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上有句話:沒有謬誤就是最大的謬誤,您的見解是什麼?

小草芳心


沒有謬誤是最大的謬誤我是這樣理解的,是相對存在的。

人們在自己生活的社會生產中發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們的意志為轉移的關係,即同他們的物質生產力的一定發展階段相適應的生產關係。這些生產關係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結構,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層建築豎立其上並有一定的社會意識形式與之相適應的現實基礎。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相反,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社會的物質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便同它們一直在其中活動的現存生產關係或財產關係(這只是生產關係的法律用語)發生矛盾。於是這些關係便由生產力的發展形式變成生產力的桎梏。那時社會革命的時代就到來了。”

馬克思的這一表述告訴我們:

一、生產力和生產關係並不是始終處於矛盾狀態,生產力和生產關係出現矛盾是在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時候。生產力沒有發展到一定階段時,生產關係和生產力是相適合的,是生產力的發展形式,生產力和生產關係處於統一、和諧狀態。當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時,生產力才和生產關係發生矛盾。

按照馬克思的這樣的思想,我們可以說明階級社會的兩大基本階級之間的關係。

在階級社會的生產關係中,各有兩個基本階級,即奴隸和奴隸主、農民和地主、工人和資本家,在利益關係上是兩種相反的力量。在特定的生產力水平下,這兩種相反力量通過互相制約而達到平衡,相反相成,便構成適合特定生產力水平的生產關係。這些生產關係是社會生產的社會組織形式,給社會生產以動力。在社會生產中,奴隸主、地主和資本家憑藉所佔有的生產資料獲得了大量財富,而奴隸、農民和工人只獲得了其中很小一部分,構成階級差別。但儘管這樣,奴隸、農民和工人的生活水平也都有所改善。當奴隸主和奴隸、地主和農民、資本家和工人之間的階級差別,超過一定限度,甚至在奴隸主、地主和資本家獲得大量社會財富的同時,而奴隸、農民和工人反而生活水平下降,也就是一邊是財富的積累、一邊是貧困的積累,一邊是驕奢淫逸、一邊是痛苦不堪的時候,便會產生奴隸主和奴隸、地主和農民、資本家和工人的對立、矛盾和鬥爭。當生產力還沒有發展到一定水平、生產關係經過調整還能適應生產力發展的時候,階級鬥爭只能起到調整生產關係的作用。被支配的階級向統治階級展開鬥爭,逼迫統治階級調整生產關係,達到被支配階級能夠接受的程度。當生產關係已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時候,也就是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發生矛盾的時候,發生改變生產關係及社會形態的社會革命就是或遲或早的事了。

在階級社會中,由於生產力和生產關係不是始終處於矛盾狀態,因此兩大基本階級也不是始終處於矛盾狀態。如果階級社會生產關係中的奴隸主和奴隸、地主和農民、資本家和工人,從一開始就始終處於根本利益衝突的矛盾狀態,那就只能靠國家的鎮壓來維持生產關係的穩定。這是國家所辦不到的,這是把國家的作用和能力估計過高了,把特定歷史階段人民群眾的力量估計過低了。“水可載舟,亦可覆舟”,舟就是國家政權,水就是作為生產力的人民群眾;並且如果真是靠國家的鎮壓就可以維持生產關係,那麼階級社會的某一社會形態就會永遠存在下去,因為任何統治階級都不會自動交出國家政權的,也不會忘記使用鎮壓這一手段的。而且這也不是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而是上層建築決定經濟基礎即生產關係了。這樣的觀點不僅是和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相悖的,而且也是不符合歷史事實的。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一種生產關係不可能長期存在於它與生產力的根本衝突中,必須存在於它與生產力的適應、和諧中,或者更一般的說:任何生產方式都不是建立在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矛盾之上的,而只能是建立在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統一、和諧之上的。

