做一個場地出來。

他會教孩子摔跤的技巧和方式,告訴孩子去分析對手的弱點。而且儘管嚴厲,卻也帶著對孩子的關心。這種做法會讓孩子覺得,自己並不是一個人在戰鬥,還有爸爸陪著自己!

雖然起初,兩個女兒並不願訓練,甚至討厭爸爸給自己設定的人生。但是,在看到朋友還未成年就要嫁給不喜歡的人時,她們才意識到,爸爸的做法也是給了他們一個新歌生活方式。於是,她們才主動去訓練。

最後吉塔實現了爸爸的願望,拿到了金牌,改變了自己的命運,沒有像絕大多數的印度婦女一樣成為一個只知道做家務看孩子的主婦,有了自己更加絢麗的人生。她將這一切歸功於自己的爸爸。多年以後我們畢業走上工作崗位,用自己所學的知識改變人生,回頭再看看當初那些父母沒有逼迫上大學的孩子,現在為生計在外打工,有沒有一種衝動想擁抱一下父母。

一 印度式“摔跤吧,爸爸”vs中國式“努力吧,孩子!”

這讓我不禁想到了,中國式“努力吧,孩子!” 中國家長都有一個“高考夢”又是一個高考季結束了,17年的高考和往年一樣的是大部分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考上大學。不停地讓孩子努力,尤其是那些貧困家庭的孩子,父母迫切希望他們能走入大學的校門,以此來改變自己的命運。

可是,中國式的家長,大部分只是一味的覺得,學習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她們必須得自己努力。這固然沒錯,但是,孩子在奮鬥的同時,家長們是不是可以花一些時間陪伴孩子,給孩子一些更好的建議和安慰呢?

對於父母來說,上一所好的大學相當於給他們吃了一顆定心丸。但其實,從好大學畢業了依舊找不到好的工作的大有人在。可是不得不承認上一所好的大學起點就會高一些。

就好比電影裡吉塔第一次參加摔跤比賽挑選對手一樣,你選擇什麼樣的對手,決定了你成就什麼樣的高度。遇強則強,一個強大的對手如果不能成為你成功道路的障礙那必定就是你成功之路的墊腳石。好的大學也是一樣的,我們不能說上了好大學就一定能成為出色的人,畢竟這樣的例外太多了,但是你不得不承認的一個事實就是名牌大學裡培養出來的成功人士更多。也許真是因為是這樣吧,家長給孩子灌輸的思想就是“努力吧孩子”將來上名牌大學。

其實本來就沒有什麼天生註定。無論是“摔跤吧,爸爸!”還是“努力吧,孩子”最終的結果就沒有什麼天生註定,只是你自己自我認命而已。

不論是“摔跤吧爸爸”還是“努力吧孩子”,最終的結果還是要看自己,就像影片中爸爸說的:我不能永遠陪在你什麼保護你,我只能教會你如何去戰鬥,即便最後輸了,也要用一種被人們記住的方式去戰鬥。

你給我點的每一個贊,我都當成了喜歡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