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史小記:秦·司馬空之問

公元前234年(秦王政十三年),秦將桓齮領軍,開始大舉攻伐趙國,連續攻克了平陽、武城、宜安,大有一舉滅趙之勢。趙之名將李牧力挽狂瀾,相繼在宜安之戰、番吾之戰中連敗秦軍,徹底擊潰了桓齮軍團,極大振奮了趙國士氣,也極大震動了秦國決策層:趙國血勇,不可輕視!

讀史小記:秦·司馬空之問

(圖片來自網絡)

李牧連勝之後,趙國似乎有迴光返照之態,然而政局似乎比戰局變化更快,隨即發生了一次詭異的重大人事變動,司馬空成為新任的代理相國。司馬空何許人也?有何能耐?據學者考證,司馬空本為三晉之人,是秦相呂不韋門客。呂不韋失勢之後,門客四散,司馬空入趙,受到重用。他利用曾在秦國長期工作的優勢,非常“熱心”地為趙王推演兩國局勢發展,並連發七個靈魂拷問,“趙孰與秦大?”“民孰與之眾?”“金錢粟孰與之富?”“國孰與之治?”“相孰與之賢?”“將孰與之武?”“律令孰與之明?”在趙王連嘆“不如”之際,司馬空得出“百舉而無及秦者,大王之國亡”的結論。

李牧浴血奮戰積累起來的“趙國自信”,在司馬空輕描淡寫的幾個提問中灰飛煙滅了,以至於趙王惶恐,自降其尊,迫不及待地求教紓困之計。司馬空祭出“休克療法”,“裂趙之半以賂秦”“亡趙自危,諸侯必懼”“懼而相救,則從事可成”。古今中外,通過裂國饋敵,以求哀兵之勝,聞所未聞。司馬空的良計仍是合縱拒秦的老套路,所不同的是要花費半個趙國的巨大代價,真可謂“崽賣爺田不心疼”。

司馬空的七連問與其說是分析局勢,不如說是赤裸裸的震懾。司馬空名為趙之“守相”,他到底是誰?到底為誰服務?公元238年之後,秦國相繼平定嫪毐叛亂,瓦解呂不韋集團,消除了內部不穩定因素。嫪毐、呂不韋兩大集團曾顯赫一時,聚集了大量人才,如何在風波之後重新利用人才是必須考慮的重要問題。公元235年,“復嫪毐舍人遷蜀者”,就是一種變相赦免。嫪毐集團的人可以赦免,呂不韋集團的人當然更可以重新啟用了。

讀史小記:秦·司馬空之問

(秦國疆域變化,圖片來自網絡)

司馬空入趙,本就疑霧重重。其一,司馬空為什麼入趙。君子不立危牆之下。司馬空深具謀略,洞悉天下大勢。當時秦已獨大,以趙為勁敵,必滅之而後安,入趙無利可圖。其二,司馬空入趙時間巧妙。李牧獨木擎天,率領經久考驗的北部軍團獲取連勝,信心比金子還寶貴,趙國上下備受鼓舞。若要滅趙,必先亂其心。其三,司馬空良計乃亡國之策。獻土於秦,以哀兵之態求援於諸侯,但當時局勢,齊、楚、魏皆求自保,誰人敢救?裂國獻土,必獻南部之地,國都邯鄲亦亡,趙怎能再度振興?其四,司馬空離開趙國的方向。司馬空獻土之計不為所用在意料之中,但的出趙路線實為意料之外。司馬空不是西歸秦國,而是再次東進,從齊趙邊界的平原津離開趙國。他在此停留,並與平原令郭遺討論時局,斷言趙將很快亡國,就在半年、一年之間。郭遺深受震動,在趙亡國之後更為歎服。平原津是通衢之地,藉助他人之口,散播趙亡消息,這是心理戰,也是輿論戰,

還能影響齊國朝野,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司馬空之問,不在振作趙國,而在瓦解鬥志。司馬空為誰而作,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文武並用,陰陽合變,敵為之所惑,國為之所破。

讀史小記:秦·司馬空之問

(秦虎符,圖片來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