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人為什麼會過“田社”?

青海人為什麼會過“田社”?

青海人為什麼會過“田社”?


青海人的“田社”

從春分開始一直到清明節,是青海民間漢族“過田社”的時間。田社,就是古代奉祀田神的處所。青海保留的“田社”習俗是一種社、祖同祭的習俗,保留了一些春社祭社的內容。“田社”習俗的主題以祭祖祈福為主,日期通常在春社至清明期間,各地內容不盡相同。

這一天,本家門的男女老少都從天南海北彙集到祖先墳地。祭祀的物品主要是一副獻子、燒紙香燭、酒、茶、菜、肉等。有的大家族現還保留殺豬獻牲的習俗。祭祀前,要先整修墳墓,除去雜草,給墳堆添加新土。祭祀時,首先要祭后土,表示向土地神稟告祭祀事宜,然後燒紙、貢獻祭祀物品。男性按照行輩、年齡長幼等排列,向先祖三叩首。還有就是要進行“滾饅頭”儀式,這個儀式就是由家中長者從墳頭將饅頭滾下,落到誰身前即為誰的。其寓意十分美好,就是能得到祖先護佑、諸事如意,得饅頭者則預示無子得子,才子遇到佳人,求學者定能中舉,有病者將要康復。

其實,“過田社”具有特殊的社會功能,這一天不論你身處何地,無論你有多忙,都會到祖先墳上燒紙,聽老人們一一講述祖先的故事。實際上,這就是中國人延續了多少年的根意識。它是牽著人們的一跟線,是家人和睦,族人團結的融合劑,更是教育人們不忘歷史、不忘祖先、感恩生活以及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的載體。

青海人為什麼會過“田社”?


什麼是“田社”?

有人說是春社,也有人說是春分。其實田社是古代祭祀田祖即大地之神的節日,而春社則是祭拜春天之神,即祈求賜子的禖神的節日,至於清明那是祭祀祖先的節日。古時候三節分開,各有所祭,後來逐漸演變合併為一個節日,在內地許多地方就是清明節,而在西寧以及河湟地區卻是田社。無論內地的清明還是西寧的田社,古代三個節日的內容都在西寧地區保留了下來。如給祖先燒紙錢原是清明節的,祭后土便是田社的,而放風箏以及饅頭上以燕子形為飾,祭把後合族而餐,則是春社的。

為什麼保留了“田社”這一名詞呢?

田社的時間大致在春分前後,每年因立春時間不定,田社也沒有固定時間,立春後第五個寅日即為田社,有時與春社日相同,與清明也相差不遠,這也是三節合一的原因之一。因為這時正值春忙季節,一般人家無力連日舉行祭祀活動,只好合併為一日而祭祀之。田社上墳是最隆重的,因此往往舉族而出。

青海人為什麼會過“田社”?


據說原來西寧郭家是南涼王禿髮氏之後,田社日往東郊上墳時,浩浩蕩蕩,前邊的人已出了東城門,後邊的還在家門口待發,成了西寧的一大奇觀。現在自然沒有這樣的大家族了,但田社上墳,仍然被倍加重視。

青海人為什麼會過“田社”?


青海人為什麼會過“田社”?


青海人為什麼會過“田社”?


“田社”習俗有哪些?

青海人為什麼會過“田社”?


► 這天,要為墳頭添土,同時也為后土(立在墳後的一石)添土,一般加添三背鬥。西寧人有“新墳不過社”的說法,要提前上墳。在墳前要擺上大量的饅頭、果品、大肉等祭品,點燃紙錢,族人按輩份依次跪拜行禮。兒童們則還要放鞭炮、放風箏。

青海人為什麼會過“田社”?


► 祭畢還要滾饅頭。有的在最老的墳頭,有的在頭一年的新墳頭,由長者往下滾饅頭,年輕人在下邊呈半圓圈跪著。據說饅頭滾到誰的懷裡誰就得到祖宗賜福,有好運:沒媳婦的,在年內會娶到稱心如意的妻子;正在求學的,會學業大進,考上好學校等。

青海人為什麼會過“田社”?


► 饅頭滾完,便是合族野餐,並商議族內事宜。田社墳上野餐是最開心的,吃肉喝酒,猜拳戲笑,直到酒醉興酣,方才收拾東西,搖搖晃晃地回家,每家扶一兩個醉漢。有的醉得走不成,還得用架子車拉著。此情此景,正如唐代《社日》詩所詠的“桑朽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歸”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