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她們賣掉的頭髮

看《琵琶記》,至趙貞女“祝髮買葬”一節,忽然想到“賣頭髮”是中國古代很多女性都做過的事。

那些年,她們賣掉的頭髮

歌仔戲《陶侃賢母》

如陶侃之母有“剪髮待賓”的美談:

陶公少有大志,家酷貧,與母湛氏同居。同郡範逵素知名,舉孝廉,投侃宿。於時冰雪積日,侃室如懸磬,而逵馬僕甚多。侃母湛氏語侃曰:“汝但出外留客,吾自為計。”湛頭髮委地,下為二髲,賣得數斛米。斫諸屋柱,悉割半為薪,剉諸薦以為馬草。日夕,遂設精食,從者皆無所乏。逵既嘆其才辯,又深愧其厚意。明旦去,侃追送不已,且百里許。逵曰:“路已遠,君宜還。”侃猶不返。逵曰:“卿可去矣。至洛陽,當相為美談。”侃乃返。逵及洛,遂稱之於羊晫、顧榮諸人,大獲美譽。

那些年,她們賣掉的頭髮

陶淵明像

這裡說得很明白,陶母賣掉頭髮,所得是“數斛米”,一斛十鬥(後改五斗),一斗十升,一升為十合(音葛)……由於涉及古今匯率等問題,這裡就不考證等於現在的多少錢了,可以作為參照的是,陶侃曾孫曾經當過縣令,辭官去職的時候說過一句牛氣哄哄的話:“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邪!”(《晉書·陶潛傳》),這裡的“五斗米”是日薪還是月薪也是個糊塗賬,但總歸是比較客觀的一堆糧食。另外在電影《1942》中,老東家為激勵大家趕走土匪,開出的價碼是“一人三升小米”(至於後來賣孩子能得多少多少,太殘忍,就不拿來作比較了),所以陶母賣發所得是相當可觀的,也正因如此,範逵才“深愧其厚意”,在洛陽稱讚陶侃……這樣聯繫起來,陶母的頭髮,竟成了陶侃的進身之階。

還有幾個就更加辛酸了。《琵琶記》裡的趙五娘,為葬公婆當街賣頭髮,“這是孝婦的頭髮,剪來斷送公婆的。我留在家中,不惟傳留做個話名,後日蔡伯喈回來,也使他惶愧。”《鍘美案》中的秦香蓮也有賣發葬親的悲慘經歷:“可憐把二老受餓身亡故,為妻哭的斷咽喉。我剪青絲大街走,換來蘆蓆把屍收。”《張協狀元》裡的貧女,為了給張協湊盤纏,也把頭髮剪下賣了:“你出路日子在眼前,我一夜思之怕沒盤纏,往大公家急忙去借典。婆婆也沒金,也沒典,亦沒錢。我每把頭髮便來剪,得些錢,苦把杯酒來相勸。”然而他們的頭髮換來了什麼呢?蔡伯喈還好,內心是懷著懺悔的,陳世美、張協的行徑就有點渣了,人人盡知,不提也罷。

那些年,她們賣掉的頭髮

事實上,“賣頭髮”不僅在中國有,《麥琪的禮物》裡,女主也把自己的長髮賣掉,給丈夫買了個錶帶……這倒不是生活所迫了,只是錦上添花而已。當然倆人的感情更加堅定,比蔡伯喈的內心糾結反而更溫馨。

而如果聯繫“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的古訓,才可以知道陶母與趙五娘有多偉大,陳世美和張協有多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