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樂》歐陽修考場問題是作弊嗎?聊聊古代科考那些事兒

最近熱播的電視劇《清平樂》,因為對宋代社會的高還原度而時常被人提及,服化道的精美設計、場景構圖的高超審美,甚至是文白相間的臺詞把握,便有朋友開玩笑說:“沒點文化知識,還真看不懂這場《清平樂》!”

這話當然是誇張了,《清平樂》的主創團隊還是比較貼心地考慮到這些問題,許多難懂的名詞術語都有專業解釋,儘量做到易懂。

不過,即使有解釋的情況下,我們還是會漏掉一些有趣的信息,原因無他,主要是該劇信息量太大,一個小小鏡頭,背後便可能牽扯到一大段的歷史。

比如在某一集中,歐陽修參加科舉考試,因為對試題的理解拿不準,“司空掌輿地之圖賦”裡的“司空”,到底是周司空,還是今司空?

為了搞清楚狀況,免得寫偏題,歐陽修便在考場上求見主考官晏殊,當面請教,如何破題?

而晏殊也給了比較明顯的暗示:全場考生,只有你提出這個問題,看到我暗設的陷阱,孺子可教也!

言下之意:小子,你猜對了!大膽地往下寫,保你高分!

我們總結一下這段劇情:歐陽修在考場上拿不準題目意思,當場請教主考官,主考官還回答了,歐陽修因此明確方向,寫出的文章大獲好評。

那麼,問題來了:這種考場上請教主考官的做法,真的不違規嗎?

要弄清楚這個問題,咱們就得從頭擼一擼。


《清平樂》歐陽修考場問題是作弊嗎?聊聊古代科考那些事兒


01 另類的宋代科舉考試

後世說起科舉考試,往往第一反應就想到明清的八股文,接著便是范進中舉,又或者是諸多影視劇中關於舉子們惡劣考試環境的刻畫,比如進貢院搜身制度,只能帶上小籃子,裝著必備的文房用具,以及乾糧、食水,再扛著被褥;又比如考試期間不得外出,被拘在小格間裡,連上茅房都要特批,更不可能出貢院大門,一連三天,吃喝拉撒都在考場解決;再比如主考官與考生不能見面,否則便授人以柄,有作弊嫌疑。

然而,在宋代真的如此嚴格,提防考生作弊猶如提防小偷竊賊一般?

答案是:並不

在科舉考試史上,宋代堪稱最人性化、對考生最友好的時期,各種在我們後世看來特別慘的科舉考生待遇,在宋代都是不存在的。


《清平樂》歐陽修考場問題是作弊嗎?聊聊古代科考那些事兒


  • 搜身檢查

從隋唐創立科舉考試製度以來,搜身檢查制度便隨之而生,主要是防止考生夾帶“小抄”作弊。唐代時設有兵衛,對入場考生嚴格搜身,“解發、袒衣、索及耳鼻”;明清除了進場搜身,更嚴格限制考生所攜物品,禁止自帶紙張以及文字資料,一旦發現夾帶,立即取消考試資格,還要帶枷示眾。

宋代呢?

這種搜身制度被統一著裝制度取代,保障了考生的基本人權和尊重,經過沐浴更衣後,考生們穿著制式服裝進入,雖說同樣是不可夾帶,卻做得更加人性化。

而且宋代考生是可以自帶紙張考試的,因此造成各地舉子所用的紙張顏色、規格參差,閱卷頗為不便,直到宋孝宗時期,朝廷才下令統一採購、發放考試紙張。

徐松《宋會要輯稿》記載:“四方舉子,紙色參差,深恐未便,欲依舊下所屬增價買高厚連紙,務令如法,仍將紙樣從本部(禮部)印押,封送主司並謄錄所。”

從這段記載可以看出,此前的考試,普遍存在舉子自帶考試用紙的情況,如果有人存心想在試題紙上作標記,並非不可能,但宋人對此檢查並不嚴格。


《清平樂》歐陽修考場問題是作弊嗎?聊聊古代科考那些事兒


  • 吃喝大事

在一些影視劇中,我們還常看見考生自帶乾糧,甚至有人拿著小鍋在考場做飯,這樣的劇情合理嗎?甚至某部電視劇裡,提到考生為作弊,找工匠在米粒上雕字,進考場後用放大鏡看參考答案,是為“米雕”。

