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李自成沒有統一全國,而是清朝贏得了最後的勝利?

那段影視JJ


李自成其實挺尷尬的,簡直就是報了個團參加了北京一月遊,游完以後,大順軍是各回各家,各找各媽,李自成並沒有成為天下之主。

同時,多爾袞左手擁抱著孝莊太后,右手提溜著順治小皇帝,策馬奔騰浩浩蕩蕩地進入北京城,坐鎮北京,君臨天下。

李自成好歹號稱擁兵百萬,戰將千員,為什麼就被趕出了北京城呢?多爾袞有什麼異於常人的地方?憑什麼他能夠奪取天下?

李自成得不到士族集團的心。

李自成是個二愣子,打陝西那會兒,在代州遇到了周遇吉,結果被周遇吉給打殘了,差點放棄進軍北京的想法。

這個時候明軍那邊大同總兵姜瓖和宣府總兵王承胤主動投降,這才讓李自成得以順風順水地殺到了紫禁城。所以李自成應該能意識到,這些明朝降臣的重要性。

降將們可以幫李自成打天下,而文官則可以幫李自成治理天下。可是李自成自己不要天下,這也就沒辦法了。

至三月,都城陷,景文死之,藻德、嶽貢、瑜並被執,幽劉宗敏所。賊下令勒內閣十萬金,京卿、錦衣七萬,或五三萬,給事、御史、吏部、翰林五萬至一萬有差,部曹數千,勳戚無定數。藻德輸萬金,賊以為少,酷刑五日夜,腦裂而死。復逮其子追徵,訴言:“家已罄盡。父在,猶可丐諸門生故舊。今已死,復何所貸?”賊揮刃斬之。---《明史》

李自成進了北京以後,二話不說,把這幫投降的文官吊著胖揍了一頓,活生生從這些吝嗇鬼嘴裡敲詐到了8000萬兩白銀。

這些文官被敲詐了以後,南方那些本打算投降的文武官員,立刻縮緊了脖子,表示要跟李自成決一死戰,哪怕是為了明朝獻身也行。

其實他們真的是為了給明朝報仇雪恨嗎?當然不是,他們是擔心,即使投降了李自成,那也會遭到相同的待遇。

如果李自成對那些文官態度好一點,再稍微孝順一點,或許南方這幫士族大臣們,一個個就會把李自成當成個乖兒子,主動到乖兒子那邊養老去了。

李自成打不過多爾袞。

這個是硬傷,多爾袞當時也沒有想到,李自成如此不堪一擊。他打算入關的時候,還在揣測,李自成是不是可以一舉消滅吳三桂。

如果一片石大戰中,吳三桂一開始就頂不住,那說明李自成的軍力十分強大。這麼一來,多爾袞壓根就不會入關,他可不想把父兄留下來的那點基業,全都給毀了。

可是吳三桂和李自成從早打到晚,一直不分勝負,要知道李自成可是有10萬大軍,而吳三桂不過5萬關寧鐵騎,實力懸殊之下,依舊不分勝負,這隻能說明一點,李自成太菜了。

既然縱橫天下的大順軍如此不堪一擊,那多爾袞又何必跟他客氣呢?一股腦所有清軍殺向山海關,李自成兵敗如山倒,倉皇逃入了北京城。

五月二日,我大清兵入京師,下令安輯百姓,為帝后發喪,議諡號,遣將偕三桂追自成。時福王已監國南京,大學士史可法督師討賊。自成至定州,我兵追之,與戰,斬谷可成,左光先傷足,賊負而逃。自成西走真定,益發眾來攻,我兵復擊之。自成中流矢創甚,西逾故關,入山西。會我兵東返,自成乃鳩合潰散,走平陽。---《明史》

他根本就不是多爾袞的對手,這時候他的部下們勸他留守北京,再調援軍過來助戰。可是李自成內心已經被多爾袞給擊垮了,他根本就不敢在北京駐守。

所以不等多爾袞的大軍殺來,李自成就親手把北京城讓給了多爾袞。此後李自成一路敗逃前往西安,也不把山西地區的佈防任務給安排好。

當阿濟格帶著吳三桂殺來的時候,山西地區的守將們望風而降,壓根就沒人願意為李自成賣命。一眨眼的功夫,李自成已經丟了半壁江山,只能固守陝西。

可惜多爾袞可不想給他任何機會,北邊有阿濟格大軍進軍陝北,南邊有多鐸大軍猛攻潼關,他們手裡有紅衣大炮,火力強勁,李自成索性連陝西都給丟了。

這種青銅等級的戰鬥力,也就只能嚇唬嚇唬腐敗無能的明朝軍隊。一旦遇到戰鬥力強悍的八旗大軍,哪裡還有爭奪天下的可能呢?

