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英法等國為什麼面對德軍的閃電戰束手無策呢?

作為二戰德國不可一世的閃擊戰,至今仍讓歐洲各國記憶猶新,之所以閃擊戰那麼讓人難忘,主要是它開創了前所未有的作戰模式,就象上世紀九十年代發生的海灣戰爭一樣,把人類又帶向了另外一個作戰環境中。

二戰,英法等國為什麼面對德軍的閃電戰束手無策呢?

但是,希特勒德軍在二戰中所使用的閃擊戰,並不是德軍新發明的什麼創舉,實際上在一戰的時候,協約國和同盟國都不同程度地使用了這一理論,只是運用的程度不同罷了。

早在一戰前夕,德國著名軍事家馮.施利芬就創建了閃擊戰理論,但這個理論的基礎卻是以閃電和戰爭兩個詞融合在一起的,正因為這個理論在以前任何戰場環境中都沒有使用過,因此,當德軍在一戰中拿出這個戰法時,剛開始讓協約國的英法聯軍無所適從,一時都找不到怎麼破解的辦法。

在一戰期間,德軍根據馮.施利芬的閃擊戰理論制訂了一份“施利芬計劃”,運用五支大軍運行到法軍的後方,妄圖實施分割包圍,但由於德軍在這一計劃中注重了步兵的進攻而忽視了步坦的協同,因而被英法聯軍打了個措手不及,總體上看,這個閃電戰因戰線長、兵力分散和攻防脫節而失敗了。

但德國是個擅於總結經驗教訓的國家,在一戰中出現的塹壕戰、陣地戰以及綜合運用突擊隊,包括步坦協同作戰等缺點,在二戰前二十年的總結中得到糾正,因此,當德國裝甲兵之父、又稱閃電戰之父的古德里安把閃電戰理論應用到裝甲集群之中時,這一理論得到了有效的發揮,從而奠定了德國在二戰初期坦克能長驅直入、而後勤補給供應不上的基礎。

二戰,英法等國為什麼面對德軍的閃電戰束手無策呢?

那麼,問題就出現了,同樣是經過一戰的洗禮,而且英法還是戰勝國,到了二戰時,英法等國為什麼面對德軍的閃電戰而束手無策呢?

首先,英法兩國經過一戰的打擊後,綜合國力顯著下降,尤其是民眾反戰厭戰情緒濃厚,兩國並沒有把德國的崛起當回事,缺乏居安思危意識。

在英法兩國當政者心裡,他們以為經過《凡爾賽和約》的嚴厲制裁,德國不可能馬上恢復元氣,因此放鬆了對德國的監管,以至希特勒能暗渡陳倉瞞天過海地把軍事力量,通過寓軍於民的方式發展了起來。

而希特勒在發展軍事的同時,更是早早就把協同戰術理論放置到納粹德軍的建軍原則裡,因此,從一開始,納粹德軍的建設就是按照作戰要求來訓練的。

其次,希特勒上臺就把獨裁和擴張作為奮鬥目標,而英法等國還沉浸在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心態上。

有學者說,《凡爾賽和約》就是給希特勒德國復仇的加速器,這句話有一定的道理。即使到了現在,仍有不少學者在為德國一戰的賠償和制裁問題打抱不來,認為和約就是野蠻和搶奪。

而作為當時工業水平相對靠前的德國來說,賠償算不了什麼,但是制裁得太離譜了,因此,從政府到民眾都對這個和約意見很大,從一定程度上講,這個和約就是一個火藥桶,挑起了德國與西歐各國的矛盾,同時,也引燃了德國發奮努力重新再戰的怒火。

而作為英法戰勝國來說,他們只想著如何從德國手中收取戰爭賠償,並沒有對希特勒一步步的擴張野心進行監督,以至當希特勒收復周邊的小國包括波蘭以後,英法才感到自身安全受到威脅,這才草草宣佈對德宣戰,可已經晚了。

二戰,英法等國為什麼面對德軍的閃電戰束手無策呢?

第三,納粹德軍在二戰中實施的閃電戰,是一種前所未有的新型戰爭模式,與英法等國期盼的被動防禦完全是兩個樣子。

一戰時,協約國和同盟國雙方都使用了許多新式武器,包括坦克和生化武器,坦克和阻擊手、防毒面具等也都第一次出現在戰場中。而且,大兵團作戰、利用塹壕、鐵絲網等作為攻防手段也都第一次登上戰爭舞臺。

但到了二戰以後,經過一戰血與火的檢驗,德軍很快便找到了新的戰爭樣式,由一戰坦克單純掩護步兵進攻轉變為坦克單獨成為裝甲集群,成了一支新型的打擊力量。同時,德國又廣泛運用海陸空協同戰術同步推進,從而一改單防步兵進攻的形態,轉爾需要全方位進行防禦。

從上面介紹的不難看出,二戰德國首創的閃電戰,並不是單指突然襲擊,它是一個複雜的系統過程,完全顛覆了當初人們對戰場環境的認知,所以,當德軍實施閃電戰的時候,很多國家莫名其妙地吃了這個虧,等他們醒悟過來也以牙還牙,以同樣方式對德進行還擊時,德國也就失去了繼續進攻的動力,在希特勒看來,這場戰爭,德國只能贏不能輸,所以,當盟軍和蘇軍全線反擊時,德軍根本就沒想過進行防禦作戰的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