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盂蘭盆經》是一本孝經

這一部經是佛教的孝經,講孝道的經。先講本經因緣。佛門常言‘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四重恩即是對上來講,要報父母、師長、眾生、佛菩薩的恩。對下來講,要救濟三途(地獄--火途,餓鬼--刀途,畜生--血途)、六道(上述三惡道及天、人、修羅三善道)的痛苦。世間法講孝順的,例子很多,尤其孔子、孟子。孝與順是兩回事,孝是孝敬,順是順從,孝不一定是順,順也不一定是孝,倘兩者皆俱備當然最好。如順,順從父母的意思,父母說東,你跟著說東,父母說西你說西,他說好你也說好,他說壞你說壞。這是順,但不一定是孝。順從父母,如果父母做壞事,你也跟著做壞事,就不對了,這不是孝。父母做不好的事,你要規勸他,這是孝。規勸可能不太好聽的話,忠言逆耳,這是孝,但不是順。孔子對弟子樊遲講:‘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父母在生之年,事奉時要盡禮節,父母死了,埋葬時亦要盡禮,遇冥誕紀念日亦要依禮。這是在禮上行孝。子夏問孝於孔子,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雖然如此,亦談不上孝。又曰:‘今之孝者,皆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要有恭敬心,才能算是孝道。這是世間上說的孝順父母的道理。明·蓮池大師說:‘恩重山丘,五鼎三牲未足酬,親得離塵垢,子道方成就。’父母能夠脫離生死輪迴,精神上得超生,物質的享受還在其次。物質再好,精神不愉快,還談得上什麼享受?如果精神快樂,粗茶淡飯,亦樂在其中。將上述兩方面對照一下,佛法講的出世間的孝道,比世間的孝道又深了一層。佛法講的孝是‘真孝’,注重精神上的拔苦予樂。盂蘭盆,華梵兼稱,即‘救倒懸盆’,如人腳朝上,頭朝下,很苦。輪迴時等於人顛倒一樣。宗密之盂蘭盆疏曰:‘盂蘭是西域之語,此雲倒懸。盆乃東夏之音,仍為救器,若隨方俗,應曰救倒懸盆,斯由尊者之親魂沉闇跡,載飢且渴,命似倒懸,縱賢子之威靈,無以拯其塗炭,佛令盆羅百味,式貢三尊,仰大眾之恩光,救倒懸之窘急。’本經因緣發起在印度,到了中國樑武帝大同四年時,才開始做盂蘭盆會,意義有二:初發起時,本供佛齋僧,到了中國變成施鬼超度鬼神,走了樣。在佛陀當年,目連出家動機純為救母之一片孝心,故急急學神通以救其母。因目連之母以殺生太多,死後必墮落。神通即精神通達之意,凡夫相對之物格格不入,無法圓融。在佛弟子中,目連尊者神通第一,以天眼遍觀三界六道,結果見其亡母在餓鬼道,腹大如鼓,咽小如針,想吃又吃不下,嘴裡冒煙,目連以缽盛飯饗母,母一手持缽,一手遮掩不令旁見,慳貪之習依然如故,心量太小了,飯末到嘴即變成火炭,吞不下,目連自知無力,乃回報佛陀,佛言:亦非我之力能為,須賴眾僧之力迴向乃可救之。適逢七月十五日,三個月結夏安居圓滿,為佛歡喜日,僧自恣日,互相表白自己的過錯,身心清淨。比丘們在三個月之內修持,那裡毀犯不如法,歡迎同修大德舉發並生歡喜心,目連就在這一天,以各種上味飲食供佛及僧,仗此功德,母得超生,且超生七世以前之父母,不僅救亡,且可延壽。盂蘭盆法會緣起從此而來。世俗以七月十五日開鬼門關,殺雞殺魚以饗祖先,不但無益反增其負,如果父母有知,當會恨你。願雲禪師偈:‘千百年來碗裡羹,冤深似海恨難平,欲知世上刀兵劫,但聽屠門夜半聲。’弱肉強食,你吃他,他吃你,鬥爭永無休息,殺生是有因果的,造成世界紛爭,永無寧日,佛教講孝道,根本就在此,孝與順要同時進行。淨化社會要使每個人的心孝慈才行。目連救母以後,年年仿此。梁武帝時還沒太走樣,到了後來,完全走樣,不知供養三寶,大量殺生,大吃大喝,不但不能救倒懸反而造孽。餓鬼道是十法界中之一界,屬三惡道,然皆不出一念,如一念自私自利是小乘,處處為人著想,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即是大乘菩薩。有十種的念即有十種的形態,如一個人,就具足了十法界善惡的功能。盂蘭盆形似寶塔,認為好的,即可持來供佛,有五供養、十供養(香花燈塗果、茶食寶珠衣)等。或在法會時拿來供佛,舍上七天,佛事完了再拿回去亦可。盆即是裝種種供養的,先供養佛,再供養僧。供過鬼神的飯菜不能送給出家人吃,鬼神的俗家子孫可以吃,若給客人吃都不太恭敬,何況僧寶?

佛說《盂蘭盆經》是一本孝經

佛說《盂蘭盆經》是一本孝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