多爾袞戰略構想比較優秀。

滿清能夠入關奪取天下,必須要感謝一個人,那就是後來被他們挖出來準備鞭屍的多爾袞。多爾袞這大兄弟是個人才,可以說在戰略上是個天才。

原來他只是想要到中原搶掠一番,就回到關外,可是沒曾想,明軍和大順軍都如此不堪一擊,而且投降派那麼多,從此多爾袞野心膨脹,他有了奪取天下的想法。

坐鎮北京以後,一方面,他令阿濟格直奔陝西,剿滅李自成餘部,另一方面他令多鐸帶領大軍南下,直奔南明小朝廷。

自成兵三百騎衝我師,貝勒尼堪、貝子尚善等躍馬夾擊,屢破敵壘,屍滿壕塹,械胄彌山野,自成精銳略盡,遁歸西安,其將馬世堯率七千人降。入潼關,獲世堯所遣致自成書,斬以徇。進次西安,自成先五日毀室廬,挈子女輜重,出藍田口,竄商州,南走湖廣。---《清史稿》

後來阿濟格打不下陝西,而南明小朝廷的使者北上表示要和滿清劃江而治。看到南明如此惰性,多爾袞放心大膽地將多鐸大軍抽調到了陝西。

在多鐸和阿濟格的雙重打擊之下,李自成自然是吃不消。這一戰略的轉變,需要非常銳利的眼光,可見多爾袞已經意識到,自己真正的對手並不是南明,而是大順。

只有滅了大順軍,那麼一統天下的路才會一帆風順。為此多爾袞將所有堵住都押在了李自成身上,結果多爾袞賭贏了。

李自成被消滅以後,北方全境落入了多爾袞手裡,而南明弘光小朝廷的四鎮軍閥也是望風而降。此後滿清大軍更是一路南下,南明其他小政權,根本就沒辦法跟滿清大軍相提並論。

多爾袞可不想飲馬長江,他要的是一統江山。他不想偏安一隅,他要的是天下臣民都臣服於滿清鐵蹄之下。

總結:李自成身邊缺少一個諸葛亮式的人物。

李自成本身是一位還算優秀的軍事統帥,否則也不會兩起兩落,帶領百萬大軍。可是他身邊真的都是酒囊飯袋。

大將劉宗敏帶頭拷打明朝文臣,軍師牛金星事後居然投降了滿清。這兩位都是大順集團的高級人才,這是不可想象的。

李自成身邊缺少一個諸葛亮,既能夠幫助李自成安邦定國,又對李自成忠心不二。可惜他身邊沒有,而多爾袞身邊卻有,而且不止一個。

多爾袞身邊的諸葛亮就是范文程,他給多爾袞出了若干主意。還有一個洪承疇,他雖然是投降過來的,但是能力沒話說,在他手裡,招降了太多明朝和大順的文臣武將。

《明史》

《清史稿》


江湖小曉生


我是白龍赤子,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背景介紹

明朝末年,土地兼併嚴重、政治敗壞、宦官專權是其時代特徵。李自成就出生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之下。李自成,陝西米脂人,幼年在地主家打工,磨練了他不屈不撓的精神。隨著明末農民起義的此起彼伏,李自成投奔了和他家鄉較近的“闖王”高迎祥。

在崇禎九年(1636),高迎祥不幸被捕,隨後犧牲。接著,李自成當上了高迎祥部的領袖,成為新一代的“闖王”。李自成領導軍隊在渭南(今陝西南部)、四川一帶活動。

此時的明朝政府正在鎮壓張獻忠部,李自成藉此良機拿下了河南部分地區。此時的河南是一個災難多發的地區,人們連飯都吃不飽,聽“闖王”來了,大家齊聲喊道:“開城門,迎闖王,闖王來了不納糧”,可見,此時李自成的威望還是很高的。

