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人有術,捭闔之道測心、探心!

識人有術,捭闔之道測心、探心!


古人云:“不知人之短,不知人之長,不知人長中之短,不知人短中之長,則不可以用人,不可以教人。”


識人有術,捭闔之道測心、探心!

識人有術,捭闔之道測心、探心!


用人得不得當,首要的在於是否知人。識人歷來就是一項極複雜的事。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判斷一個人是否是優秀人才呢?鬼谷子建議我們重點明察三點。

原文:“審定有無,以其實虛,隨其嗜慾,以見其志意。”

註譯領導者必須認真詳盡地考察他有沒有才能,為人是實誠還是虛假,根據他的嗜好來發現他的性情、志向、思想。

歸納總結一下就是這三點:

第一,明察才能有無;第二,明察做人真誠還是虛假;第三、明察興趣嗜好背後隱藏的性情、志向和思想。

識人有術,捭闔之道測心、探心!

如何才能更好地瞭解一個人的性情、志向和思想呢?

鬼谷子給出的答案是“隨其嗜慾”,嗜好和慾望是一個人最本質的體現,從這裡下手可以探查到實情。

嗜好這東西有高尚的也有卑劣的,但對於安慰空虛苦痛的心靈的作用來說是差不多的。所以嗜好即使不是直接表現內心志意的力量,也一定可以做為清晰的影像。

嗜好是一個人性情、志向和思想的鏡子,通過這面鏡子你可以掌握一個人內心潛在的東西,這大概就是我們常說的“看人看到骨髓”以及“化成灰我都認識”的具體體現吧。

用人之道在於知人,知人之道在於明察,捭闔之道測心探心。

識人有術,捭闔之道測心、探心!

曾國藩就是一個識人、用人高手。

有一次,老家有個親戚前來投奔。一個月後,曾國藩與這個親戚一同進餐。這個親戚發現碗裡有一粒稗谷,就皺著眉頭挑出來扔掉,看到這個細節,曾國藩什麼都沒說。

沒過幾天,他就安排下屬為親戚打理行囊,送他回家。下屬很納悶,問怎麼剛來沒多久就要送人?

曾國藩說:“這個親戚本是農家出身,現在放下農活才一個多月,吃飯就這麼挑剔了。你看哪裡還像一個鄉下人的樣子?從這件事可以看出他生性不安分,如果留下他,以後不僅不幹事,而且還會惹事。”

識人有術,捭闔之道測心、探心!

這名下屬不信,曾國藩正好有人幫採購一些筆墨紙硯,就決定以這個親戚做個試驗——讓這個親戚帶著下屬承辦此事。

這個親戚來到文具市場,走路大搖大擺,一副春風得意的樣子。在商店裡,他東瞅西看、挑三揀四,還不時亮出曾國藩的名號嚇唬別人。

一番折騰之後,終於選定要採購的東西,但是他鬼鬼祟祟地低頭貼著商店老闆的耳朵嘀咕。嘀咕什麼呢?原來是私下要回扣。

然而,緊跟在親戚身後的下屬表面只是一個小兵,實際上是曾國藩安插的內探。他回來跟曾國藩如實彙報,並感嘆地說:“大帥看人很準,這人的性情果然如此!如果讓他掌管了要務,那絕對是要壞事的啊!”

聽完報告,曾國藩更加確信了自己的判斷,很快遣返了這名親戚。

識人有術,捭闔之道測心、探心!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曾國藩深諳人性奧秘,他從一個人吃飯的習慣看出了一個人的性情和修養以及其內在的本性。

為了進一步判斷此人,他又採取了鬼谷子的捭闔之道。

先是採取捭之道,給他權利給他任務,讓他盡情地體現自己的性情。正所謂“欲使其滅亡,先使其瘋狂”,這就是鬼谷子所說的“隨其嗜慾”,故意順著他看他最後怎麼做,結果正如曾國藩所預料的那樣。

最後,曾國藩就採取闔之道了,該拒絕的時候絕不手軟,於是辭退打發完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