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還在試圖“改造”孩子嗎?

上篇文章(孩子總黏著媽媽,原來是在跟我們發信號),收到很多媽媽的誇讚,謝謝大家哈。

但其實,我就是個普通人,經常犯錯

今天想和大家分享的,就是我從最近一次對孩子進行“鼓勵教育”但翻車的經歷中,所收穫的成長……

事情是這樣的:咱們每週五次條,都會有個“跟慢成長學英語兒歌”的欄目,上週的《Jack&Jill》,我特別想讓小葉子錄段跟著跳舞的視頻。

挺簡單的事兒,沒想到小葉子看我拿起手機要正八經兒錄,開始噘嘴搖頭。

我連忙給她鼓勁兒:

“這首歌你很熟悉了,很多小朋友看不到這個動畫片,想知道里面講了啥,我們大概跳跳就行了,比如爬上山、滾下山,很簡單哈……”

你還在試圖“改造”孩子嗎?

她繼續不願意,我問為啥,她說,“我跳得一點都不好!”

呃……這又不是在pk舞技,我從來也沒要求她必須跳多好啊,於是再和她“動員”:

“沒關係,你也可以自己發揮,怎麼跳都行。”

“你肯定可以的。”

“我們一開始是可能做得不好,不過可以試一試呀!不試怎麼知道呢?”

最後孩子還是no no no no no,還眼泛淚光起來,弄得我也很挫敗。得,不錄了!

正好她嚷嚷著想玩別的,我“報復式”地拒絕了,“媽媽也有不想做的事兒,你自己玩吧!”

你還在試圖“改造”孩子嗎?


感覺周身不對勁兒,我去臥室自己消化情緒,想著剛剛的鼓勵明明是“正向”的,但孩子的回應為啥卻是反感和抗拒

我也覺得應該“允許”孩子不愛做這事兒,但她的理由是“做不好所以不想做”,我擔心如果不適當“干預”,日後變成了“遇事知難則退”,也不太好……

真是挺巧的,那兩天,我正在重看Stephen Gilligan和Robert Dilts的書《英雄之旅——自我發現的旅程》,裡面Robert提到了自己教育倆娃的故事,一下子點醒了我。

你還在試圖“改造”孩子嗎?

他說,兒子很小的時候,有次和妹妹生氣,開始變得非常有攻擊性,還打妹妹、把妹妹推倒在地,弄得她大哭。

一般這時候,咱們可能就會立馬制止倆孩子,批評哥哥“打人不對”什麼的了。

但是Robert沒有這麼做,而是決定去“探索這件事的正面意圖”

什麼意思呢?他問兒子:“把你妹妹推倒,你想要什麼呢?你這樣做是要幹什麼呢?”

兒子當下覺得這問題好像很“白痴”,回覆道,“我想弄疼她。”

Robert這時還是沒有去貼標籤或是說教,“啊,你真是個壞孩子。”“想弄疼她是不對的。”而是問道,“你弄疼她又是想幹什麼呢?”

“我在報復她,我在報復。”

“那你報復她又是想幹什麼呢?為什麼要報復?”

“那樣就

公平了。她拿走了我的玩具,我就報復她。”

你還在試圖“改造”孩子嗎?

Robert接下來的話,讓我看溼了眼眶:

“啊,公平——那是很重要的東西。那是我真的想讓你人生中一定要擁有的東西。讓我們一起找一找獲得公平的辦法。你如何能像動用雙手(打人)一樣,來用言辭獲得公平?公平看起來是什麼樣子?公平又是種什麼感覺?”

設身處地,如果我是那孩子,即便是座冰山,也要被融化了,這是一種深深地被看見

難得有這麼偉大和無條件的愛,能穿透這些“不當行為”,去挖掘到孩子內在人性中也許自己都不知道的非常獨特、閃光、值得被珍惜的一面。


小林宗作先生說:

無論哪個孩子,當他出世的時候,都具有著優良的品質

在他成長的過程中,會受到很多影響,有來自周圍的環境的,也有來自成年人的影響,這些優良的品質可能會受到損害。

所以,我們要早早地發現這些‘優良的品質’,並讓它們得以發揚光大,把孩子們培養成富有個性的人。

小林宗作,是《窗邊的小豆豆》裡面、那個創建了巴幼兒園和巴學園(小學)的校長原型。

你還在試圖“改造”孩子嗎?

