愁懷自惜年華晚,回首江山動早秋:明代藩王盛極一時,為何成棄物

引言

在影視劇中,王爺大都俊美邪魅的存在,他們飽讀詩書、武功高絕,在街頭是瀟灑浪蕩的貴公子,在朝堂則是老謀深算的老狐狸。這些王爺和皇帝的關係非常好,經常為皇帝出謀劃策,並且能在國家急需用人的時候充當將才,領軍在戰場上廝殺,令敵人聞風喪膽。

但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歷史上真正存在過的王爺大都沒這麼完美,甚至可以說連萬分之一都達不上,尤其是在和皇帝的關係上面。明朝的王爺便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他們通常不住在京城,而是被分封到各地成為藩王,拱衛王室。明朝建立初始,各地藩王還有很大的權力,但是等到朱元璋駕崩,建文帝繼位,明代的削藩之路便開始了。

愁懷自惜年華晚,回首江山動早秋:明代藩王盛極一時,為何成棄物

“藩屏帝室”,朱元璋為維護中央集權,將後代分封各地

明初,朱元璋建立分封制,大封諸王,有其一套政治規劃:首先,出於防禦舊元的考慮,蒙古未肅清,一直對明朝存在著威脅;第二,出於轉移軍事權力的現實需要,將功臣宿將手中的軍權轉移到自己兒子手中,以為後來誅殺功臣做好準備;第三,配合廢除宰相制度,防範權臣把持朝政,故而賦予諸王“清君側”的權力。總而言之,“藩屏帝室”是朱元璋分封的終極意圖。洪武三年,朱元璋第一次大行分封,便講明瞭分封乃國家長治久安之計,當以史為鑑,懲宋元孤立之弊。

朱元璋認為,元朝會被推翻是因為失去了各地都有起義,而朝廷無法控制應對,因此他親自率領皇室血脈,為保衛大明江山出力,上衛國家,下安生民。他在冊封諸王的冊封文中,對諸子寄予了殷切的政治責任,希望他們

體恤民眾、嚴整軍隊,能夠勤民奉天,謹慎修身,永為國家藩輔。

周朝建立分封制,最終導致諸侯並起,王室衰微。朱元璋並非不知分封之弊,更曉明歷史上分封之亂。過去史家對七國之亂的評述,他不以為然,這當是他之所以大行分封的又一原因。在太子和朱元璋談論到七國之亂時,太子說是根源是七國之過,但朱元璋認為,七國之亂絕非分封制度之弊端導致,更不是七國的過錯。他認為,七國之亂的根源在於天子的薄情寡恩,不能友好地對待各個諸侯國,而是以一種高高在上的態度,隨意廢除諸侯、削奪諸侯的土地和經濟來源,因此釀成禍事。

愁懷自惜年華晚,回首江山動早秋:明代藩王盛極一時,為何成棄物

朱元璋對自身的自信,讓他給了藩王很大的權力。藩王們不僅擁有軍事大權,還地方政治上也享有很大的獨立權。但是為了以防萬一,朱元璋還是會時不時對自家孩子們進行一些勸誡,讓他們牢記自己藩王的身份,不要想著謀權篡位。

比如洪武六年三月,朱元璋主持編纂了《昭鑑錄》。在這本書中,朱元璋對被分封的諸王提出告誡,希望他們既不要像趙伯魯一樣不堪重任,也不要學劉安過猶不及。趙伯魯是春秋時期晉國趙氏領袖趙簡子之長子,資質平庸,連其父趙簡子賜予的訓誡竹簡都弄丟了,因此不堪繼承父業;淮南王劉安,其人才思敏捷,賓客群集,引起漢武帝忌憚,後漢武帝以“陰結賓客,拊循百姓,為叛逆事”等罪名派兵入淮南,劉安被迫自殺。

為了讓諸王更好的發揮拱衛王室的作用,朱元璋還十分重視培養諸王的軍事才能,經常派遣諸王到各地出兵練武。比如洪武二十四年第三次分封后一個月,即命漢、衛、谷、慶、寧、岷六王往臨清訓練軍士。

朱元璋認為帝王之子必須具備軍事能力,而對舞文弄墨不屑一顧。

愁懷自惜年華晚,回首江山動早秋:明代藩王盛極一時,為何成棄物

以靖難之役為界,明代藩王權力從盛極一時到一落千丈

洪武一朝,朱元璋頻繁修訂“祖訓”,通過家法的形式,對諸王權力進行了明確規定,為了防止諸王尾大不掉,雖然《皇明祖訓》增添許多限制諸王司法權和行政權的條文

,但僅是為皇權穩固對分封制度做的一種調整,分封制度作為朱元璋的一項政治設計從未有變,直至洪武末年,諸王仍然活躍在各種軍事和行政事務中。朱元璋去世後,建文帝朱允炆即位,如何控制叔父諸王,成為他要解決的第一要務。

朱允炆削藩即是從禁止諸王節制諸司權力開始。建文元年春二月,建文帝下令“親王不得節制文武吏士”。但建文帝的削藩政策尚未完全展開,燕王興兵靖難。這場持續四年的戰爭,原本是針對建文帝的削藩政策,其結局卻是削藩政策在成祖手上的繼續深化和基本落實。