崇約禎十七年(1644)正月,李自成建立了自己的政權———大順,以西安為首都,稱西京。崇禎十七年(1644),李自成拿下北京,崇禎吊死煤山,明朝滅亡,享國276年。

那麼,李自成很容易地拿下了明王朝的首都,為什麼後來被清朝統一全國了呢?筆者認為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即吳三桂的反覆無常、大清的建立與李自成統治集團自身的弱點,下面將逐一介紹:

一、吳三桂的反覆無常

(一)吳三桂的家世

吳三桂(1612—1678),字長伯,江蘇高郵(今江蘇高郵)人,出身於官宦世家。他的父親是吳襄,吳襄於天啟二年(1622)中武進士,隨後一直在遼東的軍政系統擔任要職,歷任遼東兵參將、副將、總兵。天啟二年(1622),吳襄經歷了人生中的大事,那就是迎娶了祖大壽的妹妹吳祖氏為妻。

祖大壽何許人也?他歷任平遼將軍、先鋒總兵,其家族也是遼東的寧遠望族。

吳三桂正是在這樣家庭環境中成長,政治軍事背景雄厚。

(二)吳三桂的政治生涯(不包括與本題無關的“三藩之亂”)

他以父親的門蔭而入仕,20歲起開始任遊擊、前鋒右營參將等職。到27歲的崇禎十二年(1639),吳三桂已經成為了寧遠團練總兵。從當時遼東部隊的最底層爬到權力的頂端,吳三桂只用了七年時間,可見其有著高超的謀略,但遠遠不是造福勞苦大眾的政治才能。

此時大明朝已經名存實亡,但仍然控制著遼東,遼東的所有官員都還是大明的官員。崇禎十六年(1643),對於吳三桂而言是不平凡的的一年。(提醒:這一年李自成已經拿下了洛陽、西安等地)這年投降清朝的洪承疇給吳三桂寫了信,勸說吳三桂投降大清。由於吳三桂的回信沒有保留下來已經不知道其中的內容,但從清太宗皇太極對吳三桂的回信中我們可以看出一些端倪,那就是吳三桂對大明朝的忠心已經有了一些動搖,資料如下:

爾遣使遺爾舅祖總兵書,朕已洞悉。將軍之心,猶豫未決。朕恐將軍失此機會,殊可惜耳。

皇太極表示,將軍(指吳三桂)給你舅舅祖總兵(指祖大壽)的信函我已經看過了。將軍的心怎麼還在猶豫不決啊,這樣下去,我害怕將軍會失去投降的最佳時機。可以想到,此時的吳三桂佔據著主動性,不管他投不投降,他已經處於動搖之中了。

也是在這一年,吳三桂在國丈田弘遇的院子見到了陳圓圓。

崇禎十七年(1644),大順軍從西安出發,兵分三路直指北京。崇禎皇帝朱由檢見大勢已去,遂吊死煤山。

全國形勢發生了驚天動地的變化,吳三桂的人生也到了選擇的十字路口,擺在其面前總共有三條路,如下:

1.自己在寧遠擁兵自立,成為稱霸一方的諸侯;

2.依附李自成的大順起義軍,共同抵抗皇太極的大清。

3.投降皇太極的大清對付李自成的大順政權。

至於該做什麼樣的選擇,吳三桂始終處於徘徊不定的狀態,李自成和皇太極都在等著吳三桂的回話。吳三桂與自己的智囊團商量了許久,分析了當時的種種局勢,最後決定:

三桂乃報使於自成,卷甲入朝(指在北京的大順政權)

於是,走上了“入朝”的道路。但是,事情發生了轉折。在去往北京的路上,吳三桂聽到了兩條讓他改變此時想法的消息,如下:

1.自己的父親吳襄被李自成的部下所刑掠;

2.陳圓圓被李自成手下大將劉宗敏所霸佔。

聽到這兩條消息後,吳三桂改變了自己的初衷,開始改變主意。

關於吳三桂轉而投降大清的原因,後人大多采用“衝冠一怒為紅顏”的說法。他們把吳三桂降清的原因歸於愛妾陳圓圓的被霸佔,這種說法太過於感性。在我看來,還有其他原因。如下:

1.吳三桂的父親吳襄被大順政權所控制,而在吳三桂出人頭地的道路上,家庭環境給了他最重要的資源,他對自己的親人有著很深的感情;

