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外債超2萬億美元,國家外匯管理局:外債大規模去槓桿風險小

目前中國外債餘額超過2萬億美元。在此情況下,中國是否會再次出現外債去槓桿?4月17日,國家外匯管理局新聞發言人、總經濟師、國際收支司司長王春英在國新辦發佈會上對此回應,中國外債出現大規模去槓桿的風險較小。她透露,一季度登記外債穩中有升,境外投資者總體增持境內債券,也沒有出現明顯的去槓桿。

王春英解釋,雖然2019年末中國外債規模達到20573億美元,比2014年曆史上最高點高出了2774億美元,但與當年GDP規模的相比,比2014年下降兩個多百分點。此外,中國的對外資產也在增長,2019年末外債在對外資產的佔比為26.7%,比2018年下降0.1%,比2014年下降超1%。這說明外債在經歷2016年初的大規模去槓桿後,增長十分平穩。

在此期間,人民幣匯率保持雙向波動、基本穩定,沒有出現順週期的過度加槓桿,因此外債出現順週期的過度去槓桿,可能性非常低。

此外,王春英強調,中國外債結構也在不斷優化,本幣外債和中長期外債佔比有較大提高,境外投資者投資境內債券也從2014年末的8%提高到現在的26%。投資中國的債券投資者主要是境外央行和主權基金,他們出於中長期配置人民幣資產的需要來投資,因此具有內在的穩定性。

據瞭解,外債的負債率、債務率和償債率是判斷外債的主要指標。王春英介紹,中國外債的這三大指標都在國際安全線以內,且比例是遠低於發達國家和主要新興國家的整體水平,這也說明了中國外債結構在不斷優化。

王春英分析,從市場環境看,也不會出現大規模外債去槓桿的情況。2015年和2016年上一輪外債去槓桿時期,存在美聯儲加息的大背景,美元利率、匯率上漲。但現在的環境是美聯儲貨幣政策更加寬鬆,美元不管是短端還是長端的利率都在下行,人民幣匯率總體穩定,重現較大規模外債去槓桿的可能性較低。

南都記者 馬嘉璐 發自北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