書的作者黑柳徹子(小豆豆),小時候特別淘氣,剛上小學就被退學,但媽媽沒有把老師指責她的話再複述一遍給孩子,而是相信小豆豆只是需要更適合的土壤,把她送去了巴學園。

在這裡的第一天,小林校長竟然就花了4個小時聽小豆豆自由講述自己的樂趣與煩惱,這個孩子生平第一次遇到了真正傾聽她、而不是批評她的老師,

她的好奇心、責任感都被激發了。

後來她在這裡快樂長大,寫了這本溫暖全球的書,還成了繼奧黛麗•赫本後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第7任親善大使。

《墊底辣妹》這部電影,也在講述“關注孩子內在之光”的力量:

“學渣”工藤沙耶加因為抽菸被找家長。老師說,沙耶加堅決不肯說出其他抽菸同學的名字,是錯上加錯,如果不承認,就要被退學。

沙耶加的媽媽說,抽菸確實不對,但她卻為孩子感到驕傲,因為孩子並沒有出賣自己的朋友,這是一個可貴的品質:她重視友情、珍惜守信。

沙耶加聽哭了。

你還在試圖“改造”孩子嗎?

後來,沙耶加又遇到了一個特別鼓舞的補課老師,無論題錯的多離譜、怎麼教都不會,這個老師都能看到沙耶加的“優點”一點點照亮了孩子的心,她最後出乎所有人的意料,逆襲考上了心儀大學。

上面的故事並不是在功利地說,如果我這樣去對待孩子,她就能變得多優秀,那還是在試圖“改變”對方:

每當我們試圖改變自己或別人身上的某一點,其實都是在發出“負向”的信息,“你這樣不好”、“你本應該更討人喜歡”,這種話無論是出於有意還是無意,都只會讓一個人更難改變。

要真正轉化某樣東西,我們需要停止試圖改變它,就像愛因斯坦這句話,“我們不能用導致了問題的同一種思維方式,去解決問題。”


怎樣叫超越問題本身的思維呢?

就好像小豆豆課堂上不守紀律,我們不是要打手板、罰站、找家長,而是要去看看,她為什麼會坐不住呢?她想要的是什麼呢?

使勁兒打妹妹的哥哥,內心有什麼感受和想法,想要表達、想要被傾聽?他如何能發自內心地明白:我可以有更好的獲得“公平”、同時不傷人的選擇

很多時候,我們都太“快”了,著急去做裁判、給孩子貼標籤、引導他們往“好”的行為去,但真正需要做的,還是去挖掘小林先生所說的,每個生命來到這個世上之初,都有的那些“善良”和“光亮”。


我想了想,小葉子不愛錄兒歌視頻這件事,我還能更深地看到什麼呢?

不想去做——不是不愛嘗試,而是怕做不好。

怕做不好——不是抗挫力差,而是她想做得好。

想做得好、想準備充分、對自己有要求”——這難道不是一個值得被肯定的“閃光點”嗎?

這個閃光點,會喚醒孩子內在真正的動力,也把我們拉入同一條戰線——媽媽不是來糾正的,而是來提供支持的。


想通了這一點,我長舒一口氣:視頻錄不錄真的不重要,把孩子教育得事事“聽話”,也不是我們教育的本來目的。

教育的本質是去喚醒:孩子自身有光,就幫助孩子去看見自己的光、相信自己是好的、值得被愛的,這些內在的力量,才是幫助孩子一生受用的禮物。

至於身為媽媽,我在其中,該是一個什麼樣的角色?《英雄之旅》所說的,真是極好:

每個人都走在自己的“英雄之旅”中,對於一些重要的人(比如孩子),

我們會成為他們的支持者,但不是去做對方旅途中的“英雄”,以“為你好”的名義去拯救、去幹預、去改變。

是呀,這不也是我們想要得到的愛嗎:)


—END—


作者:吉吉。二寶媽,美國註冊正面管教家長/學校講師,前香港資深傳媒人,現居深圳。追求細水長流,也愛勇猛精進,愛唱歌愛生活愛自我管理,願與娃一起慢成長。

微信公眾號:manchengzhang123

個人微信號:花時間:babyhours003

吉吉:mancz003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