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大風歌》:傳唱千年的帝王之嘆

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漢高祖劉邦這短短三句詩傳頌千年,打動了許多讀者。這首詩有什麼魅力,竟能傳唱千年呢?


一、《大風歌》的創作背景:作於平叛謀反之後

劉邦《大風歌》:傳唱千年的帝王之嘆


漢高祖十一年,淮南王黥布謀反,向東侵略荊王劉賈的領地,又向北攻擊楚王。二王節節敗退,眼看就抵擋不住了。這時,漢高祖劉邦決定御駕親征,自己帶領軍隊討伐淮南王。一年之後,黥布兵敗。


這個黥布本是項羽帳下的將領,曾跟隨項羽攻打秦軍,被封為九江王。後來項羽失勢,黥布又投靠了劉邦,為漢朝打天下,深得劉邦器重,因而被封為淮南王。現在這個曾經並肩作戰的親信就這樣背叛了自己,劉邦內心的感慨可想而知。


在返程的時候,劉邦一行人路過沛縣,便在沛宮中停留數日。《大風歌》就是在沛中宴席上創作的。


據《史記》載:

高祖還歸,過沛,留。置酒沛宮,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縱酒,發沛中兒得百二十人,教之歌。酒酣,高祖擊築,自為歌詩曰:"大風起兮雲豐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令兒皆和習之。高祖乃起舞,慷慨傷懷,泣數行下。


擊築,吟詩,起舞,淚下。我們在這裡看到了一個不一樣的劉邦,看到一個在征伐之外亦充滿無奈和傷懷的帝王。

劉邦《大風歌》:傳唱千年的帝王之嘆


劉邦的事蹟想必很多人都熟悉。他本是沛縣的亭長,小官一個,沒有權勢和地位。秦末時局混亂,劉邦因著那份義氣和赤帝之子的名號,倒是得到不少人的支持,也和項羽等幾路兵馬一樣與秦軍作戰,並率先入長安。


然而先入長安並沒有讓劉邦順利稱王,項羽負約,只封劉邦為漢王,使之掌管巴蜀和漢中之地。


一場楚漢相爭的大戲隨之拉開序幕。結果項羽不敵劉邦,最終在烏江自刎。


劉邦是這場爭霸的勝利者,他獲得了遼闊的土地和數百萬民眾的臣服,成了開宗立國的皇帝,一時風頭無兩。"威加海內"對於劉邦絕不是虛言。可是,站在權勢的頂峰上也會讓人分外孤獨。


在淮南王黥布反叛之前,劉邦還遭遇了燕王臧荼、韓王信、梁王彭越的謀反。這種"無猛士收四方"的感慨縈繞於劉邦的心頭,因此在回到沛縣時有感而發,寫下了這首《大風歌》。


二、《大風歌》的藝術魅力

劉邦《大風歌》:傳唱千年的帝王之嘆


這一部分,我想從行文結構、寫景狀物和主題旨趣三個方面來分析。

行文結構

《大風歌》雖只有三句,卻包括了寫景、敘事、抒情三方面的內容,句句凝練而富有韻味。


"大風起兮雲飛揚"是寫景。其景物磅礴大氣,很能突出劉邦的帝王氣象。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是敘事。這短短八個字卻基本概括了劉邦前半生的經歷,半生征伐,威加海內,又衣錦還鄉,必定是風風光光的。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則是抒情。雖已功成,但霸業難守,能鎮守四方、護衛漢室的猛士現在在何處呢?

這樣的感慨可謂痛徹,與前面"威加海內歸故鄉"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從大氣磅礴的景物描寫到歲月崢嶸的人生經歷,再到四方難守的深切感懷,劉邦這首《大風歌》僅用三句就寫出了非常豐富的人生體驗,囊括了數萬文字都不能表達的深刻內涵。


寫景狀物

之所以專門把這部分拿出來講,是因為"大風起兮雲飛揚"在寫景方面有開拓之功。以前的景物描寫多是呈現和風細雨,而且景物是靜態的,而劉邦筆下的"大風"則是動態的。一"起"一"揚",盡顯大風的磅礴氣勢。


同樣是寫風,漢武帝劉徹的《秋風辭》明顯在寫景狀物時氣勢弱一些。

秋風起兮白雲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

蘭有秀兮菊有芳,懷佳人兮不能忘。

泛樓船兮濟汾河,橫中流兮揚素波。

蕭鼓鳴兮發棹歌,歡樂極兮哀情多。

少壯及時兮奈老何。


在劉徹的《秋風辭》中,其景物更多了些盛世的秀美,而少了劉邦身處大爭之世時的豪氣。


主題旨趣

這首詩之所以能傳頌千年,還在於它表現出一種深層的人生體驗——威加海內固然風光,但這份榮光卻無法永恆,其中的無奈和感懷哪怕身為帝王也無法避免。劉邦因為身處高位,對這份無奈體會也更深入。

而這種體驗,怕是老對手項羽最能體會: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劉邦《大風歌》:傳唱千年的帝王之嘆


項羽和劉邦一樣,曾經有蓋世之功,但是時局不利,只得自刎烏江,連心愛的女人都保不住。"力拔山兮氣蓋世"的豪氣與"虞兮虞兮奈若何"的無奈,兩相對比,令人動容。劉邦的《大風歌》也是如此,他雖然打敗了項羽,但與項羽一樣的無奈和感懷卻無可逃離。


這正是此詩所蘊含的深刻的人生體驗。


結語

《大風歌》的魅力一方面來自於劉邦的經歷賦予這首詩的深刻內涵,另一方面也來自於其行文結構的精巧凝練和寫景狀物的生動與磅礴。正是主題與形式的完美結合讓這首詩得以傳頌千年,打動了無數讀者。

#千古風流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