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歡水》因“女權”降至7.4,“一星運動”情緒宣洩攻佔豆瓣?

​文 | 糖炒山楂

距離“227事件”中肖戰主演的《陳情令》被網友怒打一星、豆瓣評分一夜間下跌0.3至7.9分尚不足五十天,肖戰也才剛剛憑著《紅梅贊》迴歸大眾視野,誰曾想“一星運動”再次在豆瓣上演,甚至有過之無不及。

《我是餘歡水》之於劇集市場的意義,絕不僅僅是一部正午陽光開播豆瓣8.5的口碑劇,更是頭部影視公司開啟的關於短集劇的一次頗為成功的嘗試。荒誕現實、“爽劇”元素,以及直擊人心的“中年社畜”形象,都讓該劇一度被視為標杆性作品,不過這一切都毀於一句臺詞。

《餘歡水》因“女權”降至7.4,“一星運動”情緒宣洩攻佔豆瓣?


“男女平等,你們天天喊著要女權,我給你啊”,12集的綁架場景,本來是對人性的深刻聚焦和辛辣諷刺,不成想卻掀起了一次戲劇性的輿論戰:和微博上部分網友感覺被“冒犯”不同,直男聚集地虎撲主流聲音更傾向於臺詞劍指“田園女權”,兩者之間的拉鋸戰一度發展到豆瓣上,掀起一星和五星運動。

《餘歡水》因“女權”降至7.4,“一星運動”情緒宣洩攻佔豆瓣?


《我是餘歡水》豆瓣評分出現了斷崖式下滑,從8.3分降到7.5分,開播評分為8.5、當下評分為7.4。值得注意的是,同樣被波及的還有出品方正午陽光,從“國劇門臉”到“爹系文化”主導的公司,一星運動更是禍延至《知否》《都挺好》等多部已播劇。

從《陳情令》到《我是餘歡水》,豆瓣評分的悲劇背後,不免讓人思考“冤嗎”?或許很少有人能夠明確給出答案,不過可以確定的是,當情緒宣洩式評分一再攻佔豆瓣時,這個昔日頗具公信力的平臺也在續寫著一部“公信力消亡史”。

《餘歡水》豆瓣荒誕史:一星運動PK五星運動


或許真的應了導演孫墨龍那句“現實遠比故事更荒誕”。如果沒有觸及“女權”這個敏感詞的話,《我是餘歡水》應該還憑藉著豆瓣8.5和高開高走的曲線圖穩穩站在國產精品劇的頭部隊列裡,然後接受從現在直到年末一輪又一輪的讚譽,不斷為正午陽光國劇門臉的美譽加碼。

如今一切都是枉然,它被頻繁提及的只有“女權”風波。《我是餘歡水》涉及的“女權”,是近年來極易戳中大眾敏感點的話題,一經提起總能攪動輿論狂潮。不諱言,近年來搭載“女權覺醒”東風的影視劇不在少數,所謂的“大女主系列”無不是如此,只是當這一話題發酵不受控制也讓市場“措手不及”。

《餘歡水》因“女權”降至7.4,“一星運動”情緒宣洩攻佔豆瓣?


“《我是餘歡水》冤嗎?”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理解也樂此不疲給著自己的答案,微博、虎撲、豆瓣上關於這一話題的帖子仍在實時更新著。雖然導演親自下場為這句現場發揮的臺詞做了解釋,“只是為了添加一下安妮的不容易”,原作者表示“多數暴民恐怕連女權主義的概念都說不清楚”,但都未能平息這種爭執。

《餘歡水》因“女權”降至7.4,“一星運動”情緒宣洩攻佔豆瓣?


因為並沒有進行鋪墊太過突兀,再加上劇中女性角色的偏負面性,成為《我是餘歡水》“碰瓷女權”輿論爆發的原因。不過此次豆瓣一星運動的規模之大仍然令人震驚,截止目前,該劇三星及以下評價佔33%,一星評價佔10.5%,而在此之前該劇評分8.5和8.4時,一星評價佔比分別是0.9%和1.1%。

更直觀點來看,翻閱當下該劇的豆瓣短評的“差評”一欄,雖然也有開播之初表示不及預期者,但大多數的差評日期仍然集中在4月15日、16日及之後,“編劇夾帶私貨diss女權”、“汙名化女權”更是成為常見詞彙。相比之下,“一般”欄目裡的評論明顯時間更為靈活,評論也更立足劇情、演員本身。

《餘歡水》因“女權”降至7.4,“一星運動”情緒宣洩攻佔豆瓣?


同樣不容忽略的還有以虎撲直男為代表的“五星運動”。截止寫稿時,該劇在4月21日出現了大量四星五星好評,其中不乏立場鮮明為“女權”而來的,“過於現實的情節,讓田園女權集體高潮,她們寧可活在一個理想化的世界,也不肯接受現實”、“女權已經變成了承受不了一點調侃的話題,這太糟糕了”等評論甚為常見。

豆瓣評分“粉絲化”,被情緒主導的“魔幻打分”?

《我是餘歡水》的豆瓣魔幻打分並不是個例。在一個月前,因為肖戰粉絲而起的“AO3事件”帶來的一大後果,便是助力肖戰一戰成名的《陳情令》在收官半年之後遭遇了大量一星差評,豆瓣評分陡降、正式退出8分陣營,而在此之前它在豆瓣上留下的打分人數破紀錄、評分上行“神話”尚在眼前。

《餘歡水》因“女權”降至7.4,“一星運動”情緒宣洩攻佔豆瓣?


