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策》淺讀之四

西周·薛公以齊為韓魏攻楚

薛公以齊為韓魏攻楚。薛公以齊為韓、魏攻楚,又與韓、魏攻秦,而籍兵乞食於西周。韓慶為西周謂薛公曰:“君以齊為韓、魏攻楚,九年而取宛、葉以北以強韓、魏,今又攻秦以益之。韓、魏南無楚憂,西無秦患,則地廣而益重,齊必輕矣。夫本末更盛,虛實有時,竊為君危之。君不如令弊邑陰合於秦而君無攻,又無籍兵乞食。君臨函谷而無攻,令弊邑以君之情謂秦王曰:‘薛公必破秦以張韓、魏,所以進兵者,欲王令楚割東國以與齊也。’秦王出楚王以為和,君令弊邑以此忠秦,秦得無破,而以楚之東國自免也,必欲之。楚王出,必德齊,齊得東國而益強,而薛世世無患。秦不大弱,而處之三晉之西,三晉必重齊。”薛公曰:“善。”因令韓慶入秦,而使三國無攻秦,而使不籍兵乞食於西周。


薛公,就是小夥伴們所熟悉的孟嘗君,他與信陵君、平原君、春申君並稱戰國四君。孟嘗君在他的封地薛邑(今山東省滕州市)網羅廣結天下俊傑,門下食客最多時達到三千,民間素有“交友賽孟嘗”的俗語,讚譽交遊廣泛之人。孟嘗君在齊湣王時擔任齊國相國,聯合並領導了韓、魏聯軍擊敗楚、秦,迎來一生的高光時刻。漢高祖平定天下,孟嘗君後世子孫以封地為姓氏,改田姓為薛,成為薛姓的主要源頭。

孟嘗君主導三國聯軍對楚、秦的戰爭,暫時性地消弱了楚、秦對中原區域的威脅,西周國也或多或少地找到一些壓力獲得釋放的感覺。然而,就這麼一丁點兒的好處也絕不是免費的。

為了填補戰爭產生的巨大消耗,聯軍統帥孟嘗君向西周國提出借兵、借糧的要求。這真是神仙打架,凡人遭殃啊。西周國且不說國力難以承擔聯軍昂貴的軍需,即便有能力承擔,那得罪了秦、楚兩個大國,以後也不會有好日子過。大國環伺,生存在夾縫中的小朝廷該如何抉擇?西周派出韓慶去遊說孟嘗君。


在《戰國策》中,韓慶是出場不多的角色。歷史上關於這位謀士的記載也很少。作為西周國君的使臣,一方面身負王命、身系國家安危,一方面要對話孟嘗君這樣的大咖,阻止聯軍向西周索要軍費,其難度之大、危險係數之高是顯而易見的。


讓我們來看看這個韓慶如何來化解這場危機。韓慶見到了孟嘗君,首先以一名外交官的從容,就當前的國際關係和國際形勢向對方展開了全面而深入的分析,韓慶得出的結論是:齊國在這場由他主導的聯軍對楚國曠日持久的戰爭中,沒有獲得任何實質性的好處,國力反而遭受巨大損耗,而聯軍中的魏韓兩國卻因為地緣優勢佔有了大量楚國的土地和利益,同時消除了來自楚國的軍事威脅,國力得以增強,國際地位上升。此消彼長,齊國在這場消耗戰中,沒有獲得國土的擴張,換來的卻是國際地位、影響力逐漸衰落。

然後,韓慶就孟關心的問題表達了由衷的關切,“竊為君危之”。我私下裡為您擔憂啊。。。但我有辦法替您分憂。那就是“君臨函谷而不攻”、“君令弊邑以此忠秦”,孟嘗君您發兵函谷關但並不進攻,我西周國藉此事向秦國示好,我來告訴秦王,您孟嘗君並不想真的發動對秦的戰爭,只想讓楚國割讓東部靠近齊國的土地給齊國而已。

小夥伴們是不是一臉懵逼,孟嘗君佯攻秦國,就能獲得楚國東部的土地嗎?答案是:還真的是。

原來,在更早一些時候,楚國國君楚懷王被秦昭公以會盟的名義誆騙入秦地,結果被歷來不按遊戲規則出牌的秦王扣押了,楚懷王當了人家的肉票。

韓慶繼續向孟嘗君推演情節的發展:“秦王出楚王以為和”,“秦得無破”;“楚王出”,“必德齊,齊得東國而益強”,秦王釋放了楚懷王歸國,作為與聯軍講和的條件;懷王歸國,感激齊國的恩德,麻溜地把東部的土地割讓給了齊國。。。。


再然後,韓慶與孟嘗君雙方就共同關心的重大問題達成了一致意見。薛公曰:“善!”於是,孟讓韓慶入秦去遊說秦王,同時叫停了聯軍的軍事行動,也取消了對西周的軍費主張。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頭頂諸多光環的孟嘗君,也擺不脫對利益的追逐。籍籍無名的使者韓慶,從錯綜複雜的利益糾葛中洞察到破解迷局的密碼,讓各個方面能夠各取所需,實現多贏。所謂叢林法則,就是強者制定法則,智者遊刃於法則,弱者被法則。


《戰國策》淺讀之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