考場上還要帶生米煮飯,換作今天的考生,簡直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但在古代,居然也是一項考試技能,生活不能自理的世家子們,進入考場果然是種折磨。

不過,如果生在特別人性化的宋代,這種吃喝之事,就不是什麼大問題了。

宋代考生根本不需要自帶乾糧,考場上自然有成熟的“外賣”提供

吳自牧《夢梁錄•諸州府得解士人赴省闈》中記載:“其士人在貢院中,自有巡廊軍卒齎硯水、點心、泡飯、茶酒、菜肉之屬貨賣。”

也即是說,

貢院中的考生,並非完全不能接觸考試之外的其他人,考試期間,巡廊的軍卒可以向考生有償提供飲食吃喝,包括但不侷限於以下:點心、泡飯、茶酒、菜肉等,文房用具,比如硯水等不夠用,也可以向軍卒付費購買。

考試還能吃酒、喝茶、用點心?這種待遇,今天的高考生也羨慕不已吧!

雖然吃得好不好,與考生荷包裡銀錢是否豐厚有很大關係,有錢的考生可以喝酒吃大肉,沒錢的考生只有冷水泡飯、就著別人家的香氣下飯,相當影響考試情緒,但是,考場上能夠提供如此周到的服務,軍卒還可靠這服務賺點小錢花銷,誰還能說官家不仁?


《清平樂》歐陽修考場問題是作弊嗎?聊聊古代科考那些事兒


  • 晡後出院

另外,關於科舉考試我們還有一個印象:連考三天,不能出貢院,非常折磨人,不少身體虛弱的考生甚至因此而病倒。

對此,宋代的考生們仍然不必擔心,宋代的科舉省試雖然也有三、四場,連考三天,但對絕大多數考生而言,並不算過分折磨,而是可以接受的程度。

原因很簡單,考生們每天都可以離開考場,離開貢院。

宋代科舉時實行鎖院制度,但鎖的對象是考官及考場工作人員,而非考生。

考試期間,考生們每天早上進入考場,傍晚時離開,可以自行回家,或前往投宿之所,如果不怕影響考試,甚至可以出去花天酒地,無人拘束。

《夢梁錄》記載:“預試人照合試日分集於貢院竹門之外,伺候開門……至晡後開門,放士人出院,納卷於中門外,書知姓氏,試卷入櫃而出。”

所謂晡後,也就是黃昏傍晚,吃晚飯的時間,當然宋人奉行一日三餐制,這個晡後更接近下午三到五點鐘,未必真的到了飯點,但一定是貢院工作人員們的下班時間。


《清平樂》歐陽修考場問題是作弊嗎?聊聊古代科考那些事兒


02 歐陽修算作弊嗎?

前面我們列舉了各種宋代另類的科舉考試現狀,那麼,現在回到文章開頭的那個問題:

歐陽修在考場上請教主考官如何破題,這算作弊嗎?

如果是今天的高考,作為考生,確實可以在考場上向監考老師舉手發問,但只限於考試的程序問題,比如“老師,我的試卷怎麼少了一頁”、“老師,我的答題紙不夠,能不能加紙”,諸如此類不涉及考試的問題。

一旦與考試內容相關,比如“老師,作文題題目什麼意思?是不是出錯題了?好像有歧義?”,監考老師只會回你一個白眼,最多再加一句:“好好考試,別胡思亂想。”

歐陽修問晏殊如何破題,便是這種涉及考試具體內容的問題,擱在今天,是不可能被提倡的,但在古代,尤其是宋代,卻與我們的認知相反。

科舉考場上,考生有權利就題目問題向考官提問,考官也有義務詳細解答,務必使考生正確理解,以免答錯、答偏。

《夢梁錄》中記載:“知貢舉等官於廳前備香案,穿秉而拜,諸士人皆答拜,方下簾幕,出示題目於廳額。題中有疑難處,聽士人就簾外上請,主文於簾中詳答之訖,則各就位作文,隨手上卷。”

