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秋收起義總指揮,帶出23位開國將帥,手下一排長後成元帥

前言

黃埔軍校是我國近代最著名的一所軍校,國共兩黨眾多優秀將領都畢業於此,建國後共有33位開國將帥來自黃埔軍校,這些將帥除了有三位元帥曾在黃埔軍校執教工作,其他都來自黃埔前六期,如果你留意的話,會發現來自黃埔二期只有開國少將袁也烈一位將領。

他是秋收起義總指揮,帶出23位開國將帥,手下一排長後成元帥

其實在我軍創建之初,來自黃埔二期的很多,比如說曾任秋收起義總指揮的盧德銘,就是一位難得的軍事將才,可惜在起義後不久就為革命獻身,犧牲時只有22歲,當時主席忽聞噩耗後,痛心疾呼:“還我盧德銘”

報考黃埔軍校

1905年,盧德銘生於四川宜賓,他的家境富裕,但是家風尚好,在父母的教誨下,16歲那年,他以優異的成績考入成都公學。

當時國內新文化運動已然開啟,進步思想宛如一股春風吹遍全國,盧德銘在求學期間閱讀了大量進步書刊,對他的人生觀影響很大,也讓他在心中漸漸萌生報效國家的想法。

1924年,盧德銘從報紙上獲知黃埔軍校成立的消息,當即就做出報考軍校的決定,但在他風塵僕僕、千里迢迢趕到廣州時,卻得到考期已過的壞消息。

他是秋收起義總指揮,帶出23位開國將帥,手下一排長後成元帥

不過盧德銘可不是知難而退的人,他先是設法找到宜賓老鄉,老同盟會成員李筱亭。在他的引薦下,盧德銘見到了孫中山。國父先是和藹地問了他幾個問題,沒想到盧德銘對答如流,不由得對這個小夥子產生了興趣。

隨後國父又在紙上寫下一題“當今國民革命之首要任務”,盧德銘拿過紙筆,稍微一思考就提筆作答,不但字跡清晰整潔,觀點也很鮮明,孫中山看後心中讚賞不已,當即親筆寫下一封推薦信,並告誡盧德銘,學成之後一定要報效國家。

最終盧德銘如願以償,成為黃埔二期步兵隊的一名插班生。

參加北伐

對於這來之不易的機會,盧德銘非常珍惜,入學後他刻苦學習,加強訓練,因其突出表現,連蔣校長也開始注意他,後來孫中山來軍校視察,再問起盧德銘的表現時,蔣校長對其讚不絕口,當時孫中山就說:“今後,全校學員要以盧德銘為學習的楷模”。

他是秋收起義總指揮,帶出23位開國將帥,手下一排長後成元帥

盧德銘影視形象

剛從軍校畢業時,成績優異的盧德銘被留校工作,擔任政治部的組織科科員。北伐開始時,他調入葉挺獨立團擔任二營四連連長,北伐期間葉挺獨立團功勳赫赫,戰後以獨立團為基礎被擴編為國民革命軍第25師,葉挺也成了副師長,而原獨立團改編為第73團,盧德銘也升任團參謀長兼一營營長。

當時有一位剛從黃埔四期畢業的學員,調到73團一營當見習排長,此人就是林總,誰曾想幾十年後他竟成為新中國的開國元帥。

擔任秋收起義總指揮

1927年6月,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面軍總指揮部,在武昌成立警衛團,團長由盧德銘擔任,當年8月1日南昌起義爆發後,盧德銘與參謀長韓浚、團政治指導員辛煥文,決定利用張發奎令他率警衛團趕赴九江待命的調令,將警衛團調出駐地,趕往南昌參加起義。

不過趕到信豐縣時,盧德銘獲知起義部隊南下的消息,後經與組織聯繫,得到率軍向湘贛邊進發,參加秋收起義的命令。

他是秋收起義總指揮,帶出23位開國將帥,手下一排長後成元帥

9月9日,秋收起義爆發後,起義部隊改編為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第一團,盧德銘擔任第一師師長,同時擔任秋收起義的總指揮。

這支當時並不起眼的小隊伍,卻是革命的星星之火,建國後走出一位開國元帥羅榮桓,一位大將譚政,還有7位上將,8位中將、6位少將,一共走出23位開國將帥。

因為敵眾我寡,起義官兵也缺乏戰鬥經驗,起義後不久就接連受挫,後來各起義部隊會師文家市,召開會議商議起義軍今後的發展方向。

當時主席主張是向井岡山地區進發,進行武裝割據,雖然大家意見不同,但是盧德銘堅決支持主席的主張,鑑於盧德銘在軍中的威望,大家慢慢都支持主席,開始整編隊伍,向羅霄山脈進發。

他是秋收起義總指揮,帶出23位開國將帥,手下一排長後成元帥

不過在行至瀘溪縣時,起義軍遭遇朱培德部的襲擊,盧德銘挺身而出,率領小股部隊掩護主力撤退,激戰中被子彈擊中要害,當場犧牲,年僅22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