而一如《我是餘歡水》事件爆發後,正午陽光及其出品的多部影視劇同樣被網友扣上了“直男癌”“男權”的帽子。《都挺好》中大團圓的結局、《清平樂》中強行被提升為大男主劇的改編操作,甚至是《知否》《歡樂頌》這樣的女性劇也難以逃過指責。

《陳情令》之外,肖戰參演的《慶餘年》也被“連坐”。雖然該劇豆瓣評分在肖戰事件爆發後仍維持在7.9分(如今上升到8分),但是據媒體統計僅3月1日該劇豆瓣打分人數暴漲10萬,沉浸在個人情緒中的粉絲群體不再少數,只是吞下這枚苦果的不僅是肖戰,也禍及了整個主創團隊。

《餘歡水》因“女權”降至7.4,“一星運動”情緒宣洩攻佔豆瓣?


雖然臺詞、演員本身就是劇集創作和影視化的一部分,劇集所承載的價值觀傳遞同樣是其精神內核所在,但是這兩場起源於粉絲行為和“女權”話題、但卻讓劇集乃至關聯劇集為此買單的“運動”,折射的正是互聯網時代公眾話語權不斷放大的同時,豆瓣評分機制同樣在淪為大眾的情緒宣洩口。

或許這並不難理解。最初豆瓣是文藝青年的聚集地,他們在其中推薦影視、暢談讀後感觀後感。豆瓣2018年用戶數據顯示,男女性別比例持平,年齡佔比以25-35歲人群為最,本科及以上學歷人群佔比超過50%。只是隨著豆瓣評分機制進入大眾視野、甚至成為影視宣傳粉絲打榜的進攻地,一切也就在發生變化。

《餘歡水》因“女權”降至7.4,“一星運動”情緒宣洩攻佔豆瓣?

(2018年12月豆瓣APP使用人群年齡佔比)


如今的豆瓣,正在從文藝青年的自留地逐漸成為大眾化的社交平臺,這也意味著豆瓣評分將成為更多人的表達陣地。但不可避免要面對用戶低齡化、學歷知識水平參差不齊的現狀,而這些都必然導致純粹的影評減少、情緒主導的評論增加,甚至成為極端情緒宣洩的陣地。

當豆瓣評分越來越被“粉絲行為”同化,也就不難理解《陳情令》《我是餘歡水》這樣的一星運動了。只是當主創團隊的匠心製作淪為網友的情緒宣洩,市場最常用的衡量一部作品的豆瓣評分還有公信力嗎?

從行業標杆到“魔幻打分”,豆瓣公信力的消亡和重塑

豆瓣評分還有公信力嗎?或許是困擾很多人的問題。其實關於豆瓣評分的公信力並不是第一次被質疑,2013年馮小剛為《私人訂製》劍指豆瓣影評人不專業,2016年人民日報指出“豆瓣、貓眼惡評傷害電影產業“,不過豆瓣評分仍然是市場最常用的指標之一。

“豆瓣高分劇/綜”是一部作品打開市場最好的敲門磚,更是衡量市場冷熱的主要指標之一。以今年劇集市場為例,《我是餘歡水》《清平樂》《嘆息橋》等開播評分過8分,《民國奇探》《鬢邊不是海棠紅》等近十部豆瓣超過7分劇的扎堆,都在力證市場的火熱。

《餘歡水》因“女權”降至7.4,“一星運動”情緒宣洩攻佔豆瓣?


只是也不可否認,豆瓣評分也正在迎來變革期:一面是原來建立的以文藝青年影評為主導的公信力的消亡史,一面是涵蓋了更廣泛大眾、更具互聯網特質的新型評分用戶群的被重塑。這其中究竟哪個更勝一籌,或許很難說清楚,但我們可以清楚看到的是,其中的發展軌跡和積弊已久。

當下和一部熱門影視劇綜一起進入大眾視線的,往往還有對家黑、水軍惡意差評等,甚至於為此催生了一條“豆瓣養號”的產業鏈,再加上粉絲經濟作用下的對愛豆偶像的吹捧、宣傳作用下的集中好評、媒體有意識的引導等,如此種種都在影響著作品的最終評分。

《餘歡水》因“女權”降至7.4,“一星運動”情緒宣洩攻佔豆瓣?


雖然豆瓣曾公開自身的評分機制,直言“水軍是有的,但是豆瓣評分很難刷得動”,但是近年來被豆瓣水軍禍害的影視劇不在少數。以正在播出的《鬢邊不是海棠紅》為例,就有網友指出其在開播之初便有大量3月新註冊的賬號發佈一星差評,該劇開分只有6.9分,而如今隨著劇情推進評分已然上升至7.7分。

《餘歡水》因“女權”降至7.4,“一星運動”情緒宣洩攻佔豆瓣?


尤其是互聯網時代不加掩飾的好惡在其中表現得尤為明顯,而這種好惡的來源並不統一,或是劇情三觀如《下一站是幸福》就曾因為後期劇情的毀三觀和狗血,豆瓣平均降至6分;但也有肖戰粉絲事件帶來的《陳情令》差評,以及陷入“女權”問題被差評的《我是餘歡水》。

或許未來,《陳情令》《我是餘歡水》這樣的“一星運動”、魔幻打分還會時常出現,成為粉絲經濟、互聯網時代話語權放大的附屬品,而我們仍然期待著可以以更理智、更冷靜的態度去對待每一部作品,正視創作者的每一份心血;影視創作者也能跳出豆瓣羈絆,以內容說話,而不是過度追求豆瓣評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