2.另外,吳三桂作為遼東地區的重要人物,是軍政方面的能手,不會因為一個愛妾的原因讓自己做出影響其一生的重大決策。

崇禎十七年(1644)四月初八,吳三桂率兵進攻不遠的山海關,此時山海關的守將唐通,是一無用之人,被吳三桂三下五除二就打敗了。從此,吳三桂有了更大的政治資本,那就是佔據了東北地區與華北地區重要的軍事分界點———山海關。這下惹怒了“闖王”李自成,決定率領六萬大軍,征伐叛賊吳三桂。

此時的吳三桂陷入了沉思當中。他在想,自己的兵力不足以對抗大清大順中的任何一方。如果還去投降李自成肯定會讓李自成不信任自己,這樣一來很可能讓皇太極更加恨自己。他還想,如果去投降大清,會稍微好點,前面和皇太極也通過信,表示接納我;清軍此時的發展仍然處於上升期,如果清軍贏了,我還能繼續擁有巨大的軍政權力。

所以,權衡再三,吳三桂打開了山海關的大門。

(三)山海關大戰

山海關大戰對於吳三桂的一生有著重要的意義,正是這一次戰役讓吳三桂有了統兵征伐西南和西北的砝碼。另外,吳三桂也被封王,鎮守雲南,為以後的清王朝留下了很大的麻煩(此處不贅述)。

二、女真崛起與大清的建立

(一)女真的崛起

1.明末的東北邊疆

1368年,明朝建立,朱元璋設置“九邊”,管理帝國的北部邊疆,“遼東鎮”就是其中的一“邊”。明代中後期的萬曆年間進行了歷史上著名的“張居正變法”,國力大振,有效地遏制了自明朝建立以來就很強大的蒙古勢力。但是,令遼東總兵李成梁萬萬沒有料到的是,隨著蒙古勢力的削弱,原先被蒙古勢力所抑制的女真勢力卻慢慢抬頭,開始動搖大明王朝的江山社稷。

2.李成梁對海西女真的打壓

女真,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據民族史學家王鍾翰先生的研究:

女真族出現於10世紀初,至1635年(清天聰九年)清太宗皇太極以“滿洲”族稱詔告中外,前後活動於歷史舞臺凡700餘年。大體說來,其間經歷了發展(遼代)、興盛(金朝)、衰弱(元至明初)和再度興起(明中葉以後)四個時期。

本文的重點為“女真再度興起時期”。這一時期,女真劃分為了四個主要的分支,分別是:建州女真、東海女真、海西女真和黑龍江女真。而影響明代中後期東北邊疆重要的兩支為海西女真和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在萬曆時期對明朝的威脅最大,時任遼東總兵的李成梁通過設“市圈計”、“打擊葉赫”和“削弱哈達”(葉赫和哈達均為海西女真的分支,威脅最大)的方法

對海西女真進行了嚴厲的打擊,一蹶不振。不料,沒有其他部族威脅的建州女真勢力壯大起來了。

3.建州女真中的強人與大明的結怨

此時,建州女真的實力大增,而建州女真則以王杲的實力最強,而王杲正是努爾哈赤的外祖父。明王朝打壓海西女真的那一套在王杲這兒一概不管用。萬曆二年(1574),王杲以明王朝關閉貿易口岸為藉口,進攻明王朝的軍事據點遼陽、瀋陽。李成梁帶兵鎮壓,王杲在對抗明軍的時候表現出了少有的勇氣和膽量。後來王杲與李成梁又多次交手,但是王杲還是由於寡不敵眾被李成梁所殺。王杲死後,其主要殘餘勢力依然反抗明王朝,明王朝先後殺死的主要人物有阿臺、覺昌安和塔克世。他們分別是努爾哈赤的舅舅、祖父和父親。隨後,努爾哈赤開始了他精密的復仇計劃。

4.努爾哈赤的少年時代

努爾哈赤聽到自己親人們被明朝殘害的時候,悲痛萬分。他知道,他是強者,是替家族復仇的強者。由於親人的離去,這也讓努爾哈赤很早就表現出了成熟的一面,他每個月都要和夥伴們去山裡採集藥材,還要拿到撫順的馬市進行交易,在這裡努爾哈赤能遇到三教九流的人。幾年下來,這樣的經歷讓努爾哈赤更加的老練成熟。另外,努爾哈赤還喜歡看《三國演義》和《孫子兵法》等書籍,在這些書裡面學到了更多的軍事和政治才能

