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門獵殺F22,性能超越殲20的雪鴞戰機,為何最後卻慘淡收場?

文/辛集

眾所周知的是,作為只有大國才能研發的精尖裝備,隱身戰鬥機自誕生伊始,就註定了它只能是不凡的存在。即便是擁有全球頂尖科研力量的美國,在研發隱身戰機的道路上也是漫長且又曲折的,從F117到後來的F22戰鬥機,其研發跨幅達到了22年。


對於咱們中國而言,早期航空工業師從蘇聯,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中國的航空工業從設計再到研發,所奉行的都是蘇式路線。上世紀八十年代之後,由於同西方的接觸逐漸深入,中國的航空工業再次開始了漫長的學習。

專門獵殺F22,性能超越殲20的雪鴞戰機,為何最後卻慘淡收場?

進入到電子科技高速發展的九十年代之後,由於信息的不斷公開,美國的ATF隱身戰機開發計劃逐漸浮出水面。

而在當時,尚處於轉變陣痛期的中國航空,也不忘緊盯世界潮流,開始了關於隱身戰鬥機研發的探索。由於主流三代戰鬥機設計經驗的缺乏,所推出的新93高機動戰鬥機方案,其在設計上依舊有著濃厚的三代機色彩,比如說大邊條就是典型的設計之一。若是拋棄體型因素的差異,不由得讓人覺得,這不就是隱身版的超級大黃蜂麼?

在原先的設計當中,這款飛機依舊是採用外掛武器的設計,並沒有進行過內置彈倉的探討。在指標上,這款新銳的三代半戰鬥機格鬥性能上全面超越F16,在爬升能力上接近蘇27飛機,但在航程上要略遜一籌。

但新93方案原本就是實驗性質的玩意,能夠完成具體的設計已是十分的不易。

隨著各種子系統難題的不斷被攻克,基於新93方案的98方案被擺了出來,在原有的基礎上借鑑了美國F22設計時的成熟經驗,加裝了內置彈倉,具備一定的超音速巡航性能,但依舊是一款雙發中型戰鬥機。

進入到千禧年之後,由於F22逐漸進入部隊服役並形成戰鬥力,亞太地區的空防壓力劇增。也是由於這一點,我國對於隱身戰鬥機的研發就開始被提上了日常。南北兩所在經過了長期的設計之後,最終在2007年開始最後的對決。

專門獵殺F22,性能超越殲20的雪鴞戰機,為何最後卻慘淡收場?

資料圖:網上流傳的新型戰機效果圖

在調研了作為主要對手的F22的技戰術性能之後,原先的98方案飛機發展成了代號為雪鴞的三翼面構型。而在雪鴞的身上,凝聚了我國長達幾十年的飛機設計經驗。出於要在格鬥上擊敗猛禽的目標,即便是在沒有矢量發動機作為加持的情況下,也能實現最大攻角60度的目標。

除此之外,基於太平洋戰場環境的需求,雪鴞飛機對於超音速性能的追求也是極致的,由於機翼面積更大,雪鴞飛機的超音速性能要遠優於在當時所有的四代戰機,即便是如今俄羅斯的蘇57比起它也要遜色不少。

而較大體型所帶來的好處也很多,雪鴞飛機擁有極大的內置彈倉,可掛載多種用途的空對面武器和空對空導彈,極高的內油讓它的作戰半徑超出了已有的所有戰鬥機。

一切多少看似如此的美好。

不過,這就導致了從根子上而言,雪鴞飛機從概念上就輸了一籌。因為它在設計上所瞄準的就是美國人的F22,所以它的所有技戰術指標都是基於F22所進行的強化。但未來空戰環境的變化,逐漸從原有的鬥獸棋式轉向與多層次、全體系的對抗,單純為了打擊F22而打擊F22的設計理念,遲早是要過時的。

並且,基於美國在ATF項目上的投入,這個F22從設計到服役都耗費了大量的財力物力,如果我們研發這樣一款強化版的F22,所要付出的資金又得是多少?即便是能夠完成了研發,裝備的數量又能有多少?即便是綜合國力獨步全球的美國,可是也就才裝備了187架F22戰鬥機。

專門獵殺F22,性能超越殲20的雪鴞戰機,為何最後卻慘淡收場?

更要命的是一點是,由於過高的技戰術指標,實現時所面臨的風險也是非常的高,單純就從這個無矢量60度可控這一點上,對於飛行控制系統來說就是一個巨大的難題。而且,由於它體型巨大,所要配備的發動機該去哪兒找?要知道即便是現在處於量產階段的殲20,所配備的依舊是增推版的“太行”發動機。

這雪鴞雖好,但是它所畫出來的“餅”實在是太大了,且不論能夠實現與否,即便是達成了既定的指標,能否符合未來戰場環境都是個大難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