從這段史料來看,考生髮現題中疑難,可以在簾外向主文(也就是考官)請教,主文於簾中詳答,然後考生各就各位,上卷子答題。

這與《清平樂》中歐陽修當場請教晏殊的場景,基本一致,唯一不同者,就是少了那塊垂擋在考生與考官之間的簾幕,使得二者可以見面,難免有交流甚至作弊的嫌疑。


《清平樂》歐陽修考場問題是作弊嗎?聊聊古代科考那些事兒


事實上,這種考生當場請教疑難的現象,在宋代已經引起統治者注意,認為有私相授受的可能性,很快便加以限制。

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中記載:“(寶元二年)自今省試舉人,設簾都堂中間,而施帷幕兩邊,令內外不相窺見。點檢試卷官及吏人非給使,毋得輒至堂上。其詩、賦、論題,並以註疏所解揭示之,不許上請。或題義有疑當者,仍不得附近簾前。”

寶元二年,即公元1039年,此時的仁宗將近而立之年,對朝政處理已得心應手;而晏殊擔任主考官、歐陽修參考的這次春闈會試又是什麼時候呢?

公元1030年。

即是說,在仁宗這項詔令頒佈的九年前,歐陽修的確可能在考場上詢問考官如何破題,而晏殊按照當時的制度,也的確應當予以解答,以釋其疑惑。

不過,在寶元二年之後,仁宗便下詔,為防止考生、考官互相見面,考場上必須垂簾,而對試題理解有異議的,則不再允許向考官請示,考生也不得靠近簾幕。

如此看來,《清平樂》劇中對歐陽修參加科舉考試的各種細節都把握得非常準確,當時所考題目的確是劇中所說的《司空掌輿地之圖賦》,主考官也確是御史中丞晏殊,歐陽修在考場上請教晏殊破題時的疑惑,並不是作弊違規。

當然,在九年之後,後來的考生再參加科舉考試,就沒有歐陽修的好命,即使遇上對題目理解有歧義的,也只能自己琢磨,而不能尋求考官提示,如果不小心理解錯題義,也只能將錯就錯,一題洩千里。


《清平樂》歐陽修考場問題是作弊嗎?聊聊古代科考那些事兒


03 考場自風流

從上面所述種種看來,宋代的科舉考試並不像我們印象當中那般嚴格,我們甚至可以認為,宋代的考場規則是歷朝歷代最寬鬆的,有很多人性化舉措,對士子們也更加尊重,保留了文人清高瀟灑的本錢。

宋代的統治者們,既看重科舉取士的形式,卻又並不過度神聖化一次考試,給考生增加無形壓力。

在宋代,起初並沒有專門的科舉考場,會試場所有時候在佛寺,有時候在太學,有時候在官衙廨舍,場所選擇隨意,直到北宋徽宗時期,才在建立禮部貢院,使得考試更加規範。

與中央機構類似,當時的地方各州同樣沒有貢院,而是將考場臨時設在佛寺、學宮或官舍等,後來才逐漸建起專門的貢院。

龐元英《文昌雜錄》記載:“開寶寺試國之學進士,景德寺又為別試所……詔以太學為貢院,再令引試。”

而宋代的考官們也相當隨意,儘管為了避免科場舞弊,大臣們被指定擔任某屆考官後,要提前進入貢院,與外界隔絕聯繫,但事實上,這些考官們考試期間經常登樓觀燈火,一起飲宴唱酬,甚至文集傳世。


《清平樂》歐陽修考場問題是作弊嗎?聊聊古代科考那些事兒


比如《清平樂》裡曾連中兩元的歐陽修,文名出眾,當他成為考官後,與同事們一起被鎖院隔絕,四五十日後,這幫考官們竟然整出一部《禮部唱和詩集》三卷,共計173篇,創作精力之充沛,真是令人歎為觀止。

歐陽修《禮部唱和詩集序》記載:“嘉祐二年春,予幸得從五人者於尚書禮部,考天下所貢士,凡六千五百人。蓋絕不通人者五十日,乃於其間,時相與作為古律長短詩歌雜言,庶幾所謂群居燕處言談之文,亦所以宣其底滯而忘其倦怠也。”

按歐陽修的說法,考官們雖然提前被鎖進貢院,但通過燕飲唱和來打發時間,一次科舉考試,考的不僅是學生們,考官同樣暗自較量才學,胸中無丘壑者,很難在這種文學氛圍下自處。

這種朝廷命官的嚴肅中,又帶著一絲名士的風流瀟灑,既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大抱負,抑或是“竹杖芒鞋輕勝馬,一蓑煙雨任平生”的大氣度。

也許,正是在宋代文人的這種兩面特性之下,才能滋養出許多既強硬又多情、既務實又感性的政壇文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