5.“七大恨”和努爾哈赤的勝利

努爾哈赤在統一建州女真後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中包括創立文字、創立八旗和建立基地。通過這些基礎工作的完成,努爾哈赤羅列了攻打明朝的正當理由,即“七大恨”,大概是關於祖、父被殺、拘留使臣和分裂女真族等理由。

於是,努爾哈赤與明朝正式拉開了戰爭的序幕。努爾哈赤先後攻陷了撫順、清河、開原、鐵嶺等重要的軍事據點。

在明朝極力打擊蒙古的時候,海西女真的實力大增。同樣,在李成梁征服海西女真的過程中建州女真的勢力起來了。真是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啊!努爾哈赤的成功在於其在少年時代就培養出來的果敢與勇猛。另外,其巨大的意志力則是由巨大的悲痛所激發出來的。

(二)大清的建立

1.努爾哈赤的“滑鐵盧”

天啟六年(1626),努爾哈赤統領軍隊六萬,開始了他攻打遼東重鎮寧遠的征程。此時富有軍事才華的袁崇煥抱著“誓與城共存亡”的信念迎接努爾哈赤的挑戰。袁崇煥通過“憑城固守,分城負責”、“佈設大炮,城炮結合”、“堅壁清野,嚴防奸細”和“兵民聯防,重金賞勇”的措施取得了寧遠大捷。此役,努爾哈赤被炮擊中,於九月三十日去世。然而,明朝還是沒有阻止“大清”的建立。

2.明朝的腐敗

明王朝經過“寧錦大捷”,士氣大振。然而最大的功臣袁崇煥並沒有得到應有的獎勵,反而遭到排擠,這是讓人悲痛的地方!此時的明王朝,基本上被宦官魏忠賢所把控。魏忠賢(1568~1627),北直隸肅寧縣人。他目不識丁,卻吃喝嫖賭樣樣通。就是這樣一個人在當時的明王朝卻擁有了至高無上的特權,國家的悲哀啊!

3.大清的建立

1616年,努爾哈赤就建立了後金政權。經過一系列的征伐和勝利,後金在政治、經濟、軍事等等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雖然是努爾哈赤用命換來的)。皇太極於1626年繼位後有採取多種鞏固政權的措施,例如將族名由原來的不統一改為“滿族”、擴充原來的八旗軍、廢除“與三貝勒俱南面坐受”的制度,有效的加強了後金的統治。1636年,正式改“後金”為“清”,清朝建立。

大清的建立是幾代人共同努力的結果,包括王杲、覺昌安和努爾哈赤等等。從他們創業之初算起,也才半個世紀前後,比起腐敗的明朝有著極強的生命力,對於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是當時最大的一股威脅力量。

三、李自成統治集團自身的弱點

(一)明朝地主的反抗

大順軍進京,把嚴厲打擊明王朝的地主階層的任務放在了首位,就連劉宗敏這樣的大將都把工作的重心放在這類事情上。僅三月二十四日一天的時間就殺了500多人。地主官僚作為每個地方有實力的階層,他們的實力不光體現在其擁有的財富的。更重要的是他們在當地還有著特殊的話語權,這種話語權不會隨著他們財富的沒收而消失,可能會轉化為更加嚴重的暴力事件。

這樣,對於地主階層採取積力打壓的措施,就像南懷瑾先生對“五四”的評價一樣,潑洗澡水把孩子也給潑掉了。蘇聯第二任領導人赫魯曉夫上臺之後全盤否定斯大林時期的所有政策,也是一個例子,最後導致了赫魯曉夫的匆匆離場。

果然,在聽到山海關大戰李自成失敗的消息之後,各地的官僚士紳紛紛掀起了反抗的大旗,據資料記載:

凡逆闖政令一切革去;

