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樂》中夏竦名氣這麼差,歷史上卻是難得的能吏

《清平樂》中夏竦名氣這麼差,歷史上卻是難得的能吏

在《清平樂》中,夏竦是以一個小人面目出場的。他與賈教習勾勾搭搭,對婚姻不忠,又以貪財成為了年輕後輩的笑柄。鬧得最大的是,她的妻子因為忍受不了寵妾,竟然毆打他,讓宋仁宗也看了笑話。電視劇中的這段情節,應該是由《宋史》中引申而來:

竦娶楊氏,楊亦工筆札,有鉤距。及竦顯,多內寵,浸與楊不諧,楊悍妒,即與弟媦疏竦陰事,竊出訟之,又竦母與楊母相詬詈,偕訴開封府,府以事聞,下御史臺置劾,左遷職方員外郎、知黃州。

《清平樂》中夏竦名氣這麼差,歷史上卻是難得的能吏

這段記載同樣見諸於李燾的《續資治通鑑長編》,應該是確信無疑的史實。然而,仔細想來,夏竦頂多也只是家務事沒有處理好,導致後院起火,甚至將母親和岳母都牽連進來,算不得大節有虧。

可是,夏竦在歷史上的評價不高,也是事實。元朝丞相脫脫甚至借《宋史》之口,指責夏竦與王欽若、丁謂合為三大奸邪,實在又有些過分。王欽若、丁謂的最大過錯,在於應和宋真宗的“天書祥瑞”,大興土木,盤剝百姓,以至於民怨沸騰。夏竦卻完全不是其一黨,也曾立阻真宗的荒唐行徑,為何淪為他們一夥呢?

從夏竦的經歷來看,是活脫脫的一部勵志電視劇,完全可以作為開了掛的男主角寫入小說之中。年輕時,他的父親在抗擊契丹的襲擾戰中壯烈殉國,朝廷撫卹獎勵了他一個“三班差使”的官職。可是,這是個低級武官職位,在宋朝重文輕武的大環境下,註定無法出人頭地。

《清平樂》中夏竦名氣這麼差,歷史上卻是難得的能吏

於是,夏竦拿著自己的詩稿,專門在路上等候當時的宰相李沆。面對氣派的隨從馬隊,夏竦沒有驚慌,而是攔下李沆後恭恭敬敬遞上詩稿,並希望能夠換為文官。李沆才翻了幾頁,讀了一句,便馬上應允,還帶回詩稿細細品讀,第二天與宋真宗分享。讓李沆極為欣賞的那一句就是:

山勢蜂腰斷,溪流燕尾分

雖然棄武從文,但夏竦得到的只不過是丹陽縣主簿這樣不入流的官職而已。然而,夏竦的詩文才華,卻迅速名動天下。翰林待讀學士楊徽之讀完他的詩,稱其“真宰相器也!”他的詩詞確實非常精彩,在當時驚豔絕倫。要知道,他並非正兒八經的進士出身,在講究門第、科舉的宋朝,已經非常難得。如果不是宋朝湧現了歐陽修、蘇軾、王安石這些妖孽級別的後輩大咖,夏竦在文壇的地位絕對是宗師級的。

《清平樂》中夏竦名氣這麼差,歷史上卻是難得的能吏

以文出名的夏竦,很快平步青雲,成為了真宗時期的大臣。他一不阿臾上級,二不迎合皇帝,是難得的直臣。《宋史》拿他和丁謂並列,但又不得不承認他與丁謂不和,甚至身為下屬還寫詩諷刺自己的上司丁謂。宋真宗迷信道教,聽信丁謂、李溥的話要修建上林苑複道、三神山,朝中大臣沒人敢勸,只有夏竦以戶部員外郎身份反對,認為這些工程勞民傷財。

宋朝大臣,往往會派往地方主政,夏竦在外放時的表現更是可圈可點。他知襄州時,當地發生大饑荒,百姓流亡,盜賊橫行。夏竦當機立斷打開公廩發糧食,隨後又勸說富商捐糧,這才讓四十六萬人度過饑年。皇帝自然是賜書褒諭,民眾則將宋真宗的詔書刻成石碑,世代不忘夏竦的恩德。

《清平樂》中夏竦名氣這麼差,歷史上卻是難得的能吏

夏竦知洪州時,那裡的百姓迷信鬼神之說,有病不看醫生。夏竦硬生生地沒收了迷信器具,並搗毀了亂七八糟的神廟祭壇。他教習百姓重視農業,命人攻習針灸方脈,完全扭轉了當地的風氣。

《清平樂》中提及的宋軍被西夏打敗的好水川之戰,歷史上確有其事。追究責任時,下令出兵的韓琦自然首當其衝,他自己也上書自劾。夏竦派人收拾宋軍屍體,並在主帥身上找到了韓琦叮囑的公文。夏竦立即上書宋仁宗,為韓琦說情,這件事被洪邁記錄在《容齋隨筆》中。洪邁感慨道:

英公此事賢矣,而後來士大夫未必知也,予是以表出之。

《清平樂》中夏竦名氣這麼差,歷史上卻是難得的能吏

在提攜後進上,夏竦更是不遺餘力。宋庠、宋祁兩兄弟都受過他的知遇之恩,一個當上了宰相,一個當上了尚書。范仲淹更是因為他的保舉,才從不得志而為人矚目。范仲淹自己也在《謝夏太尉啟》中承認“深惟山野之材,曷副英豪之薦”。

雖然夏竦沒有當過宰相,但他的才能才華,卻足以讓人讚歎。他死後也差點被諡號為“文正”,只是因為風評不佳,改諡為“文莊”。除去夫妻關係不和鬧得太大,史書也指責他貪財好飲樂。其實,他也沒有貪百姓之財,而是派僕人在邊境做貿易,實在不算大錯。至於說好飲好樂甚至好色,這不是俸祿優厚、養尊處優的宋朝文人常態嗎?何苦,偏偏為難夏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