朱棣篡奪皇位後,一邊擺出親和大度的姿態,將建文帝所廢諸王盡數復爵,大行賞賜;一邊逐步頒行各項限制諸王權力的敕諭。據《明實錄》記載,最早限制諸王行政權力的敕諭是在永樂元年四月,發端於王府修造問題。永樂元年四月,代王朱桂“擅興土木,疲勞軍民”,朱棣以此為由下令所司:“自今王府非得朝命,不許擅役一軍一民,及斂一錢一物,聽從者有罰。”規定王府今後凡有事關涉地方有司,

皆需奉有朝命,否則不得役使地方。

愁懷自惜年華晚,回首江山動早秋:明代藩王盛極一時,為何成棄物

這條規定一方面防止了諸王在封地大興建造,騷擾百姓;更重要的是,禁止王府幹涉地方行政事務,削奪諸王節制地方諸司的權力,改變了洪武朝以來藩王的節制諸司的權力,被視為是藩禁政策的開端。當然,禁止諸王勞役諸司的規定頒佈後,其效果並非立竿見影

,諸王命令有司修造的事情還時有發生。朱棣得知後,皆賜敕訓誡,以保證這項規定的貫徹實施。永樂元年五月,晉王朱濟熺令有司每二十里設火燎,並修治橋樑和道路等。朱棣聽聞後甚是不樂,下詔戒諭晉王朱濟熺,並再次頒佈一條新的藩禁政策,令諸司不得聽命諸王。

這項詔令對王府與地方諸司的事務做了明確劃分,規定諸司事務,有關王府者可奏請親王,其他不幹王府者,俱不許啟請;若王府有事,諸司要上奏朝廷,不得聽命於諸王。這條詔令是對永樂元年四月詔令的進一步深化,將不得干涉有司的事務,從修造事務擴展為全部王府事務。這樣,諸王已經完全喪失了任何可能節制諸司的權力。

愁懷自惜年華晚,回首江山動早秋:明代藩王盛極一時,為何成棄物

隨著諸王節制諸司權力的完全喪失,朱棣又進一步控制藩王在封地內的其他行事權力,最終藩王的權力範圍被侷限於王府之內。為了徹底削奪諸王在封地的行事權力,將諸王權力嚴格限定在王府之內,一些王府事務開始逐漸被交由諸司處理。永樂四年正月,周王朱橚請求親自帶三千護衛,入皂君山搜捕逃亡軍士,朱棣卻制止周王親自追捕,下令有司遣官代為追捕,表明朝廷對藩王的管制愈加嚴格。

另外,朱元璋大行分封的目的本是藩屏帝室,故諸王坐鎮邊邑,抵禦外番責無旁貸。在洪武一朝,諸王對明朝的作用最主要表現在與外番的軍事鬥爭上。而到了成祖之時,他禁止諸王與外藩交往,肅王朱楧亦因曾接受別失八里哈密進獻布匹和馬匹而受到朱棣戒諭。

愁懷自惜年華晚,回首江山動早秋:明代藩王盛極一時,為何成棄物

被捆縛的政治意識:在現實中被束縛的藩王只能在詩文中尋求精神慰藉

靖難之前,諸王作為朱元璋政治設計藍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積極參與到各項國家事務中,特別是軍事,藩王權力可謂盛極一時。靖難之後,隨著藩禁政策不斷出臺,藩王權力一落千丈,終於形成宗藩在政治上極為孱弱的基本狀態。至此,藩王成為明代歷史上一個特殊的群體,衣租食祿不事四民之業,徒有封爵不問國之政務。

但明代藩王的實際政治際遇與他們真實的政治態度並不能同一而論。藩王多受過良好的教育,加之身份特殊,他們的政治抱負必然不會隨著政治參與途徑的中斷而蕩然無存。從他們的詩作,可以捕捉到政治意識在這一群體的精神世界中或隱或顯地存在。

周憲王朱有燉有數首描寫王昭君的詩作,他借王昭君的典故來抒發自己的不得志:“自信花顏獨佔春,那知漂泊委胡塵。”昭君之美,無人可及,她本應留在“深宮”,可是事情恰恰相反,不得不“漂泊胡塵”。作者似是為王昭君鳴不平,

實則隱晦地表達自己有才而不被用事的憤懣。朱元璋玄孫、簡王朱模曾孫沈安王朱詮鉌也曾在《春日寫懷》一詩中寫到“獨抱魚龍志,難逢際遇時”,自言有魚龍之志,卻生不逢時,抱負難以施展。

愁懷自惜年華晚,回首江山動早秋:明代藩王盛極一時,為何成棄物

結語

在洪武一朝,明代藩王是整個國家的重要力量,既能攘外也能安內。建文帝時,由於朱允炆本身是諸王的後輩,因此被藩王們頗為忌憚,開始了削藩。

而明成祖朱棣本就是藩王出身,明白藩王權力過大的後果,因此更加積極地推進削藩進程,最終導致明朝藩王們成了政治上的“棄物”,有王爵之名卻無王爵之實。

參考文獻:

《明實錄》

《皇明典禮志》

《國朝典匯》

《明會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