榜闖大逆無道罪狀。

凡是“闖王”所下的政令全部廢除,把“闖王”大逆不道的罪狀要標榜出來。可見,這些士紳對李自成的統治已經是深痛惡絕了。

(二)對所得地區統治的失策

大順軍政權拿下山西后,沒有派可靠人員在山西鎮守,對山西的輕視是致命的錯誤。同時,北京失守後大順軍在西撤的過程中也沒有留下相應的軍事力量在山西。最後,即使他們到達了西安仍然失去了一個重要的戰略屏障。另外,在大多數情況下攻陷一個地方後大順軍會派大將鎮守。但是這些大將對於所把守的地區採取極其暴力的措施。對於反抗的士紳毫不留情的處以死刑,這樣的方式只會引起更多的反抗事件。

(三)烏托邦

李自成還在河南解救災民的時候就提出“均田免糧”的口號,這在中國古代農民起義史上也是一個劃時代的壯舉。它和宋代王小波起義中“均貧富”的口號相類似,有著解放千千萬萬勞苦大眾的美好理想。但當李自成拿下北京後,這個政策沒有得到良好的實施,也就付之東流了。當然,這種政策有著很大程度的空想性。從世界歷史的範圍來看,農民和地主兩種對抗階層的的人實現絕對的公平是沒有出現過的。

(四)缺乏敏銳的洞察力

關於李自成大順軍的失敗,我覺得他們的統治集團缺乏敏銳的洞察力,體現在兩個時間點。

1.建都北京後;

2.丟失北京後。

建都北京後的大順軍,達到了他們統治的巔峰,無論是控制的地域還是獲得的財富都是最強盛的時期。但這時候的大順軍放鬆了對形勢的觀察,據史料記載:

安福衚衕,一夜婦女死者三百七十餘人,慘不忍睹。

可見其軍紀之渙散。

另外,在大順軍丟失北京後,逃到了陝西。他們到達陝西的時候,其實還控制著廣闊的地區。可是此時李自成統治集團決定“全面停止追髒助餉”。這樣就徹底的斷了財路,該停的時候不停,不該停的時候停了,導致政權面臨前所未有的危機。

(五)滿招損,謙受益

大順軍建都北京後產生了驕傲的心態,以為可以一勞永逸了。他們還天真地認為吳三桂是一個可靠的人士,認為吳三桂能投降自己。可是,他們萬萬沒有想到反覆無常就是吳三桂的本來面目。等到李自成軍隊趕到山海關的時候,李自成萬萬沒有想到迎接他的敵人會有清朝的君主皇太極,慌亂之中只會導致山海關大戰的失敗。

結語

李自成農民起義軍起步於明末賦稅徭役沉重的“三邊四鎮”地區,後經陝南、山西、河南、金鄉一帶,實力大增,然後稱雄於關中,拿下了北京。其成功的速度如同火箭一般,可謂聲勢浩天矣。但是,大順軍的失敗也是接踵而至。首先,吳三桂從小就是一個富有權謀的政客,在阻礙李自成統一全國的過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次,在攻陷一個地方之後,大順軍沒有做好妥善的後續工作,生了放縱之心。最後,李自成的大順軍沒有統一全國的原因還在於沒有克服自身的缺點,如沒有處理好與明朝士紳的關係、土地政策沒有貫徹到底等等,導致了勝利果實的喪失。


白龍赤子


這個問題比較好理解,可以變相的對比一下李自成和皇太極的格局出身就一目瞭然。

先說李自成,人稱闖王,清末比較著名的農民起義領袖,有勇有謀。出身貧苦人家,於苦難中長大,說白了就是自己一手打天下,白手起家,沒有家底沒有靠,基礎很差。起義前期確實前景很好,可是後期,尤其攻進北京城後,暴發戶的本性徹底爆發出來,驕傲自滿,成迷酒色,手下兵將更是肆無忌憚,抄家強搶民女,北京城一頓霍霍,民生怨道。本身也格局太小,眼光太淺。不能像朱元璋劉邦那樣,善待人民擁抱人心。

再說皇太極,清朝入住中原建立大清的奠基者,出身就是貝勒,文武雙全,從小就是官宦人家,家族薰陶胸懷天下,格局遠大,志在天下。在位時,對內一系列的措施穩固政權,對外手下八旗軍更是驍勇善戰,一步步蠶食大明的有生力量,雖然最後一次入關前猝逝,但基本為後來者奪取天下鋪好了路。

大體就是這樣,自古以來成者王敗者寇,時勢造英雄。闖王不能統一天下還有很多原因,我只是從人物本身的角度出發分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