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日製造業迴歸的可行性高嗎?從工業史上五次產業大轉移可見端倪

這兩天美日兩國政府相關人士公開表示,要出資鼓勵本國製造商撤出中國,美國是世界第一大經濟體,中國是第二大,日本是第三大,老大和老三一起鼓勵自己企業撤出老二家,這是一種前所未有的情況,這符合經濟發展潮流嗎?其實,自有工業以來,人類已經有五次產業轉移的歷史,以史為鑑,我們也許可以從歷史中看出一些端倪。


美日製造業迴歸的可行性高嗎?從工業史上五次產業大轉移可見端倪

在17世紀中葉,荷蘭是世界霸主,工業能力也最強大,當時世界有2萬艘船,荷蘭人獨佔了1.5萬艘,號稱海上馬車伕,荷蘭人熱愛做生意,人類的股票交易制度就是荷蘭人發明的,現在世界最發達的城市紐約,最早也是荷蘭人佔領的,叫新阿姆斯特丹,可見荷蘭人的商業眼光。荷蘭人積累了雄厚的資本實力後,發現跨海到當時生產成本更低的英國去投資紡織業賺錢更快些,所以,大批荷蘭資本就湧進英國,助力英國成就了工業革命,結果英國反而崛起取代荷蘭成為世界霸主。這是第一次產業轉移,從荷蘭到英國,為了降低生產成本轉移產業看來由來已久。


美日製造業迴歸的可行性高嗎?從工業史上五次產業大轉移可見端倪

18世紀中期,英國工業革命發展起來後,迅速成為世界工廠,英倫三島就那麼一點土地和人口,遠遠喂不飽機器大生產的產能,因此,英國人到此殖民,掠奪生產需要的資源,及生產後商品要打開的廣闊市場。美國原本就是英國人的殖民地,當時英國本土的生產根本不夠用,美國又剛獨立不久,社會制度先進,地大物博,各種政策法律都大力鼓勵創業,一切欣欣向榮,所以,很多英國人及歐洲人也喜歡去美國,19世紀40年代起,英國自然就將產業轉移到美國,後來,又剛好有一戰二戰的神助攻,美國乘機發展起來,到一戰後美國製造業就已經佔世界40%了,GDP成為世界第一。這是第二次產業轉移,從英國到美國。


美日製造業迴歸的可行性高嗎?從工業史上五次產業大轉移可見端倪

20世紀中葉,二戰剛結束,東西方就開始冷戰,當時工業最發達的西方大哥美國為了遏制蘇聯和中國,培育自己前方的盟友,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美國向西歐的西德及東亞的日本進行大規模的產業轉移,自己除了保留一些高端製造外,更多發展金融產業,逐漸成為金融帝國。這造就了日本和德國製造業的崛起,成為新的世界工廠,德國和日本都從戰後的一窮二白迅速成為發達國家,日本經濟體量達到世界第二,德國成為第三,僅次於美國。這是第三次產業轉移,從美國到德國和日本。


美日製造業迴歸的可行性高嗎?從工業史上五次產業大轉移可見端倪

日本是資源很匱乏的國家,市場容量也不大,發展到一定程度後,很快就飽和了,必須向外輸出自己產能,於是,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日本就近向韓國、臺灣、香港及新加坡轉移自己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經過幾年的市場培植和發展,又把自己產能巨大的電子及汽車等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業也轉移到這些地方,這四個地方很快也發達起來,成為世界工廠的重要組成部分,有亞洲四小龍的美稱。這是第四次產業轉移,從日本到亞洲四小龍。


美日製造業迴歸的可行性高嗎?從工業史上五次產業大轉移可見端倪

亞洲四小龍畢竟是小龍,資源不足及市場狹小的問題很快又暴露出來,他們必須尋找廉價資源和廣闊市場來承接產能。恰在此時,東方巨龍引來改革開放,無可比擬的巨大市場和人口紅利立刻吸引了四小龍、美國、歐洲及日本都紛紛轉移勞動密集型產業,隨後又有大批的資本密集型產業及技術密集型產業進來,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經過40年的發展,中國製造業已經佔世界30%以上,產業鏈非常完整,成為最名副其實的世界工廠。這就是第五次產業轉移,從歐美、日本及亞洲發達地區轉移到中國。


美日製造業迴歸的可行性高嗎?從工業史上五次產業大轉移可見端倪

從以上五次的產業轉移史來看,一個國家,如果資源不足和市場狹小,產業發展到一定程度是必然要轉移的,如荷蘭、英國、日本及四小龍。所以,不是大國是不能長久當擔世界工廠這個使命的,綜合各種要素來看,世界上只有中國和美國具備這種能力,而美國由於這幾十年產業已經空心化,發展成金融帝國,雖然還有一些科技創新能力,但產業鏈配套嚴重欠缺,加上社會運行成本高,資本的趨利本能,已經根本無法將創新能力在本地大規模產業化,特朗普上臺後一直要求製造業迴歸,從2016年到2019年,製造業佔GDP比例從11.4%到11%,不升反降就是一個明證,還有郭臺銘及曹德旺到美國辦廠的失敗,已經說明了現在的美國中低端製造業是很難生存的。所以,美國哪怕補貼企業搬回去,也是沒有吸引力,回去很難生存,回去幹什麼,通用汽車就已經多次拒絕搬回去。特斯拉也是來上海量產後成本大降,才更有可能成為一個快速發展的行業。日本更是不值一提,國內經濟已經20年停滯不前,技術上也已經沒有優勢,中國已經多年是日本的第一貿易國了,而且日本還是順差,沒有中國市場支撐,日本會更加困難。


美日製造業迴歸的可行性高嗎?從工業史上五次產業大轉移可見端倪

因此,從世界五次產業大轉移的歷史看,以及從現在的經濟及產業鏈的事實分析,這一次美日製造業的迴歸都是困難重重,可行性不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