二、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發生矛盾以後,生產關係已經不是生產力發展的形式,而是生產力發展的桎梏。在原有的生產關係下,生產力的發展受到嚴重阻礙,勞動者已經喪失了生產積極性。生產關係本來是生產力發展的動力形式,現在成了阻力。或者說,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由和諧狀態轉變到矛盾狀態。由於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發生矛盾,生產方式也就不再是生產方式了,整個社會生產處於紊亂狀態。當然,生產力和生產關係出現一般性的矛盾,是經常發生的。這正如一個健康的肌體也會有些病一樣。我們不能因為某人得了感冒,就說這個人不健康。因為得感冒的人的肌體的各個部分之間從總體上說可能是和諧的,感冒也是很好治療的。正如沒有絕對的健康一樣,也沒有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絕對的和諧。而馬克思這裡所說的矛盾,不是在原有的生產關係的範疇內所能解決的矛盾,只有改變生產關係的性質才能解決的矛盾。

三、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根本性矛盾是社會革命的經濟前提,社會革命的任務就是變革經濟制度,變革束縛生產力發展的舊的生產關係。要變革束縛生產力發展的舊的生產關係,就必須打碎舊的國家機器,於是社會革命就到來了。


米麥俍和


德國哲學家尼采,說;沒有真理,只有解釋。

用哲學家的思維,怎麼去理解謬誤。

我想應該是這樣理解,“沒有謬誤就是最大的謬誤”。

謬誤是人生的常態,真理是偶然的發現,真理是暫時的,經歷時間的洗禮真理會變成謬誤,而謬誤是永恆的,所以沒有謬誤的論斷是不成立的。這就是“沒有謬誤就是最大的謬誤”,的理論。

沒有謬誤,就沒有真理,所謂的真理都是暫時的解釋,所謂的真理,都是從謬誤裡誕生出來的。

一個理論被駁倒,另一個理論才會誕生,如果沒有謬誤,真理也無從談起,真理的每一個進步都意味著謬誤被批駁、被放棄、被真理所取代。

謬誤與真理的關係是對立統一的,因此謬誤( 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變為真理)。
真理和謬誤是對立的。真理是主觀對客觀的正確反映,謬誤是主觀對客觀的歪曲反映。真理和謬誤的對立在一定範圍內是絕對的,但是不是永恆的。

真理和謬誤又是統一的。它們的統一表現在:一方面,真理和謬誤相互依存,它們都以對方的存在為前提;另一方面,真理和謬誤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互相轉化。

我喜歡尼采的;“沒有真理,只有解釋”。這話說的透徹。“他一沉思,立即準備好了一個謊言”。“在需要面前,一切理想主義都是虛偽”。圖片來自網絡


神經在發燒


哲學是真理的表象,而“道”卻是真理的本質。什麼是真理?簡單來說生死是真理,得失是真理。那麼哲學就是生與死,得與失的定義。而“道”就是生死,就是得失。

回到主題,謬誤就是謬誤,沒有謬誤就區分不了對錯。對錯沒有了,那麼謬誤也就不存在了。如果謬誤、真理都不存在了,那麼哲學還有存在的意義嗎?假如哲學沒有謬誤,那麼哲學還是哲學嗎?

現代人總是用西方的哲學,想去搞明白真理存在的價值和意義,這其實就在糾結人為什麼要活在這個世界上。

早在幾千年前,一個叫李耳的人,就已經說明白了一個“道”理。無為而治人,順其自然地活在這個世界上,人才不會痛苦,才不會遭遇天責。

有人說過,中國從來都沒有哲學家。他說的很對,因為我們根本就不需要這樣的心靈雞湯。我們心裡都明白,人除了生死是大事,其它的都不算事。人生當中,有幾個人是靠哲學過日子的。人的生命其本身是沒有任何價值的,原因就是有生死的關係。幾千年來,我們祖祖輩輩只關心怎麼能健康的生活下去,盡到人的天命就行了。

人從生到死的時間很短暫,好好珍惜自己有限的生命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