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農場主張洪春的賬單——種千畝地年收入20萬元

9月11日,10.26萬元的獎金到了賬,平原縣桃園街道辦事處張麻村的張洪春在心裡撥起了算盤。

58歲的張洪春是魯望農業平原項目9號農場的農場主,管理著947畝地,今年麥季畝產550公斤,獲分紅10.26萬元。

平原農場主張洪春的賬單——種千畝地年收入20萬元

“今年小麥季我的農場獲得了大豐收,這次分紅我是最多的。下一步我得多包地,讓公司和個人多增加一些經濟效益。”他越想越樂。

這是他第2次獲得此種獎勵了。2017年底,魯望集團進駐平原,發展規模農業,張麻子村張洪春來魯望上班,當年便與碩士農場主一同耕種5000畝地。去年以來,魯望打破“大鍋飯”,推行千畝農場管理模式,去年秋季,農場主張洪春便獲獎金5萬餘元。

今年,包括張洪春在內的14位農場主領取麥季分紅42.63萬元。這在鄉村引起了軒然大波,連日來,鄉親們討論的都是種地和獎金。

“種地還得了那麼多獎金,比打工強多了,明年我也要包地!”“人家是種地的老把式,是個技術活,不是誰都能幹得了的,你看哪個農場主有張洪春的獎金高!”鄉親們熱烈地討論著。

“我一個快60歲的人了,管理近千畝地如此輕鬆,在過去是想都想不到的。”鄉親們的話,讓張洪春的思緒回到了從前:

17歲那年,張洪春初中畢業便在土地刨食。那時一個生產隊僅有5頭牛,700多畝地,牛不夠用,人常常要拴著繩子,七八個人拉一個耙,耕地的時候,四五個人拉著鏤,那時,一天能得7分錢。

不久,家庭聯產承包制實行,張洪春家裡按勞力分了4畝地。麥收的時候,他便早早起來,用鐮刀割麥子。割完拉家來再軋麥子,那時候越熱越到場裡去,曬麥子、抖摟麥子。雖然辛苦,但是產量高了,生活漸漸好了起來。

1995年,張洪春家裡買了拖拉機,農活負擔漸漸有所減輕。

到了2017年,張洪春和鄉親們的地都流轉了,他把拖拉機也賣了。

“現在可好了,作為農場主,按照一畝地5元發工資,我管理的這近1000畝地,我一個月就近5000元的工資。加上這次麥季績效考核10餘萬元的獎勵,秋季的獎勵,一年能收入二十萬元。種地也能有高收入,這是我從來沒有想到的。”張洪春說。

他也沒有想到,地還可以這樣種:

他個人種地時,種20多畝,全家人都很吃累,現在他一個人管理近1000畝也很輕鬆。

在播種時,有專業大型機械服務隊伍,按標準施肥、耕地,播種等完成作業,張洪春就負責監管各項作業標準就行,千畝農場也就是用了4天時間全部種完,而且節省糧種,小麥原米一畝地下種40-50斤,現在用20-30斤,照樣能拿到高產,這樣一畝地就節省了30-40元,他這一千畝地就省下3-4萬元的成本。

平原農場主張洪春的賬單——種千畝地年收入20萬元

現在種地是地裡缺什麼肥就施什麼肥,用肥量減少了,產量卻不減,而且他用的肥料都是公司團購價格,比原來個人從經銷商購買的肥料節省20-30元/袋,他的農場一季光肥料就節省4-5萬塊成本。澆地,有噴灌機、潛水泵、拖拉機,速度也很快;植保,小苗用植保機,一天就能完成,苗大了用兩架無人機,一天就能完成作業。

在這個過程中張洪春也學到了許多科學種田的知識,就像今年許多農戶的小麥感染赤黴病,造成減產、品質降低,而今年他的農場在最佳防治時間進行了飛機打藥,很好的防治了赤黴病發生,避免了損失。

麥季、秋季收割速度也很快,晾曬有大型烘乾設備兩套作後盾,收割時完全是大型先進進口機械,只用了2-3天就收完了。農場全部是訂單農業,價格比個人賣糧價要高,糧食不落地,收購部門就全部收購了,省心省力,多賺錢了。

出了名的張洪春,接受各路記者採訪,在田間地頭當起了嚮導。

一圈圈轉下來,他重複最多的一句話是:

為國家多產糧食,讓個人多增收。

德州日報新媒體出品

記者|王志強 郭慶萍 通訊員|張大偉

編輯|李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